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蛇年春晚舞蹈:求新求變,以中式美學整體拉升著春晚質量
【上海文藝評論專項基金特約刊登】
辭舊迎新,萬象更新,每年的春晚舞蹈節目也在追求視聽美學的創新。然而,春節聯歡晚會是面向全球華人直播的慶典,如何穩中求變、雅俗共賞,如何在表達吉祥祝福整體氛圍中呈現非同以往的創意,是每個節目面臨的難題。
觀看2025年春晚后,四個舞蹈類節目的編排令人眼前一亮,求新求變的創作探索,中式美學韻致的營造,顯然表達了創作者明確的追求。
科技+舞蹈=?
春節前夕,深度求索公司發布的DeepSeek-V3一石驚起千層浪,這款智能AI的藝術創作功能更強大,幾家歡喜幾家愁。毋庸諱言,智能科技介入藝術創作是大勢所趨,那么科技與舞蹈的結合將有加乘效果嗎?
春晚出現了創意融合舞蹈《秧BOT》,由張藝謀導演,舞蹈演員和機器人一起跳東北秧歌,全身通黑的機器人穿上花紅棉襖,機械地配合歡快的音樂轉手絹、耍手絹,與專業演員靈活的動作形成鮮明對比,舞蹈整體呈現鄉土氣息的民俗風情,讓觀眾忍俊不禁。《秧BOT》確實呼應春晚的快樂情緒,但也體現出科技與舞蹈正在嘗試對話,目前處于混搭階段:秧歌與機器人混搭,最傳統的農耕文明和最現代的科技文明混搭。科技+舞蹈的結果仍是未知數,當然,兩者結合的未來,我們拭目以待。

中式新美學:高雅而不晦澀,精致而不小眾
舞蹈《喜上枝頭》和《幽蘭》是今年春晚的古典舞作品,體現出春晚舞蹈的典型特質:以滿足普遍大眾的審美需要為表,以中華傳統文化的內涵為里,表里相融,力求做到高雅藝術品質和觀眾接受水準的雙贏。
與過去的春晚節目相比,今年的舞蹈光影設計相對更為含蓄典雅,追求低調輕奢的藝術風格,不再刻意用過于濃烈、變換多彩的光影突出喜慶氛圍,這就為古典舞的編排創作提供了優良的環境?!断采现︻^》的創意突破點是舞蹈語匯與視覺構圖的編排,一條古樹虬枝探出舞臺,分出枝椏,演員在樹上樹下起舞,形成徐徐展卷的國畫,每個舞姿猶如筆墨,亦緩亦急,亦濃亦淡,畫中起舞,舞中繪畫,形成現代舞美與古典舞蹈融匯的中式新美學視覺圖像。喜鵲是民間傳說的吉祥之鳥,人們聽到枝頭喜鵲叫聲寓意著將有喜事來臨,“喜上枝頭”很接地氣,但是舞蹈反其道而行之,氣質高雅清新脫俗,群舞女子的步伐,曼妙細膩,穿行過舞臺,似無形的國畫筆觸,在卷軸上游走,令人賞心悅目,毫無晦澀之感。


舞蹈《幽蘭》改編自浙音舞蹈學院的《蘭敘》,領舞為朱潔靜。7分多鐘的原舞蹈變成了2分多鐘的春晚舞蹈,刪掉了后半部分的快節奏舞段,保留并重新創排幽蘭緩緩生長到極致綻放的過程,旨在表現濃縮的精華。舞蹈的整體基調深沉雅致,清新自然,不事雕琢,暗綠深藍服裝色彩適合幽蘭氣質,呼應返璞歸真的傳統古人品格。在傳統文化中,幽蘭象征潔身自好、淡泊名利的君子之風,屈原《楚辭》“浴蘭湯兮沐芳,紉秋蘭以為佩”,李白《古風》“孤蘭生幽園,眾草共蕪沒”等詩句,都把幽蘭寫入歷代知識分子的情懷追求中。《幽蘭》是舞蹈家朱潔靜第4次登上春晚起舞,是她近來經過時光沉淀后重現的身影,如同幽蘭天生麗質,內在隱忍剛毅,使短小的舞蹈生發自然天成的光輝。

西方芭蕾VS東方意韻
無獨有偶,享譽國際的舞蹈藝術家譚元元也是第四次登上春晚舞臺,在現代芭蕾《伊人》中擔綱領舞。如果說《幽蘭》是柔中帶剛,那么《伊人》明顯是剛中見柔,如果說古典芭蕾是西方舞蹈藝術的王者,那么現代芭蕾則是自由融合其它舞種優長的健兒,這使得《伊人》汲取古典與現代、西方與東方的文化精華,升發出別具一格的健美風度。
該舞蹈取材自中華傳統古籍《詩經·秦風》,使用了《在水一方》的原曲,是典型的傳統意象現代化創作?,F代芭蕾為表演載體,給予《伊人》更開闊的編創空間,舞者們熱切張揚的舞姿如滔滔波浪,象征對伊人的執著追尋。芭蕾女子特有的昂揚矯健,恰與《詩經·衛風》描繪的“碩人”氣質不謀而合,“碩人”即是高大雪白的美人,說明《詩經》流傳的時代女子們以高大健碩為美。由《伊人》等舞蹈的編創可見,中華傳統文化的流傳,并不受藝術形式的拘束,無論是脫胎于戲曲舞蹈語匯的古典舞,還是源自西方的芭蕾舞,都可以讓傳統文化在今天蘇醒,建立起東方意韻與現代審美互通有無的橋梁。

2025年春晚的舞蹈節目,整體在拉升著春晚的質量,讓觀眾時常感嘆“血脈覺醒”。其實,中華傳統文化的“血脈”一直存在,關鍵在于創作者有無決心用更豁達、更開放的藝術形式,去接通“血脈”之源,成為現代化河流涌流的一環,而非阻塞“血脈”的流通。如果所有節目創意都秉承著文化自信和自由心態,那么春晚將有更高的藝術品質保障。
(魏睿,上海戲劇學院戲劇文學系 2024級戲劇與影視專業博士生)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