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年輕人養生——花樣百出的他們,是認真的嗎?
多年來,有關“年輕人養生”的話題頻頻吸引社會目光。
“買爆防曬衣和冰杯的年輕人,開始搶著曬背了?!?/p>
“一天爆賣115萬份,2元茶擊中‘脆皮’年輕人。”
“中藥冰淇淋迅速躥紅,年輕人邊‘炫’冰淇淋邊‘養生’?!?/p>
據魔鏡洞察統計,該話題近一年社會媒體聲量達到148.6萬條,2023年12月在官媒發文影響下,聲量達到峰值。各類報道層出不窮,話題討論度持續走高。
《“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與《“十四五”國民健康規劃》等政策引領下,我國健康產業正經歷著從單一疾病治療向全面健康管理的深刻轉型。據《中國青年報》報道,抖音平臺用戶中24-40歲人群最關注健康養生相關內容。2024年前兩個月,健康養生類團購訂單比去年同期增長97.76%,其中20-30歲消費者占比最高。養生“年輕化”趨勢明顯。

與年輕人的養生話題、養生消費一并走紅的,是當代年輕人的“另類”養生方式——首先不得不提的就是“朋克養生”了。
2017年,黑豹樂隊鼓手手持保溫杯的畫面被偶然抓拍到,搖滾鼓手的硬朗形象和手持保溫杯的養生形象產生強烈反差,“朋克養生”一詞開始火遍全網。
年輕人為它賦予了多樣的衍生義:炸雞配紅茶、可樂放黨參、熬夜敷面膜、蹦迪穿護膝……一言以蔽之,即一邊“作死”又一邊“自救”的極限養生方式。
此后,各類“年輕人養生”相關的行為層出不窮,“懶系養生”“趕潮養生”“古法養生”“賽博養生”……各種新興名目令人應接不暇,當代年輕人的養生心思,似乎“有點難猜”。






養生本來是一件好事,但是這一屆年輕人“養生”花樣如此出圈,根本還是在于它顛覆了人們對于養生“從容健康,不急不躁”的傳統日常印象。當代年輕人對于養生似乎格外“叛逆”,但又無不“口嫌體直”地紛紛涌向這條大路。
那么,從“朋克養生”到“年輕人養生”,從一次偶然被關注到的現象到當代年輕人群體性的“養生狂歡”,千奇百怪的養生方式背后究竟隱藏著年輕人怎樣的社會心態?年輕人為什么熱衷養生?又怎樣去養生?
我們試著尋找答案。
一、溯源:個人、他人、社會多重因素下,焦慮的年輕人奔向養生
年輕人總是讓人聯想起“早上七八點鐘的太陽”,然而數據表明,這一代年輕人似乎更早地擁有了與他們年齡不相匹配的健康困擾。


根據數據,00后健康困擾數量位居第一,從健康自評等多個維度看,健康困擾均呈現明顯的年輕化趨勢。
這些數據真的反映了年輕人的身體情況和養生現狀嗎?年輕一代的健康焦慮從何而來?它們又如何推動年輕人一步步走向養生?
Part 1我的養生:是一場聲勢浩大的補救
“被動”——較強工作壓力下的自救
人的行為往往和社會大環境密切關聯,每一代人因其所處的社會發展階段、社會特征不同,而在行為、思維觀念上各有不同。從年齡分層理論看,每一個社會成員都會經歷生命過程與社會變遷,這兩個方面相互交織,使得個體歸屬于不同的社會年齡階層。




當前,我國社會正處在經濟轉型與社會變革的重要時期,一方面經濟發展穩中有進、物質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另一方面,年輕人也面臨著越來越大的社會競爭壓力、工作壓力。

現代社會競爭激烈,學生的壓力主要體現在學習,職場青年壓力主要在經濟和工作。近些年,隨著線上辦公的普及,工作和休息之間的界限越發模糊,日常高強度工作和加班的壓力也讓不少年輕人感到了“功未成,身已老”的無力與疲憊。長期處于亞健康狀態的他們,被迫開始了“見縫插針式”的補救養生。

