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領跑者讓位:為什么英國會衰落,美國會興起?

《經濟史的趣味》,賴建誠 著,格致出版社2024年11月出版
主流的經濟增長理論
經濟史學界大致都同意,英國在1800年左右進入工業革命,成為“世界工廠”。而大約百年后,英國經濟的領先地位就被美國取代了,更糟的是英國開始進入長期性的衰退。學界時常從科技、結構、生產率等角度來解釋上述現象。另有一些學者從增長理論的角度來分析,有兩個主要派別。
首先是傳統的新古典增長模型,特點是認為增長的動力來自外部力量,例如土地、資本、勞動力的增加。這個理論的背后假設,是技術會持續進步,資本累積會規模報酬遞減。更重要的是,各國間的增長差距會愈來愈縮小,貧窮落后的國家會逐漸追上先進國家,但不會取而代之。這個理論很可以解釋,為何英國不能永遠當龍頭老大。但這個理論不易解釋:
(1)為什么英國在1800年左右會成為龍頭?
(2)為什么美國會在一個世紀后超越英國?
另一種理論稱為內生增長模型,該理論從經濟個體(微觀基礎)來分析,認為新科技的發明、人力資源的培養,都是增長的來源。甚至質量的改善、激勵性的制度、有利的法律規定、研究與開發(R&D)、教育投資,也是增長的來源。同樣的道理,上述因素在各國的狀況不一,所以就能解釋為何英國會是增長龍頭,為何非洲不易在短期內強大,為何美國在20世紀初期能取代英國。
從經濟史的觀點來看,英國之所以能成為龍頭,其中還有些重要因素,是這兩種理論都捕捉不到的,例如規模效應、無法轉移的科技、海外殖民地,以及資源的發現。現在要回答的第一個問題是:哪些重要因素讓英國在1800年左右成為世界經濟龍頭?
追趕者的腳步:英國的優勢與隱憂
若你以為1800年左右進入工業革命后,各行各業就以相近的速度起飛,那你就錯了。有可能是棉紡業的亮麗表現,讓人誤以為這是集體現象。英國從18世紀80年代起跑,到1850年的頂峰之間,GDP平均年增長率約為2.5%,這的確是了不起的成就。但就產業部門來說,只有幾個行業表現特別突出,大部分行業還是保持了傳統的緩慢增長。以下是幾個代表性數字。
1.若用1990年的美元幣值表示,英國的人均收入1780年約為1787美元,1820年約為2099美元,1870年約為3263美元(比同時期第二富裕的荷蘭高20%,比法國和德國高70%,比美國高三分之一),1913年約為5032美元,確實很亮眼。
2.英國民眾的平均壽命1780年約為34.7歲,1820年39.2歲,1870年41.3歲,1913年53.4歲,進步明顯。
3.英國民眾的識字率也有很大進步:1780年、1820年、1870年和1913年的識字率,分別為50%、54%、76%和96%。
4.英國農業部門的就業人口明顯下滑:1780年、1820年、1870年和1913年的農業人口占就業人口比例,分別為45%、35%、22.7%和11.8%。這表示非農業部門迅速增長。
但有一則警惕性的訊息:美國制造業生產率迅速追趕,1820年已是英國的1.49倍,1870年2.04倍,1913年2.13倍。英國為什么這么快就被趕超?
