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百億男主”哪吒,何許人也
據貓眼專業版數據,截至2月6日13:27,電影《哪吒之魔童鬧海》累計票房突破57.76億元,超過《長津湖》票房成績(57.75億元),登頂中國影史票房榜。
“扎兩個沖天鬏,光著倆小腳丫。踩著倆風火輪,乾坤圈手中拿。”3歲的吒兒已成為最年輕的百億票房男主角。如今,哪吒三太子的人氣絕對可與齊天大圣并駕齊驅。追根溯源,哪吒的形象從哪兒來?又經歷了哪些演化軌跡?澎湃問吧邀請福建民俗愛好者張繼州,一起聊聊哪吒從何而來。

起源:哪吒是哪里人
@第五天:哪吒的原型是哪里人?關于他的家族關系和生平故事都是《西游記》和《封神演義》編的嗎?
張繼州:哪吒本來是北方毗沙門天王第三子,論起來應該是印度孩子。其形象在唐代從西域流入,并記載于密教儀軌中,后來流入民間法術,并作為傳說人物被寫入小說。
他的傳說不完全是《西游記》和《封神演義》編的,都有更古老的藍本,如宋代《五燈會元》里“那吒太子,析肉還母,析骨還父,然后現本身,運大神力,為父母說法”,但這種復生說法并不見于唐時佛經,或許是從某個傳說(甚至可能是印度、波斯起源的)植入。
@辰魚:哪吒起源于佛教,后來怎么被道教吞并了?
張繼州:其實道教沒有“吞并”,哪吒并未進入“主流”道教的視野,吸收了哪吒信仰的民間法教,個人不認為它們是道教,僅僅是和道教有密切聯系。哪吒是在宋元時期作為一個信仰對象被保留在民間法術內,稱為“哪吒法”,并通過《封神演義》等造神小說進一步推廣。
此外,歷史上佛道從來沒有很多人以為的分得那么清楚,即使是“主流”道教,吸收佛教、民間法教內容都不遺余力(如摩利支天、神霄雷法等等),反之佛教也一直在吸收這些內容。
@橫眉8308:請問哪吒的風火輪是怎么來的,我印象里神話中沒有類似的工具,也是來源于印度嗎?
張繼州:特別好的問題,先推一篇《尋找哪吒太子丟失的兵器》,講得不錯,我就拾人牙慧一下:風火輪首先是佛教的輪寶,后來成了在地上滾的法寶(是推不是踩),再往后才成了交通工具,還有流派的區別,有一腳一個輪的,也有單輪帶兩個腳踏的平衡車的,后一種又叫“火車”,道教尊神王靈官就是踩的這個,所以他有別稱“火車三五大雷公”。

明朝王靈官圖像 來源:網絡
@AU.Z:哪吒的電影火了之后,至少有四個地方跳出來說自己是哪吒的故里,哪吒真的有故鄉嗎?如果有的話會在哪兒?
張繼州:作為印度天王的兒子哪吒應當沒有故鄉,然而中國民間習慣給傳說人物安一個故鄉和生辰,孫悟空也是如此。
@夜啊:請問一下哪吒和《西游記》之間的關系?
張繼州:《西游記》和《封神演義》大量吸收融合了宋元以來的話本等神話故事并自行整理演繹。這兩本書受眾都很大,基本上奠定了直至今日公眾心目中的哪吒形象。但實際上盡管《西游記》受眾更廣影響力更大,《封神演義》里哪吒的故事更加完整和有延續性。
人設:少年英雄or熊孩子
@貝己塔:在傳說中,哪吒是什么樣的人設?是少年英雄還是熊孩子?
張繼州:武力值爆棚的熊孩子就不是熊孩子了,叫做少年英雄。尤其越偏向信仰那一頭,越會強調他“統領天兵”“興周滅紂”一類的武力、法力、功業,之前的鬧海之類都視為自幼法力超群的體現,而不僅僅是熊孩子的作為。
@浥輕塵:哪吒這發型是怎么回事?小時候一直以為是女孩。他一開始就是這樣的發型嗎?還是怎么變過來的?
張繼州:他的抓髻其實是小男孩的發型,梳成一把、兩把的都有。明清以來就是這樣的發型,不論是小說還是神像上,這樣與年齡是相符合的。再早的形象就相對比較模糊了。
@涼蔭穗鳥:現在的影視、動漫里的哪吒相貌大多高度女性化,感覺就像是個被強行設定為男孩子的美少女,造成這種現象的可能原因是什么呢?福建民間神廟里的哪吒形象是否也存在這種現象呢?
張繼州:傳統上對小孩子的審美就是白白胖胖眉清目秀,小男孩像小女孩也不意外。福建民間古老的神像畫里的哪吒也是特別俊美。
@生冷不忌:福建人拜哪吒是求什么?
張繼州:實際上和拜許多沒有特別明確司屬的神一樣,什么都求。

哪吒神像 來源:福建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網站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