- +1
靠碰瓷的哪吒2成了“詐騙神作”,AI眼鏡的跟風者們也會如此嗎?

AI眼鏡的風潮,是創新還是陷阱?
科技旋渦作者|孫浩南
近日,隨著《哪吒之魔童鬧海》電影的爆火,讓不少人再次想起了2023年的山寨版《我是哪吒2之英雄歸來》,憑借相似的片名、海報風格,模糊了與口碑爆棚的《哪吒之魔童降世》的界限,成功吸引了一批觀眾走進電影院,最終斬獲了1700多萬的票房。

無獨有偶,DeepSeek的爆火也掀起了一股仿冒熱潮,在蘋果App Store搜索“DeepSeek”后,會出現DeepSeed、DreamDesk等高仿App,用戶一不留神就可能下載錯誤,甚至被誤導支付了198元的永久會員費用。
可見,一個爆火出圈的產品帶來的不只是行業的進步,還有跟風與碰瓷的仿冒者。AI技術的迅速發展加之Meta Ray-Ban的出圈,無疑讓AI智能眼鏡站在了風口上,無數企業紛紛加碼,但這對行業以及市場會是件好事嗎?盲目的跟風是否也會像山寨版哪吒一樣讓用戶憤怒呢?
AI浪潮中的智能眼鏡
第一代谷歌眼鏡(Google Glass)問世十年后——Meta Ray-Ban的爆火預示著新一代智能眼鏡的浪潮已經興起。
Meta、亞馬遜、Snap、三星、百度、小米和谷歌(通過其 Android XR 操作系統)都押注智能眼鏡將成為下一個流行的智能可穿戴設備。除此之外,國內外眾多XR廠商例如Solos、Halliday、Rokid、雷鳥、XREAL、INAIR、李未可、Viture等也在向著AI智能眼鏡進軍。
與舊款笨重的增強現實/虛擬現實 (AR/VR) 耳機不同,這些AI智能眼鏡采用各種款式的傳統鏡框,讓用戶接受度有著明顯提升,即便在在公共場合也不會顯得格格不入。同時它們都搭載了強大的AI大模型,以支持在線搜索和翻譯等常用功能。

人工智能是游戲規則的改變者。高通擴展現實 (XR) 總經理齊亞德·阿斯加爾(Ziad Asghar ) 在去年9月份的一篇博客文章中寫道:“真正的價值在于生成式AI與了解你的偏好和需求的數字助理的整合。”他表示,除了向用戶提供信息外,AI現在還可以理解圖像、視頻和音頻,這為智能眼鏡增強競爭力。
谷歌前高管、智能眼鏡公司Viture首席執行官姜公略對此表示贊同。他認為,人工智能讓智能眼鏡“在日常使用中更加直觀和實用,無論是流媒體、游戲還是探索周圍的世界”。但除了娛樂之外,嵌入式AI還可以充當個人助理,預測用戶需求、簡化日常任務并執行訂餐、叫車等活動。

智能眼鏡為用戶提供免提連接,用戶可以使用嵌入式人工智能助手進行在線搜索、拍照或錄像、讀寫短信、實時翻譯外語等功能。隨著互聯網、5G的興起流媒體服務無處不在,消費者希望以更好的方式體驗內容,而不受小屏幕的束縛。”
今年以來,AI眼鏡領域動作頻頻:扎克伯格曾透露Meta與雷朋合作的智能眼鏡Meta Ray-Ban 將于2025年迎來“決定性時刻”,支持AI語音助手和實時翻譯;Rokid與BOLON眼鏡聯合打造的AI+AR眼鏡Rokid Glasses增加多種迎合大眾需求的AI功能;雷鳥創新發布消費級V3 AI拍攝眼鏡,主打輕便與智能化;INAIR在CES期間展示了其AR空間計算機套裝,進一步提升了交互體驗。
除了老牌AR企業目光開始轉向AI眼鏡外,不少此前并未從事XR領域的企業同樣開始入局,但百鏡大戰的開啟也意味著競爭的激烈與產品的參差不齊。AI眼鏡這一行業內是否會發生如山寨版哪吒2一般的只圖收割不圖發展的產品呢?
面對AI眼鏡,用戶和行業需要包容的心
日前,有媒體報道了一款新入局的AI眼鏡的困境。閃極AI拍拍鏡因延期交貨,導致有部分用戶不滿,據市象報道,有不少用戶沖到自稱閃極創始人的小紅書賬號張千隱的評論區,打卡“今日發貨沒”。因為對于不少以999元價格搶購的早期用戶而言,從五月份預訂開始,至今已經等待了237天。
漫長地等待消磨著早期種子用戶的耐心,并且交付后的產品體驗同樣存在一些問題,出現了在藍牙連接狀態下無法通過藍牙接打電話的問題。閃極一時間成了眾多不看好AI眼鏡入局者甚多之人冷嘲熱諷的對象,甚至在市象報道中提到有業內人士認為:“AI眼鏡的口碑崩壞將從閃極開始。”
但深入的思考下,閃極真的“罪大惡極”嗎?
作為新入局的企業,閃極在一眾AI眼鏡中具備先發優勢,但卻并非如同山寨版哪吒一般不走心的跟風,碰瓷。他們沒有照抄 Meta 雷朋的作業。而是在每個點上都去用心思考:外觀、重量的取舍、隱私的保護、AI 的場景、續航、拍攝等等。

