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丝瓜视频▓无码免费,99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大长腿白丝被c到爽哭视频 ,高清无码内谢

澎湃Logo
下載客戶端

登錄

  • +1

春節的8個晚上|從青島到中山,年味的變與不變

葉克飛(廣東中山)
2025-02-02 19:40
來源:澎湃新聞
? 澎湃評論 >
字號

編者按:“回家過年”,始終是讓中國人心心念念的大事兒。首個“非遺版”春節來臨,澎湃評論部繼續推出夜讀特別策劃《春節的8個晚上》,邀請東西南北中代表性省份作者,介紹當地特色年俗,記錄傳統中國節的浪漫與美好。

中山發布 圖

我生于1980年,13歲之前的新年,多半在母親家鄉山東青島度過,僅有的例外是1983年和1990年回父親家鄉廣東中山。13歲之后的二十多年則剛好相反,多半在中山過年。

青島地區的除夕夜習俗是晚上兩頓餃子。傍晚那頓可算是年夜飯的壓軸,又叫“接灶”,第二頓是凌晨時分,下好餃子剛好迎來大年初一。青島的餃子從不單調,除了內陸地區常見的餡料之外,鲅魚、蛤蜊、墨魚、扇貝和海腸都各擅勝場,極其鮮美。

值得一提的是鲅魚餃子和海腸餃子。鲅魚產于渤海、黃海和東海,以山東沿海地區最多,青島尤佳,包餃子同樣鮮美。雖然春節期間并非鲅魚當季,但在上世紀90年代初,冰箱的逐漸普及讓越來越多的家庭可以在新年吃上鲅魚餃子。

清朝時橫掃北京飲食界的山東福山幫館子,在那個沒有味精等工業調味品的時代,之所以能擁有別人家學不到的鮮美滋味,全靠膠東地區的海腸。廚師腰間掛個裝海腸粉的小皮囊,做菜時灑上一點,便可顯著提鮮。以海腸的鮮甜滋味,用來包餃子,無需任何其他調味料就已足夠鮮甜,加上自身的爽脆口感,更是迷人。

青島還有一項新年民俗令我印象深刻,同樣與吃有關,便是五百年歷史的糖球會。每年正月十六為海云庵廟會正日,早年趕廟會者多為漁民,認為在出海前吃一串大紅糖球是紅火象征,“糖球會”一名由此而來。

糖球就是冰糖葫蘆。1990年,青島重辦海云庵糖球會,記得那年正月十六,父親帶我去了一趟,當時還是一片沙土空地,現場鋪位也不算多。海云庵位于如今已撤并的四方區,距離我所住的市南區,當時起碼要坐兩個多小時公交車,往返一趟著實不易。如今糖球會已經成為青島新年的大IP,場地和人流早已不是昔日可比,車程也隨著城市建設的飛速發展而大大縮短。

海云庵糖球會重啟那年,也就是1990年,我回中山過年,人生第一次對南粵新年花市有了印象。每逢新年前夕,逛花市都是中山乃至廣東人的保留節目。一個個攤檔擺滿年桔、蘭花、水仙、桃花和其他品種,哪怕只看不買也是舒心事兒。除了花之外,其他新年所需也一應俱全,如零食和揮春。

花市帶來的熱切氣氛,一向被思念“年味兒”的人視為傳統的最好體現。南粵最具代表性的廣州花市可以追溯到南宋時期,明末清初漸成規模。每逢春節前夕,當地會搭起售賣鮮花和新年用品的竹棚,被稱為花街,年桔、水仙和桃花在一年年的花街中逐漸成為廣府民俗文化的一部分。

民國時期,廣州花市不但多,且不少已極具規模,中山等地的花市,規模自然不及省城廣州,但也自有其歷史和熱鬧。上世紀60年代,各地紛紛將零散花市集中,多半延續至今。我初次見識花市,是在中山的沙崗墟。正所謂“鐵打的沙崗墟,流水的地點”,中山沙崗墟始于南宋,成型于明初,但地點多次變更。

記得剛剛回到中山定居時,常常穿行于老城區,對“豬仔街”和“賣鴨街”這樣的老地名印象深刻。當年它們恰恰是依托于1488年(明弘治年間)遷至香山(今中山與珠海)縣城東側的沙崗墟而生。舊日香山縣城,商業云集于這一帶,新年花市也不例外。

對于1990年除夕夜逛過的沙崗墟花市,我的印象已然模糊。那時年紀小,對花沒興趣,只是跟著大人在擁擠人潮中晃悠,還巴不得回家看香港翡翠臺的連續劇——那年春節期間,每晚八點半黃金檔的劇集是梁朝偉版本的《俠客行》。

