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全球城市觀察︱歐美“堵城”排行榜,波士頓位列全美第一

INRIX是美國一間專注交通數據分析的公司,過去數年他們收集和分析全球兩百多座城市的交通數據。最近,INRIX公布了2018年歐美“堵城”報告。
這份報告的數據來自全球38個國家的200多座城市。以美國為例,根據INRIX的計算,每個美國司機平均每年有97個小時被堵在了半路上,時間成本折算成經濟損失,擁堵的“代價”為人均1348美元(約合人民幣9132元)。
此前兩年的INRIX榜單中,位列第一的一直是洛杉磯,但波士頓成為2018全美最“堵”的城市。每個波士頓司機年均堵車時間為164小時。緊隨其后的是華盛頓(155小時)、芝加哥(138小時)、紐約(133小時)和洛杉磯(128小時)。
INRIX還計算了擁堵所耗費的經濟成本,波士頓人每年因交通擁堵帶來的經濟損失約為2291美元,華盛頓則是2161美元。而在美國諸多城市中,紐約、舊金山和費城擁有最“慢速”的市中心。

歐洲范圍內,最“堵”的城市是羅馬,年均254小時,其次是都柏林(246小時)、巴黎(237小時)、羅斯托夫(237小時)、倫敦(227小時)。愛爾蘭首都都柏林擁有2018整個歐洲最慢速的市中心,據統計,該區域內機動車的平均行駛速度低至每小時6英里(約合9.66公里)。
一經公布,這份榜單就引發了爭議。波士頓市長Marty Walsh在其個人網站上撰文回應。“盡管很多波士頓司機不會對波士頓的上榜感到意外……但這份榜單是片面的。”
Walsh認為,這對那些年代久遠人口密集的城市“不公平”。無論在歐洲還是美國,那些起步較早的城市大多延續舊的肌理,狹窄的道路曾為馬路和行人服務,再加上復雜的交通路網,這些城市大多“上榜”。而越是新城,道路往往越寬敞。
但不擁堵并不能說明寬敞的馬路就是最優的選擇,包括Walsh在內,人們批評這樣的榜單忽略了不同城市間的差異。
早在2017年INRIX第一次公布“堵城”報告時,其統計方式就曾引發爭議。比如,當車輛行駛速度低于正常值的65%時,INRIX就會認為出現了擁堵。
城市研究者Joe Cortright稱,盲目進行不同城市的比較是危言聳聽。Cortright也是城市及數據研究網站City Observatory的總監。
“擁堵成本的假設不切實際,它認為人們有可能建立足夠大的道路通行能力,使得每次出行,無論高峰或非高峰期都能以相同的速度前進……擁堵排名完全忽略了不同地區出行距離的差異。”
Cortright認為,榜單的“煽動性”在于,它將“擁堵”或是“慢速”作為城市需要最優先解決的問題。

INRIX也意識到了這一問題,在今年的報告中,它特別提及,在歐洲一些城市中,“慢速”不再是一個城市問題,而是一種有意為之的城市策略。
此前,我們曾報道過,西歐許多城市都在市中心區域逐步淘汰機動車輛。
INRIX也列舉了多個正在進行出行革命的城市。蘇黎世提出了城市發展策略,推動多種出行方式,讓城市“降速”。巴黎進一步擴展公共空間,在塞納河畔設立了一些無車區。巴塞羅那推出了“Superblock”計劃,在網格狀的街區中規定,車輛限速在10公里/小時以內。
通過降速,西歐的一些城市設計者正試圖恢復一種理想的公共空間,兒童可以自由玩耍,居民無憂,自行車可以放心騎行。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