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春晚戰爭,誰丟了“貪吃蛇”
一場流量和留量的貪吃蛇大戰,在春晚前后輪番上演……
對于互聯網大廠而言,春晚無疑是一個巨大的流量入口,總臺蛇年春晚在境內新媒體端的實時直播收視次數和互動量均創新紀錄。
初步統計,新媒體端直點播收視次數28.17億次,較去年同期增長6.9億次;春晚社交媒體話題閱讀量達166億次,比去年同期增加5.5億次。
今年春晚,酒類、乳制品等品牌作為新春硬通貨露臉春晚早已屢見不鮮。
但格外值得關注的是,缺席兩年的互聯網企業今年再度卷土重來,驚喜亮相。
過去的春晚,互聯網大廠通過“撒錢”掀起了一輪又一輪的流量狂歡。
從2015年微信紅包開啟春晚互動營銷的先河,到支付寶、百度、快手、抖音等巨頭紛紛加入,每年動輒數億元的現金投入。
互聯網入侵春晚,不僅為平臺帶來了海量新增用戶,也改變了全民的春節習慣:看春晚、搶紅包。
例如,2015年微信通過春晚紅包活動,成功綁定了2億張銀行卡,2019年百度在春節紅包活動中收獲上億新增用戶,信息流業務迎來暴增。
然而,隨著流量紅利的逐漸退潮,這種簡單粗暴的模式開始顯現出疲態——用戶增長變緩、留存率下降、高額投入難以持續。
2025年,互聯網大廠以全新的姿態回歸春晚,摒棄了“撒錢換流量”的老路,想要互動了。
為此,阿里巴巴、嗶哩嗶哩、小紅書和抖音先后與央視春晚達成合作。
與此同時,無論是淘寶,還是小紅書,都已經上線了可以提高用戶停留時間的小游戲玩法,多少也都和春晚產生了一些聯系。
看待電商平臺在春節期間的表現?
對于這些互聯網平臺們而言,春節期間爭奪的究竟是什么?
時間進展到2025年,春晚效應對互聯網還有多強?
對此,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陳婷和書樂進行了一番交流,本猴以為:
這一屆春晚戰爭,互聯網大廠誰都沒輸,利誘失靈了,互動也就難以維持。
互聯網大廠在這一屆央視春晚上,都沒有成為“貪吃蛇”。
辣目的玩法沒有,亮眼的套路也沒殺出來。
于是,還是紅包打法,然后用各種小游戲來留客。
小游戲可以加大平臺和春晚、春節的一些觀念,同時為平臺活動來留住用戶的時長、培養用戶習慣、關聯更多平臺應用和活動。
這都是用利誘的方式去達成用戶在自家平臺停留時間的此消彼長。
但事實上并不會增強用戶黏性,只是戰略遏制友商爭奪用戶和瓜分用戶假期時間。
春晚的品牌價值,可以讓互聯網大廠的品牌美譽度獲得更高的含金量,同時也是互聯網大廠顯示自身實力的亮肌肉打法。
而在另一方面,春晚的全民性,也可以讓互聯網大廠的許多產品、服務,借助春晚舞臺進行展示,或成為一時流行,如搖一搖,或開啟風口如送紅包。
此外,對互聯網平臺來說,其缺少的中老年用戶,也可通過春晚展示而獲得一定的增量市場。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