1.英國的科技進步雖然快,但在各部門的分布很不平均。以服務業(如商店、銀行)來說,其就業人口約占40%,但技術進步相對不顯著。
2.關鍵性的科技(例如蒸汽機),大家誤以為必然有非常大的產業效果。其實,蒸汽機帶來的社會節省(節約成本的效果),在1800年只占GDP的0.2%。原因是蒸汽機并未立刻被廣泛使用:1800年總共只提供了3.5萬馬力的動力。蒸汽機的重要性,要到1850年之后才顯著,例如到1870年已增到200萬馬力,此時就有顯著的社會節省,約占GDP的3.5%。
3.美國的生產率為什么追得這么快?就英國這方面來說,工廠的組織形態傳統上都是中小型企業,不易發揮規模經濟效應。以棉紡業中心曼徹斯特為例,中型工廠的雇傭人數,1841年平均只有174人,只比最低效率規模的150人稍高。相對地,美國地廣人稀,沒有沉重的歷史包袱,一開始就以大規模作業、生產線為導向而設計,工廠規模平均比英國高許多,雙方的生產效率與規模經濟效應高低立判。
4.1800—1900年間,英國的科學與技術領先世界,是科技的凈輸出國。這當然很榮耀,但賺到的面子大于里子:落后國家引進英國技術后,運用較便宜的人力與較豐富的資源,很快就追上來。反過來看,英國很少從其他國家得到這種追趕的好處,沒有后發優勢與彎道超車效應。
現在我們把場景拉回1800年,對比英法兩國,解說英國為何能勝出。法國人口較多,氣候溫和,資源豐富。但英國從16世紀60年代(都鐸王朝的伊麗莎白一世)開始,猛力開拓海外貿易與殖民地,尤其是在1588年打敗西班牙無敵艦隊后,海權更是快速發展:海外市場與貿易大幅增長,刺激國內產業蓬勃進展。
英國最特殊的技術,是煤礦開采技術、蒸汽機的廣泛運用,也就是說,英國在能源技術上領先世界。長期下來,英國勞動力中擁有高技能的比例相當高。相對地,當英國重商主義快速進展時,法國還停留在大陸型的農業生產形態,不像英國一樣積極發展海權與開發殖民地市場。法國人把大部分精力耗在政治爭奪與文化活動上,輸掉了起跑點的優勢(first mover advantage)。
美國的優勢:豐富資源與技術進步
明白了英國能在西歐領先的原因,我們現在轉觀美國為何能快速超越。把時間點拉到20世紀初期,對比的效果較明顯。
1.1920年美國的GDP約為5944億美元(以1990年的美元幣值計),英國1913年的GDP只有2145億美元。這是島國和大陸型經濟的規模差異。
2.同一時點,美國人口為1億690萬人,英國人口為4260萬人,差2.5倍。
3.投資額占GDP比例,美國約為12.5%,英國為7.4%,表示年輕的國家在積極拼經濟。
4.研發經費占GDP比例,美國約為0.25%,英國為0.02%,差10倍。
5.大學生占人口比例,美國為0.56%,英國為0.07%,相差更遠。
6.土木工程師占就業人口的比例,美國為0.13%,英國為0.05%。
7.全要素生產率的增長率,美國為1.7%,英國為0.45%。
這7項數字宣告了英國的必然讓位。英國衰退的劣勢,到1929年就明顯到無可爭辯。美國的人均GDP是英國的131.4%;而在60年前的1870年,美國只有英國的75.3%。1929年,美國制造業工人的生產率,是英國的250%。
再換一種指標。1913年,英國前三名的行業是:鐵路與船運、紡織、鋼鐵。1929年的前三名是:鐵路與船運、煙酒、紡織。同年,美國前三名的行業是:非鐵金屬、農業設備、產業設備。1929年是農業設備、車輛與航空器、非鐵金屬。其實只要看1929年英國的第二大行業竟然是煙酒業,就知道有多沉淪了。
美國的制造業能在短期內成為龍頭,關鍵是有地大物博的優勢(自然資源豐富)。1940年之前美國的優勢產業,幾乎都是能源密集型的制造業:耗鋁、耗鐵或耗油的產業。這表示能源價格偏低、天然物資充沛,美國自然走向資本密集、原料密集、勞力節省型的工業。一方面這是得天獨厚,但也在短期內快速耗竭非再生性的資源;另一方面也促進了人力節省型技術的發展,包括耕耘機、收割機、洗衣機和自動生產線。這兩項優勢吸引外國人力、資本涌入,形成滾雪球效應:美國的勞動生產率、資本生產率、技術進步率、投資報酬率都遙遙領先。
相對地,英國早期的優勢(例如蒸汽機、煤礦能源)很快就失去光彩。英國的社會階級、精英統治、貴族氣息、歷史包袱、僵硬制度,這些特色進入20世紀后成為再度興起的障礙。更糟的是,在兩次世界大戰中英國付出慘痛的代價,戰后殖民地又逐漸獨立。美國在兩次世界大戰期間本土沒受影響,反而因為軍需與武器的供應讓經濟急速興盛。
若以21世紀初的眼光來看,英國產業的競爭力有幾項嚴重缺點:缺乏生產線;規模不夠大;經營不夠多角化;水平與垂直的整合度不足;企業管理能力較弱;新科技的發明能力(如半導體研發)不足;科技人才外流。我們也無法預測,美國的這些優勢還能維持多久才會被超越。
[本文摘自《經濟史的趣味》(全新增訂版),作者賴建誠為臺灣新竹清華大學經濟系榮休教授,北京大學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院特邀教授,澎湃商學院獲授權轉載]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