閃極CEO張波在發布會里提到閃極是一個百人的團隊,100 人的團隊在儲能品牌上做到了近 2 個億的營收,AI的興起讓他們決心殺入了 AI 智能眼鏡這個賽道,甚至為此也全新升級了自己的品牌LOGO,把拍攝作為自己品牌元素里很關鍵的一環。
從行業角度看,一款好的產品廠商和供應商的相互協作,作為從充電寶業務轉型過來的閃極在AI眼鏡賽道的供應鏈大廠中很難取得極高的話語權,交付的延期也是無可避免的事情。
從用戶的角度看,消費者對于大廠擁有更高的包容性,iPhone手機的缺點能夠列出一大堆,每年擠牙膏式的更新也無法阻擋新品發布后加價購買的現象。強如Ray Ban Meta眼鏡也有用戶反饋其眼鏡上的提示光在某些情況下會令人分心,影響使用體驗,但依舊廣受歡迎。而對于中小廠商的包容性則沒有過多的耐心,市場競爭是殘酷的,但好在如閃極一般的廠商依舊在努力著,只有入局者不斷才能激發起行業內創新的動力,而閃極會成為以小博大的挑戰者站穩腳跟還是成為第一批出局的人,還有待市場的進一步檢驗。
AI眼鏡商業化優先,取代手機是后話
微軟人工智能和安全領域的高級工程師Mithilesh Ramaswamy認為,智能眼鏡要真正成為主流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另外,智能眼鏡的日益普及將推動 AR/VR 的廣泛應用,因為“與笨重的耳機不同,智能眼鏡以不那么干擾的方式將人工智能驅動的 AR 疊加層融入日常生活。”
Viture創始人姜公略同樣認為,智能眼鏡可能不會“在短期內”取代智能手機,而會成為智能手機的補充,減少用戶使用屏幕的時間,智能眼鏡仍然面臨“重量、人體工程學和款式方面難以克服的限制”。
XREAL創始人徐馳同樣認為:“AI眼鏡無疑是未來幾年的巨大機會,只是我們還在思考清晰自己的方向。今天的Meta Ray-Ban,距離真正的AI眼鏡,依然有著明顯的差距。”

扎克伯格在此前Meta公司2024年第四季度投資者電話會議上,將2025年定義為“智能眼鏡決定性年份”,暗示第三代產品需要證明其大規模商業化潛力。
而證明商業化的潛力顯然不用做到取代手機,也遠遠做不到取代手機上的所有功能,諸如聽歌、拍攝、翻譯等。因此目前近乎所有廠商的競爭重點都在于以工業設計為主,功能開發為輔,優先降低電池體積和重量,提高眼鏡的續航能力及散熱功能,讓重量(體積)、續航、散熱在一副眼鏡里都達到最佳狀態。

通過以上發力點逐步拓寬使用場景、用戶體驗、社交互動等軟性層面,比如無論是騎車、跑步、做飯等雙手被占用的場景,還是需要頻繁操作設備的工作場景,用戶可以通過語音指令或簡單的手勢操作來控制AI眼鏡進行使用。
寫在最后
不少人對于百鏡大戰的關注點不如此前的百模大戰,甚至對于入局者是以一種嗤之以鼻的態度,認為不過是看到了Meta的成功才開始盲目跟風的。但從消費者的角度看,新興事物的不斷涌現就可能會誕生出改變人們生活方式的產品。
無論是以挑戰者心態入局的新企業還是老牌廠商的策略轉變,對于行業而言也并非壞事。硬件產品很難發展為“山寨版哪吒”,所有廠商都在做著“我命由我不由天”的事情,我們期待著智能眼鏡行業變革的一天,也希望用戶們能夠少一些唱衰,多一分嘗試。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