整天對著電腦,有輕微頸椎病、腰肌勞損。但是朝九晚五的工作,上下班通勤將近兩小時,根本沒時間去健身房,只能在家、在辦公室活動活動。趁著午休做做拉伸,回家就跟著劉畊宏、帕梅拉跳跳操?!?/em>
在現代社會旋轉不停的時鐘縫隙里奔跑,從容地養生也成了一件奢侈的事情。在這樣的情況下,“停不下來”而又深知不能一直透支身體的年輕人們,涌向了自己的養生實踐。
“主動地被動”——報復性娛樂后的補救
當然,年輕人的身體損傷也并不全是由工作本身帶來的,“養生”的心理成因也有著更隱秘和復雜的一面。
當傳統觀念里的“養生”更多是早睡早起、膳食均衡、強身健體的時候,它在年輕一代心目中和行動中的樣態,似乎已悄然發生了變化。“朋克養生”的slogan(口號)就很好地體現了這一點:“炸雞配紅茶、可樂放黨參、熬夜敷面膜、蹦迪穿護膝……”
很多年輕人承認,這與其說是“養生”,不如說“是一種放縱后的自救”。



在白天里,他們擔負社會身份,各自履行著自己的社會角色。他們踏實靠譜、認真勤奮地完成工作,讓客戶放心、領導安心,承擔起自己應負的社會分工和社會責任。如此,社會得以在配合中良好運轉。
當然,這樣時刻保持專業性的表現要求,也在一定程度上意味著對自我的壓抑,和對放松、享受生活等天性的隱藏與忽視。到了晚上,時間終于復歸于自身,他們熬夜、娛樂、享受口腹之欲……年輕人好像要以這樣的方式給自己交代,宣告自己作為一個“主體”的存在。
有學者這樣解釋道:“在熬夜中,青年個體徹底遠避白天中由權威中心限定的‘客我’身份,瘋狂地回歸‘主我’重構的活動中”,這個過程中,白天的身份限定得以消解,年輕人仿佛借此實現了“自我掌控權”的奪回,他們借助對身體的控制,達成了心理層面的和諧統一。
但是,這樣的補償和滿足潛藏危機和風險。一方面,這樣的滿足很大程度上以“進一步透支身體”為代價,與“讓自己幸?!钡某踔员畴x;此外,當人們借助“身體的享受”,而非從內心和精神層面本身出發,達成內在認知體驗的和諧與自洽時,這樣的“解放”往往只是一種暫時的麻痹和抽身。既不能通向長久可靠的自洽與和諧,也很可能在以“感官滿足”為核心中介的狂歡化娛樂之中,錯誤地把娛樂“變成目的本身”。
在這種情況下,“朋克養生”應時而出。
無論是熬夜蹦迪后的面膜和香薰,還是大吃大喝之后的含片與茶飲,這些養生補救都可以看作“帶有強烈意識傾向的‘復位’”。放縱過后還是要為接下來的生活做準備。人們一方面希望養生過后能以體面的外貌和精神狀態迎接新一天的工作,黏合白天碎裂的身份;另一方面,也是努力使自己“不在黑夜中迷失,不甘心淪為膚淺娛樂的附庸”。
放飛自我,而后又養生補救,聊以平衡。

從這個角度來觀察“朋克養生”,就會發現它帶有一種交織的復雜屬性。一方面,它是年輕人對身份限定的反叛與消解;另一方面,它也是理智的覺醒與回歸。迷思還是拯救,似乎都在“一念之間”。
Part 2 Ta的養生:是一例精妙絕倫的模版
互聯網浪潮洶涌澎湃,中國數字化產業格局不斷發展完善,線上平臺已然成為年輕一代探索養生智慧的首選陣地。來自克勞銳消費者調研的數據顯示,年輕人選擇社交平臺、搜索引擎等線上渠道獲取保健知識已經超過了線下醫生問診。


在互聯網和社交媒體的強勁發展勢頭加持下,一批養生博主涌現出來。博主們有的科普養生知識,有的種草養生好物,有的發布跟練視頻,有的分享養生日?!?/strong>他們往往因為貼合了大家獲取養生信息、獲得養生動力的需求,而擁有一定的社會注意力資源,能夠影響大眾的養生行為、養生實踐和養生心理。

