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首席連線|外資展望蛇年A股:刺激政策有望帶來驚喜,外資將增配中國核心資產
全球經濟處于周期性調整之中,保護主義浪潮加劇,地緣政治風險不減。展望2025年,如何應對充滿不確定性的宏觀環境?2025年A股有哪些投資機遇?
近日,在作客澎湃新聞“輕舟必過萬重山”——《首席連線》2025跨年市場展望節目時,多家外資機構人士表示,2025年,中國將步入政策和市場的調整期,盡管外部環境挑戰仍存,但不排除刺激政策能夠給2025年中國經濟帶來上行驚喜,推動經濟增長超出預期,對A股市場表現謹慎樂觀,預計海外資金將回流中國市場,增加對中國核心資產的配置。
偏好風險資產
受訪外資人士認為,2025年全球宏觀環境將有利于風險資產。
“展望2025年,我認為關鍵問題仍在于全球主要經濟體能否在各國央行的引領下,朝著經濟溫和增長且通脹可控的方向持續邁進。我們的基本情境是,預期隨著各國央行實現通脹下降,經濟能夠實現避免衰退的‘軟著陸’,大幅放寬貨幣政策預期將推動全球經濟增長重新加速,從而形成一個有利于風險資產的環境。”景順首席全球市場策略師Kristina Hooper指出。
從全球經濟來看,富達基金投資主管聶毅翔表示,富達對美國經濟的基本預測從軟著陸轉為通脹回升,并預計美國將從以超常增長支撐全球經濟轉向著重國內發展的保護主義者。
貝萊德基金首席權益投資官神玉飛指出,2025年全球經濟處于一個非典型的周期,人工智能崛起、地緣政治分化、能源轉型以及人口老齡化等顛覆性趨勢正在重塑全球經濟及其長期軌跡,投資環境也隨之發生改變。
具體到配置來看,鑒于積極的宏觀環境,Hooper傾向于偏好風險資產,但同時關注部分資產的高估值。股票方面,她看好周期股票及小盤股,看好美國以外的發達市場和新興市場股票;固收方面,她預計債券,尤其是長期債券仍能提供極具吸引力的機會,預期新興市場債券也依然會有良好表現。大宗商品方面,基礎金屬因其對經濟周期的敏感度而受到青睞;貨幣方面,隨著美聯儲繼續降息,美元應于年內開始走弱,這或將利好日元和英鎊等貨幣。
聚焦拉動內需
聚焦中國經濟,聶毅翔認為,盡管在地緣政治的博弈過程中,中國經濟發展會面臨一定挑戰,但中國經濟的政策取向和發展模式具有較強的獨立性和自主性,經濟走勢主要還是受國內政策與內生動能影響。
聶毅翔進一步表示,中國正在探索一種穩健且更可持續的增長模式,更加聚焦國內消費和高端制造業。中國制造業特別是新興產業正在穩步升級,資本支出和外部需求上升為整體增長提供了支持,消費出現回升,但具體發展路徑仍有待觀察。2024年底釋放政策轉向信號,預示了政府決心采取行動提振內需,措施涵蓋穩定房地產行業、緩解地方政府債務、提振股市和消費者信心等方面。
高盛首席中國經濟學家閃輝強調,2025年中國經濟的驅動因素轉為政策支持,“若貨幣政策、財政政策、信貸政策、房地產政策、產業政策等各方面政策疊加后,配合改革舉措,超出市場預期,將有助于提振經濟增長、信心和資本市場。”
閃輝還建議,未來的增量政策應聚焦拉動內需,更多關注進一步持續性地兜底社會保障,如提高農村基礎養老金水平、完善失業保險制度、加大多孩家庭補貼標準等。此外,消費品以舊換新補貼政策可考慮進一步擴大補貼種類和規模。
“貿易壁壘將影響中國的出口。出口在過去兩年對于中國經濟都是正向拉動,如果2025年變為負向拉動,中國或需要通過拉動內需去平衡。技術上的隔離預計將持續,甚至會愈演愈烈,這使得我們的自主可控政策必須抓緊布局。特朗普交易可能會進入2.0,前期強勢的美元和美債可能會有階段性的調整,這將給國內的貨幣政策留出階段性的空間。”施羅德基金副總經理、首席投資官安昀指出。
摩根士丹利董事總經理、中國首席金融分析師徐然認為,實施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并不意味著今年將大幅降息,貸款利率并非越低越好,利率是國內資源分配的杠桿,還承擔了很多跨周期的風險消化成本,央行可能會將關注利率市場化的推動作為2025年的新重點和看點。未來,中國經濟增長將更多地依靠其他結構性政策的支持,而非單純依賴貸款利率的大幅下調。