直到近年來,我才養成每年逛花市的習慣。1998年遷至新址的沙崗墟,逢農歷三、六、九日為墟日,晚上為燈光夜市,平日凌晨還有“天光墟”,如今仍然是中山最大的花市所在地。

置身花市的人潮中,耳邊都是討價還價的聲音,年桔與蘭花必不可少,每年的價格都在浮動,也是家家戶戶新年前夕必不可少的飯桌話題。中山人講究“意頭”(即好兆頭之意),買花就是買意頭,所以貴或便宜都得買,無非量力而為,豐儉由人。幾十元到過千元的蝴蝶蘭,都會找到自己的新主人。

記得上世紀90年代,每逢花市結束,總能在街上見到大片被砸爛的花盆和殘余花束。這狼藉一片多少有些刺眼,它其實源自南粵花市的舊風俗,每當結束時,花農都要將剩下未賣出的花摔爛砸爛。也正因為這風俗,不少人會在除夕夜即將過去的“大甩賣時段”出手,用“白菜價”捧回喜歡的花。大概在新世紀初,這個舊日陋俗逐漸被拋棄,先是廣州的志愿團體將花農賣不出去的花買下,送給孤寡老人,中山等地紛紛效仿,使得花市這一傳統習俗更為契合南粵的務實精神。

同樣務實的當然還有“利是”,紅包里的金額豐儉由人,根據親疏遠近和自身意愿即可,雖然也不免攀比,但壓力當然比當面拿錢出來小得多。近年來的“利是”封愈發花俏,早已成為文創新寵,“掂過碌蔗”“發過豬頭”“豬籠入水”等粵語俚語紛紛登上利是封,也讓傳統喜氣變得更為年輕。

對穿著一向不講究,在花市和紅包上都量力而出的中山人,新年時節最關注的當然是吃。人們以傳統“九大簋”為團年飯,寓意“闔家團圓、長長久久”。

“簋”本指古代祭祀時盛載黍稷的器皿,中山傳統的“九大簋”并不固定菜式,各鎮區均有自身特色,但有兩樣相同,一是雞鴨魚豬等食材不會缺席,一是牛肉不會出現。當年曾嘗試過中山沙溪鎮的九大簋,當地本以新鮮牛肉聞名,便問廚師為何沒有牛肉,結果鬧了笑話。可以耕田的牛,自古被視為最重要的牲畜,因此不會出現在“九大簋”中。

一個“簋”字可以玩出許多諧音花樣。記得有酒樓叫“為食簋”,取粵語的“為食鬼”一詞(指貪吃鬼),又突出“簋”字背后的美食意義。還有酒樓名為“盞簋”,取自粵語“盞鬼”一詞(指事物有趣過癮),實現了“有趣+好吃”的組合。“盞”是借字,本字為“?”,《說文解字》釋為“?,白好也。從女,贊聲”。如今“?”字在現代漢語中已經基本不再使用,倒是保留了大量古漢語元素的南粵將之演變為“盞”。

不管為食簋、盞簋還是“九大簋”,放在新年時節都化作融入鄉愁的口腹之欲。象征“步步高”的年糕、如銅錢般象征財源滾滾的金錢圈、“煎堆碌碌、金銀滿屋”的煎堆,都是中山人的新年必備。只是這些高糖高油的食物,還有高鹽高脂肪的傳統九大簋,越來越成為一種年節象征,不再被人們熱衷放入口中。倒是大年初一必吃的一味羅漢齋,只要少放點油,就能清理一下年夜飯后不堪重負的腸胃。

飲食喜好的變化,就像花市的移風易俗一樣,也見證著時代。

海報設計 白浪

    責任編輯:陳才
    圖片編輯:樂浴峰
    澎湃新聞報料:021-962866
    澎湃新聞,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1
    收藏
    我要舉報
            查看更多

            掃碼下載澎湃新聞客戶端

            滬ICP備14003370號

            滬公網安備31010602000299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

            反饋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四川省| 泸西县| 库伦旗| 新蔡县| 丁青县| 盐山县| 龙岩市| 苍梧县| 堆龙德庆县| 银川市| 廊坊市| 陵水| 鞍山市| 缙云县| 江西省| 汤阴县| 英山县| 绥宁县| 佛山市| 南丹县| 吴忠市| 宜州市| 信丰县| 塔河县| 万荣县| 清河县| 岑溪市| 图们市| 莆田市| 陈巴尔虎旗| 额尔古纳市| 仪征市| 曲沃县| 宁陕县| 珠海市| 洪泽县| 陵水| 新宁县| 房产| 通城县| 景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