不少用戶從中受益:有的學習到了專業的健康、營養學知識,也有的在養生博主的帶動下提升了健康意識,積攢了養生動力。不過,也有一些值得反思和注意的現象:一些用戶可能在一眾青春靚麗、健美強壯的養生達人面前產生了“外貌焦慮”;也有的用戶會選擇以“消費”的形式來緩解這種焦慮——
仿佛擁有了同款器械或者同款養生產品,自己就能夠追隨這些“養生尖子生”的腳步,成為那個“理想的Ta”。
“小紅書上的一些健身博主又瘦又有型。她們平時發一些健身視頻,可以跟練,還會推減脂餐教程。她們穿的健身服、戴的智能手表,我會忍不住買,感覺配上和她們一樣的設備,就能離那樣的體型近一些?!?/em>
當養生從個人行為走向臺前,社交平臺放大了養生“展示性”一面的價值。適當的養生人設塑造固然有利于自我激勵,然而一步之遙外,養生是否也成了一種表現的資本?這是否是養生的初衷和真意?




在這種條件下,身體不僅僅是一個物理存在,更成為了文化消費語境下的一種符號。憑借這個符號,人們獲得想象滿足、自我認同感、群體歸屬感,乃至自我身份認知的躍升。
綜合來看,他人的養生實踐雖然能夠起到知識普及和動力提升等積極作用;不過也需要注意,部分公眾在缺乏充分了解和個性化評估的情況下,盲目追隨養生潮流,忽視了科學指導與個人差異,最終落入“符號”的陷阱。
在這一過程中,年輕人的養生實踐,也在不知不覺間完成了“自我性”補救向“展示性”消費的轉向。
Part 3 咱的養生:是一輪沸沸揚揚的熱點
健康話題無處不在
“雞蛋最差的三種吃法讓營養跑光”“怎么體檢才不花冤枉錢”……從社交媒體的個人賬號,到網絡平臺的熱搜詞條,再到各大媒體的事件報道,人們幾乎已經分不清是誰先開始的第一條陳述,只知道發現的時候,這些話題已經攻陷了我們線上世界的各個角落,并悄無聲息地塑造著大家的觀念。

有些話題是敲響身心安全的警鐘,而有些話題卻成為不斷刺入腦海的一根針。
以脫發這一健康危機話題為例,它已經被悄然轉化為一種廣泛傳播的焦慮情緒,尤其以“90后脫發”現象最為引人注目。數據顯示,2018年“90后脫發”話題熱度飆升,躍居百度沸點搜索榜前列,成為全民熱議的焦點。一系列未經證實的言論如“第一批90后已經禿了”“脫發人數激增”等,不僅加劇了年輕一代對自身發量的擔憂,更催生出一系列打著“拯救脫發”旗號的新品熱潮。
從生發液到植發手術,再到各種標榜防脫、育發的養生產品,市場上名目繁多的“脫發解決方案”層出不窮,不斷刺激著消費者的神經。不少90后群體在這種鋪天蓋地的營銷攻勢下,被迫卷入了一場看似迫在眉睫的“脫發危機”。面對這一現狀,消費者不知不覺就跳進了商家的營銷陷阱,在焦慮中下單。
從養生消費整體來看,年輕人“囤健康”現象尤為突出。

焦慮之中自我驚嚇
在自身對自身的擔憂與驚惶之中,在外界來勢洶洶、沸騰不止的健康焦慮的信息中,年輕人逐漸走向這樣一個趨勢:過度擴大或高估自己的健康危機。
“前兩天我手指有點麻,百度搜了一下,說我是腦梗早期癥狀,要及時去醫院搶救,無語啊,大家都是這樣,生病了習慣先百度一下,胃疼告訴你胃癌早期,頭疼告訴你腦部腫瘤,還沒被病擊倒呢,先被嚇倒了?!?/em>

在年輕人的健康困擾清單上,“心理疾病”連續三年穩居榜首。而當我們仔細分析,或許真正讓年輕人焦慮的不只是疾病本身,還有對患病的擔心。

丁香園聯合KnowYourself發布的《心理健康調查》問卷數據顯示,23332份有效問卷中,受試者對自己一月內的心理健康評估值均值為5.2分;而客觀心理健康程度(從負面情緒、自我了解程度、支持系統、認知效能、情緒調節能力,以及處理負面經歷能力等幾個方面客觀測量)的總體平均值為5.9分。
進一步分析,有超過四分之一的人低估了自己的心理健康水平,即對自己心理問題的主觀評價是比實際的客觀情況更差的。??