Hooper表示,中國的政策行動體現了其促進增長的決心,這可能惠及整個亞洲地區。政策刺激措施可能會緩解壓力,不排除刺激政策能夠給2025年中國經濟帶來上行驚喜,推動經濟增長超出預期。
“展望2025年,我們預期中國政府將繼續提供財政政策支持,并或將實施更多針對性的財政措施。去年9月份公布的政策舉措旨在恢復消費者信心,對釋放消費潛能至關重要。我們預期,2025年中國國內需求或將復蘇。”Hooper說。
對A股市場謹慎樂觀
接受采訪的外資機構普遍表示,盡管存在一些不確定性,但A股市場的整體投資潛力依然保持強勁。
對于中國股市的前景,安昀持謹慎樂觀的態度。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在一系列政策和制度落實之后,A股市場初步展現出股東回報的特征。比如,2024全年A股分紅及回購金額顯著超過IPO、再融資及股東減持金額,A股凈融資格局出現轉向,良性循環已然初步形成。此外,中國市場的估值在全球范圍內仍具有吸引力,經濟基本面有望延續溫和復蘇的走勢,中國資產在全球投資組合中的權重還有較大的上升空間。
聶毅翔同樣保持謹慎樂觀。他表示,政策方面,從去年一系列刺激措施的出臺和12月兩項重要會議對經濟的布局及政策取向,凸顯了政策制定者對于支持經濟增長的決心,提振了投資者信心。從基本面的角度,預計伴隨經濟企穩,公司盈利有望復蘇,2025年中國經濟將從筑底階段開始步入上升通道,但仍需要更多時間來驗證。
“同時,A股估值無論是橫向還是縱向對比都處于較具吸引力的水平,加上中國資產在全球投資者的資產配置中仍然顯著低配,以及與全球其它資產的低相關性,預計2025年海外資金將回流中國市場,增加對中國核心資產的配置。”聶毅翔進一步說。
談及國際投資者期待看到的中國市場變化,安昀認為,主要有三點,一是長期回報前景,中國經濟更進一步展現出中長期的競爭力;二是短期應對通縮的決心,如何在復雜環境下有效拉動內需;三是期待重要的制度性改革,進一步增強市場對于經濟中長期增長的信心。
關注政策主線
回顧2024年,A股市場經歷了跌宕起伏的劇情。展望2025年,接受采訪的外資機構看好A股哪些領域的投資機會?澎湃新聞記者梳理發現,多位受訪人士均強調要關注政策主線。
聶毅翔表示,較為關注受到政策扶持的科技、高端制造、消費和醫療保健等行業,尤其是科技創新和內需兩大方向。
“中國的科技和先進制造業在全球具有領先競爭力,例如新能源產業鏈、AI、機器人等領域,陸續取得了重大突破。另外,在人均GDP長期向上的趨勢下,消費需求將有顯著提升空間。”聶毅翔說。
神玉飛認為,2024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中,重點布置了“大力提振消費”和“人工智能+”兩項首要工作任務,這可能是2025年的兩個政策主線,后續政策跟進值得關注。人工智能目前是全球科技競爭爭奪制高點,堪比“互聯網加”的科技創新,對經濟領域的各行各業都可能產業顛覆性的賦能。如果后續政策跟進有力,不排除培育出新的產業周期,進而推動中國經濟和資本市場的發展。
安昀同樣認為,要關注科技創新類的機會,“盡管從短期來看,我們需要有效拉動內需,但從中長期來看的話,我們還是要進行經濟發展方式的轉型,就從原來的投資或者房地產驅動轉向科技驅動,再加上當前全球的科技創新背景。”
具體到人工智能產業鏈,2024年公募基金冠軍、摩根士丹利基金權益投資部副總監、大摩數字經濟混合基金經理雷志勇建議,重點關注云端的服務器、光模塊、PCB,智能終端的蘋果鏈、眼鏡以及配套數據中心,散熱和液冷等。
此外,摩根士丹利認為,長期利好政策及周期觸底將支持金融股在2025年跑贏大盤,預計中國主要銀行的利潤將保持穩定,股息率約為6%~7%。其中,大型國有銀行是安全的投資選擇。徐然表示,優先投資高收益銀行,經濟企穩后中小銀行投資價值提升,上半年經濟筑底,高股息銀行股是好選擇。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