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杜甫詩句“老妻書數(shù)紙,應悉未歸情”新解
四川省三臺縣的杜甫草堂
寶應元年(762年)七月,嚴武赴朝任職,杜甫一直把嚴武送到綿州才分手。由于成都徐知道突然叛亂,造成道路阻隔,杜甫無法返回成都草堂,于是輾轉(zhuǎn)去了梓州(今四川省三臺縣)。杜甫的《客夜》這首詩,即作于只身滯留梓州的時候:
客睡何曾著,秋天不肯明。
入簾殘月影,高枕遠江聲。
計拙無衣食,途窮仗友生。
老妻書數(shù)紙,應悉未歸情。
此詩的尾聯(lián),歷來是解讀此詩的疑點和難點。學界要么認為信是老妻寫的,要么認為信是杜甫寫的,但是對“應悉未歸情”中的“應”字,都一致解釋為“應該”(讀作yīng)。然而這兩種意見,都不能自圓其說。
如果說信是老妻寫的,那么“應悉未歸情”就解釋不通了。杜甫沒有接到老妻來信的時候可以揣度:“老妻收到我的信以后,就應該知道我遲遲不歸的苦衷了。”事實上杜甫已經(jīng)收到老妻的回信,他不需要使用這個表示揣度的“應”字了。
說信是杜甫寫的,也不對。“老妻書數(shù)紙”,意為“老妻的來信好幾頁”或“老妻寫了好幾頁紙(即家書)”,反正信是老妻寫的,不容置疑。我們不能為了把“應悉未歸情”解釋通,不顧“老妻書數(shù)紙”的原意。
金圣嘆提出,“老妻書數(shù)紙,應悉未歸情”應讀作“老妻:書數(shù)紙,應悉未歸情”,意即:“老妻啊,我給你寫一封信,你就應該知道我遲遲不歸的苦衷了。”句意似乎解釋通了,但是詩畢竟不同于散文,硬把語氣連貫的“老妻書數(shù)紙”割裂開,總顯得牽強和別扭。
筆者對這兩句詩的含義存疑很久了,最近忽有所悟——破解這兩句詩的關(guān)鍵,大概就在“應悉未歸情”的“應”字上!這兩句詩所以得不到正解,也許就因為人們總是習慣于把“應”理解為“應該”,結(jié)果形成了一個死結(jié)。其實這個“應”字是“回應”的“應”,“應答”的“應”,讀作yìng,可解釋為“回答”或“答復”。
具體理由如下。
一、在各種語文辭書中,“回答”為“應”(yìng)的常見義項之一。如《列子·湯問》中“河曲智叟亡以應”的“應”,就是“回答”的意思。這里舉幾個杜詩中的例句:
仰面貪看鳥,回頭錯應人。(《漫成二首》)
曬藥安垂老,應門試小童。(《獨坐二首》)
牛羊識僮仆,既夕應傳呼。(《返照》)
二、杜甫寄家書在先。杜甫初到梓州的時候,作有《悲秋》一詩,原詩如下:
涼風動萬里,群盜尚縱橫。
家遠傳書日,秋來為客情。
愁窺高鳥過,老逐眾人行。
始欲投三峽,何由見兩京。
由詩中的“家遠傳書日,秋來為客情”可知,杜甫當時托人給住在成都草堂的妻子捎過一封家書。這封家書估計是捎到了,不然老妻就不知道杜甫的行蹤,無法給杜甫回信。
三、“應”字在“老妻書數(shù)紙,應悉未歸情”中有承上啟下的作用,只有把“應”解釋為“答復”,這個字才能上承“老妻書數(shù)紙”,下啟“悉未歸情”。如果把“應”解釋為“應該”,前后兩句在語氣上就不連貫了,邏輯上也說不通。
四、“應”即“答”,“老妻書數(shù)紙,應悉未歸情”即“老妻書數(shù)紙,答悉未歸情”。“答”能說通,“應”就能說通。
總之,在“老妻書數(shù)紙,應悉未歸情”中,“應”不能解釋為“應該”,而應解釋為“答復”。全句的意思是:“老妻的回信寫了幾頁紙,答復說知道我遲遲不歸的苦衷。”
一得之見,姑作引玉之磚。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gòu)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fā)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gòu)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fā)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lián)網(wǎng)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yè)務經(jīng)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yè)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