就這樣,在工作壓力和報復性娛樂導致的自我歉疚下,在對理想養生人設的靠近過程中,在沸沸揚揚的養生話題和消費主義語境下,在對自己身體狀況的擔心中,年輕人紛紛加入“養生大軍”。
二、表征:碎片化侵入養生,“快”“慢”拉扯中,傳統養生或為破局之道?

Part 1 碎片養生高效化:保健品、養生茶等輕營養品興起
從統計數據來看,年輕人的最熱養生方式是喝養生茶。從中藥店抓來的“酸梅湯”,到各類廠家出品的“紅豆薏米茶”“蘋果黃芪茶”“赤小豆茯苓茶”……各類選擇不可謂不多樣。

喝養生茶之外,隨“年輕人養生”潮流一齊興起的,還有社交媒體上新興的“內服”養生群體。放眼望去,你可以在“內服”人士的社交平臺照片里看到各類裝著不同顏色小膠囊、小顆粒、小糖豆的瓶瓶罐罐,上面有樣式各異的品牌Logo、化學式、產品介紹和配方說明。


與傳統觀念里“內服”“外敷”的分類體系不同,今天的“內服”更多是指攝入各類保健品、營養品的養生行為。數據顯示,與傳統滋補品相比,便攜、簡單、即食的輕營養產品更受Z世代青睞。
這類保健品的顯著特征是“需求-產品”的高效對應。幾乎每一個“內服大戶”都有一套自己的“養生抽屜”——失眠了,吃褪黑素;血脂高、記憶力差了,吃魚油;眼睛不舒服了,吃葉黃素;熬夜了、心臟不舒服,吃輔酶q10……(注:以上信息系對社交媒體用戶發帖的整理,不代表官方科學信息,各類保健品的具體用法用量,還請遵循醫囑或醫生建議!)
在這個講究量化、科學配比的時代,生物科技的發展和人們對于身體保養的精細化需求相互嚙合,催生了一個又一個細分門類的消費保健產品。在這種“需求”加“生產”的雙端促進下,保健品市場蓬勃發展。

不過,消費者們雖然購買了這么多品類的保健品和養生產品,但是全都用好、吃完的消費者,還是少數。這里除了防止“藥性沖突”“攝入過量”“運動過量”的安全考量,更有主觀因素的影響。
觀察社交媒體上的用戶發言,一些消費者抱有“買了就是得到”“消費等于養生”的心理,他們的核心需求不在物質本身,而在于“養生支出”帶給自己的心理安慰;另一類消費者則主張“佛系養生”——“三天打魚,兩天曬網”不要緊,“養”了就行。這樣的行為不免體現出養生消費化時代下,個體在焦慮面前“自我解放”的意圖。

Part 2 傳統養生新風尚:古法養生翻出新花樣
當快節奏滲透到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人會本能地予以抵抗和反制。如果說“佛系養生”是一個對抗消費主義快節奏養生的被動方式,那么與“加速養生”相對的“減速養生”,則或許是一條主動的解救途徑。
“加速養生”主要包括保健品養生、“10分鐘快速緩解疲勞”等課程產品,是社會高效化機制入侵養生的產物;“減速養生”則包括瑜伽、普拉提等輕運動,松弛下來的冥想放空、遠離喧囂的休閑棲息等。
有學者對這兩類養生方式作出了詳細論述。劉威、溫暖在論文中表示,“有一些有限或暫時的減速形式,意在休養生息”——盡管這常常是為了“在加速系統當中繼續運作或進一步再加速”。
那么,在眾多的“減速養生”方法里,有哪些值得關注呢?
一類是各種傳統養生健身方式,包括但不限于曬背、早起打太極、練八段錦、做艾灸理療等——“八段錦”一度代替健身操、瑜伽成為近年夏天最受歡迎的運動方式。由此可見,中醫和傳統養生正在逐漸融入當今年輕人的生活,這類“血脈覺醒”的養生實踐不僅意味著年輕人正積極尋求養生的解決方案,也啟示著主張“順應自然”“陰陽平衡”的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對當下的快節奏生活,有一定的糾偏和補益作用。

有一些養生健身方式雖然并不火爆,但也小有名氣,比如“五音療愈”。這種養生方式并不是通過肢體動作,也不是通過飲食進行滋補,而是通過聲音,對人體系統進行調和。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五音、五行、五臟、五志及時辰之間各有其對應關系,在對應時間、使用臟器對應調式的音樂,可以達到緩解疾病、舒緩情志的效果。

雖然五音療愈帶有一定的神秘色彩,但也具有實證的科學性。已有臨床試驗表明,五音療愈在COPD(慢性阻塞性肺疾?。┓€定期患者的肺康復治療、提高CHF(慢性心力衰竭)焦慮患者睡眠質量等方面有著良好效果。
用科學化的語言來表述,五音療愈的原理可以理解為特定振動頻率與存在于人體的經絡、臟腑的諧波有對應關系,可以使人體器官產生積極的共振;用中醫和中國傳統哲學的思路來表述,則是五種調式分別對應木氣的展放、火氣的上升、土氣的平穩、金氣的內收、水氣的下降,與肝、心、脾、肺、腎五大系統的氣機相應。五音療愈是中國傳統智慧助力養生的一大實踐體現,背后孕育著傳統文化中“天人調和”的觀念,強調整體觀、自然觀。
在一切都在加速的當下,曬背、太極拳、八段錦、五音療愈等傳統養生方式給予了當代年輕人“減速”的選擇,雖然難免還是要投入“加速”的進程中,但片刻的閑暇,或許能夠讓身體在未來“走得更長遠”。
年輕人與傳統養生的邂逅,是一場“快”“慢”之間的相互補益,年輕人使傳統養生以新風尚的形式興起,后者又為前者提供了更長遠的、安心的養生解決方案。
這是一場雙向奔赴的征途。
三、回望:重新審視年輕人養生,我們究竟看到了什么
健康危機,在身也在心
當我們溯源了年輕人的養生原因、厘清了年輕人的養生現狀,再回過頭看時,一些問題的答案似乎就明晰了起來。
比如“為什么年輕人的養生話題層出不窮?”“正當好年華的年輕人當真比中年、壯年、老年人的身體素質還差嗎?”
一方面,有客觀的因素。年輕人是網絡媒介的高頻使用人群,網絡上的議題自然也與使用者關心的話題有關;此外,年齡更大的人在保養方面做出的努力和行動更多,對健康期待可能更加樂觀。
另一方面,許多健康評價類調查數據都來源于受訪對象本人,這可能意味著,比起“客觀”狀態,這些數據更能反映“主觀”評價。
自救之道,殊途也同歸
在工作壓力、自我焦慮和社會聲音的影響下,當代年輕人在“叛逆”和“自救”的拉扯中形成了“朋克養生”“賽博養生”“趕潮養生”等眾多實踐路徑,企圖在社會角色與個人追求、解放天性與保養身心之間尋求那個微妙的平衡。與此同時,傳統養生的再度復興也為當代年輕人的“加速”生活提供了些許“慢下來”“安定下來”的參考與選擇。
不過,盡管養生之路上有重重難關,一些養生方式看上去仍過于“極限”。對于這點,年輕人也并不是“心里沒數”。事實上,就是年輕人們自己,也對于“朋克養生”為代表的養生實踐路徑喜憂參半。

回望年輕人的眾多養生實踐,我們很難為它們下一個態度上的定論,無論是“加速養生”也好,“減速養生”也罷;“朋克養生”也好,“古法養生”也罷,它們都是年輕人積極能動地在壓力中尋求解放、在焦慮中探索出路的生命張力的體現。
盡管如此,我們還是盼望和呼喚著:
或許有一天,當大家都能夠發自內心地、喜悅地養生,而非出于壓力與健康、焦慮和自律的拉扯之時——“朋克養生”“趕潮養生”這些百變的養生名目,才真正完成了它們的歷史使命,而“養生”的真義,才漸漸浮出水面。
特別說明
①本文中的訪談資料部分為團隊成員自采,部分摘錄自劉威、溫暖論文《經營身體:養生年輕化背后的身體之重及自我調和》及張睿、楊力超論文《健康焦慮的建構與反思——消費主義嵌入下青年人的日常養生實踐》,在此特別說明并表示感謝。
②本文“溯源”-“個人”板塊的第二部分“報復性娛樂后的補救”中思路來源和部分表述參考胡良益、劉永寧、吳春梅論文《“朋克養生”的青年亞文化現象解析》,在此特別表示感謝。
③本文中的畫像分類參考人本洞察實驗室Human Insight Lab《中國健康養生白皮書年輕版》
數據來源
【1】國家統計局,中國營養保健食品協會,Euromonitor,IQVIA,億歐智庫的相關數據
網站鏈接依次為:http://www.stats.gov.cn/;https://www.cnhfa.org.cn/;https://www.euromonitor.com/;https://www.iqvia.com/;https://www.iyiou.com/research
【2】楊晶晶.《中國青年報》在青年網絡輿論中的引導力——以“朋克養生”為例[J].傳媒論壇,2022,5(09):8-11.論文中的相關數據
【3】克勞銳指數研究院監測數據,監測周期為2023年8月1日至10月31日。
https://www.topklout.com/#/home
【4】熱搜時光機網站監測數據,采集截止日期為2024年8月10日。
https://www.weibotop.cn/2.0/
【5】人本洞察實驗室 Human Insight Lab《中國健康養生白皮書年輕版》
【6】KuRunData庫潤數據聯合達智數科2022年1月發布《Z世代養生健康趨勢報告》
【7】克勞銳指數研究院《克勞銳消費者調研》,n = 400, 2023年10月。
【8】前瞻研究院,京東健康《2022營養健康趨勢白皮書》
資料鏈接:https://mp.weixin.qq.com/s/u7-ESn_beA0mOdpmt88K4w
【9】丁香醫生《2023國民健康洞察報告——家庭健康篇》
【10】丁香醫生《2022國民健康洞察報告》及其中引用的來自KnowYourself平臺調研數據。
【11】丁香醫生《2021國民健康洞察報告》
【12】丁香醫生《2020國民健康洞察報告》
【13】丁香醫生《2019國民健康洞察報告》
【14】艾瑞咨詢研究院《中國健康管理白皮書》
資料鏈接:https://report.iresearch.cn/report_pdf.aspx?>
【15】“脈脈”數據研究院聯合“開課吧”平臺共同發布的《中國職場壓力報告2021》
數據鏈接:https://mp.weixin.qq.com/s/1LrjAWeS08863myFi71VIg
【16】“TopKlout克勞銳”微信公眾號2023年11月13日發文《從「雙雄」到「七霸」,喧囂的雙11背后是電商格局的新變化》,克勞銳雙十一消費者調研( N=1225 )中的數據。
文章鏈接:https://mp.weixin.qq.com/s/JaL-6ACI4BhMzB3FoqHh5Q
【17】谷雨數據聯合知微數據2018年11月8日發布文章《分析了1427位年輕人 我們發現最怕禿的不是90后》,原始數據取自新浪微博。
文章鏈接:https://mp.weixin.qq.com/s/pMKdDQ2UHDe3TJziUDq_dQ
【18】瀝金(消費創投智庫)在文章《藥食同源,拯救了多少生意?》中引用魔鏡洞察數據。
文章鏈接:https://mp.weixin.qq.com/s/KEZOkeyUejvIAqJ9FetH2Q
【19】零點有數(北京零點有數數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19年8月18日發布文章《今夜,大數據帶你了解當代青年加班狗》中的數據。
文章鏈接:https://www.idataway.com/cmscontent/974.html
【20】中國青年報2019年4月11日報道《青年心理健康拉響警報:近三成有抑郁風險》,引用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的青年心理健康專題調查數據。
報道鏈接:https://shareapp.cyol.com/cmsfile/News/201904/11/web206364.html
參考文獻
[1]劉威,溫暖.經營身體:養生年輕化背后的身體之重及自我調和[J].浙江社會科學,2023,(06):68-78+158.
[2]李文博,戴國斌.傳統體育養生研究的“社會文化向度”[J].體育與科學,2024,45(01):14-22.
[3]張睿,楊力超.健康焦慮的建構與反思——消費主義嵌入下青年人的日常養生實踐[J].中國青年研究,2020,(10):87-93.
[4]胡良益,劉永寧,吳春梅.“朋克養生”的青年亞文化現象解析[J].當代青年研究,2019,(01):75-79+86.
[5]王岳.從70后到95后:養生模式與社會變遷[J].人民論壇,2021,(10):41-43.
[6]谷麗霞.我國古代養生觀的發展及其對現代健身理論的意義[J].山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05):65-68.
[7]鄭藝陽.當代人養生報告:“00后”的健康困擾最多,中式養生潮流崛起[J].消費者報道,2024,(01):29-33.
[8]胡冰.“朋克養生”的文化表征及反思——晚期現代性的視閾[J].華僑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21,(04),130-139+149
[9]楊晶晶. 《中國青年報》在青年網絡輿論中的引導力——以“朋克養生”為例[J].傳媒論壇,2022,(09):8-11.
[10] 王斯煜,李浩婷,謝少珊,陳斯淇,李思瑩.大學生朋克養生的現狀及對策研究[J].營銷與人才培養,2021,(06):119-120.
[11] 劉惠梅,吳蔚,王彬,等.五音呼吸操康復訓練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穩定期患者肺功能及生活質量的影響[J].中醫雜志,2020,61(03):222-225.
[12] 高靜,弋新,吳晨曦,等.子午流注擇時五行音樂療法在慢性心力衰竭焦慮患者中的應用效果[J].中華護理雜志,2016,51(04):443-448.
[13] 馬越,劉明明,高思華,等.基于《黃帝內經》五音理論的中醫音樂療法探討[J].中華中醫藥雜志,2014,29(05):1294-1297.
[14] 王曉紅,張海蘭,李姣瑩.五音療法治療抑郁癥臨床觀察[J]中華中醫藥學刊 2015,33(09):2175-2176
[15] 徐啟鋒,葉麗瑋,夏貞茹,等.淺談五音療法在心身疾患中的應用[J].中醫臨床研究,2020,12(22):52-55.
[16] 徹底火了!“脆皮年輕人”在互聯網“教”養生,2024年4月。
文章鏈接:https://mp.weixin.qq.com/s/QgHg0mA4HSOJiYqaBBUNnA
[17] “散裝養生”恐怕救不了年輕人,2024年5月。
文章鏈接:https://mp.weixin.qq.com/s/akiFhFAkgvWKRlgL4wLj7g
[18]“養生熱”催生“產業熱”:一些年輕人在網上教養生,2024年4月。
報道鏈接:http://news.cyol.com/gb/articles/2024-04/08/content_qbQjOlspln.html
[19]戒糖、冥想、八段錦……年輕人怎么迷上了療愈養生? | 睡前聊一會兒,2023年12月。
文章鏈接:https://mp.weixin.qq.com/s/rMyAqjQf40z5Q-4zWnZN3g
[20]徹底火了!打敗奶茶店,下班扎堆去!年輕人的養生新方式居然是……,2024年3月。
文章鏈接:https://mp.weixin.qq.com/s/39_0IWChz0jAyJH6pMGUkQ
小組成員|華中科技大學新聞與信息傳播學院 田娣萌 徐嘉露 岑雨婷 張聰
指導教師|華中科技大學新聞與信息傳播學院 徐迪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