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多向度職業:一周城市生活
自由職業,作為一種新興的就業模式,正逐漸成為勞動力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以其獨特的靈活性和適應性,為勞動者提供了更多工作選擇和生活方式的可能性。2020年底,清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經濟學研究所發布《互聯網時代零工經濟的發展現狀、社會影響及其政策建議》,表示“零工經濟”正日漸成為推動新就業形態的重要力量和促進國民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新增長點。
截至2024年底,中國自由職業人員(或被稱為“靈活就業人員”)的規模達到約2億人,約占全國總人口的14%,主要集中在服務業、制造業和新興產業等領域,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和新型用工模式的出現,靈活就業的形態也不斷演變和擴展?。
不久前,“多向度:重慶首屆自由職業者大會”舉辦。作為西部地區的重要經濟中心,重慶第二產業的增長為自由職業者提供了更多的就業機會。而自由職業群體的愈發壯大,也在一定程度上豐富了就業市場、拓展了就業范圍。
本期回顧,我們邀請活動發起方,青年社群“怪獸部落”的聯合創始人楊征蓬講述對于此次活動的觀察和思考。
(本期主持:明星辰)
近期回顧
當“大廠離職”成為小紅書的爆款標題,AI工具的出現催生了一大批網絡“超級個體”,“為自己而活”的slogan(口號)不時出現在打工人的朋友圈,人們會發現“安心上班”的時代似乎離我們越來越遠,對自我生活掌控感的需求達到了空前的高度。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不再拘束于寫字樓,而是在家里、在咖啡店、在大理的民宿,甚至在巴厘島的海邊,從容地沖上一杯咖啡,開始工作 —— 這樣的生活方式被定義為“自由職業”。隨著市場環境的變化,這一群體快速擴張。
但在社交媒體上光鮮生活的背后,自由職業者們也面臨著諸多挑戰,如生存技能、生涯規劃、競爭優勢和家庭關系等問題。如何可持續地規劃自由職業生涯,是所有自由職業者的一道必答題。
2024年12月舉辦的“多向度:重慶首屆自由職業者大會”上,來自全國的數十位優秀自由職業者代表向500多位與會觀眾分享并討論了他們的思考與實踐,為人們揭示自由職業多元且真實的面貌。

主論壇大會現場
自由職業 何謂“自由”
攝影師、設計師、撰稿人、運動教練、主播……這些職業都被稱為“自由職業”。與傳統“個體戶”不同,“自由職業者”一詞更加生動地刻畫了這一群體的精神內核——以追求自由人生為驅動的個人生涯選擇。
高毅是本次大會主論壇的分享嘉賓之一,他創辦的TOPBOOK是國內頭部的知識分享類視頻媒體。他認為,“自由職業表面上看是離開公司、離開團隊、離開系統和組織,但其核心是讓我們離開‘被定義’的狀態,從而掌握對自我生活的主動權。”
高毅把這種狀態概括為“脫嵌”—— 把自己從原有的系統、體系或者時間中脫離出來,給自己找到新的時間和空間框架。

高毅分享現場
自由職業中的“自由”二字優先體現在年輕人對時間和空間的態度上,不再每天把時間浪費在上班通勤,也不再應付考勤、KPI、匯報,而是把精力完全投入到自我成長中。
但對年輕人來講,不用去公司上班打卡的同時,也沒有了下班的概念,工作和生活的界限也因此模糊,這或將成為塑造“職業”上的阻礙,能否“自律”更應該成為獲得“自由”的前提。
如何實現“自由”
自由職業適合所有人嗎?
答案是否定。現場絕大多數嘉賓表示,成為自由職業者遠不止把工作辭掉這么簡單,亦或許對個人的綜合要求比上班的要求更高。
作為95后商業自媒體創業者,Judy在小紅書擁有20萬粉絲。20歲開始創業并有多年與商業人士的采訪經歷,讓她對自由職業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成為自由職業者一定是建立在對自我有清晰的認知上”,Judy說。對于如何找到自己的“賽道”,Judy總結了“三環理論”—— 如果把自由職業作為人生愿景,那么它應該落在熱愛、擅長以及機會三者的交集上。

Judy在大會的分享
另一位分享者則羅列了成為自由職業者之前應該思考的問題,如主要收入來源、“接活兒”的方向,以及每日時間安排等。擁有切身經歷的她認為自由職業遠沒有網絡上那么光鮮,作為自由職業者更要以長期主義的心態準備好經受住“無活兒可接”狀態下的考驗。
多向度 擁抱人生的多種可能性
在如今的時代語境下,自由職業的優勢凸顯,數字化時代的發展背景及傳統就業格局的改變,為個人職業發展賦予了更高的靈活性與自主性。
身為自由職業者的人日常到底什么狀態?他們如何獲得穩定收入?怎樣才能在競爭愈發激烈的當下突出重圍?——這些都是在場觀眾最為關心的問題。
此次大會用7場分論壇的形式嘗試回答這些疑問,來自創業女性、網絡超級個體、自由職業風口、播客浪潮、駐地藝術、開店創業,以及長期自由職業者經歷等背景的多位嘉賓,分享方法論和實踐心得。


兩場圓桌會議現場
分論壇“從來沒上過班的人是怎么樣活下來的?”的分享嘉賓鄧磊,自大學起就成為了一名自由攝影師,擔任TED現場攝影師、參與紀錄片制作,他試著用不同的工作形態滋養自身。他認為自由職業不是一條高速公路,但依然是一條值得探索的充滿岔路的山間小徑。

自由攝影師鄧磊
重慶山川書店的主理人Eva有著14年的阿師湯加瑜伽教練經歷,她與大家分享了她早年為了成為瑜伽教練在各地漂泊學習的經歷。戲稱從未做過PPT的她在分享的演示文稿里只有簡單的兩行字——“You get what you focus on. So focus on what you want”(你關注什么就會得到什么,所以關注你真心想要的吧)。

書店主理人Eva的活動分享現場
在這些自由職業者的身上有著褪去“職場”外衣后,對于生活乃至生存簡單明了的態度,比起世俗意義上的成功,更令人眼前一亮的,應該是他們在實現自我價值過程中的充盈狀態。
有與會觀眾在會后發了朋友圈,講述她自己作為自由職業者的心態——“8年前,從世界500強高級經理裸辭,成為一名自由職業者。從此,我在長輩眼里是一個沒有工作的人;在同輩眼里,我是一個幸福的人。然而,自由職業并非大家想象的那樣。我每天的工作也許和多數人一樣,甚至更艱難,更繁瑣。但,心是自由的。正如今天論壇上王夢熊老師談到自由職業,所引用《論語》中的一句話‘從心所欲不逾矩’,這也是自己在自由職業道路上走下去的動力。”

活動現場
根據2023 年自由職業者調查研究,有38%中國勞動力從事自由職業,比上一年增加了400萬,為中國經濟貢獻了約1.27萬億元的年收入。
通過這次大會,我們在線下真切感受了這一趨勢的蔓延。自由職業群體擴張的對立面不是市場求職環境的低迷,而是當代青年努力探尋職業與自我價值兩者之間平衡過程中的一種趨勢,它反映了人們正積極思考著自身與他人、與社會的關系。
變化是個中性詞,信心才是穿越周期的鑰匙。
誠然,當“時代黑利”被反復強調,年輕人們需要更加勇敢地跳到時代的背面,順勢而為——當水大魚多的捕鯨時代過去,追求小而美的拾貝者也將迎來他們的機遇。
(文/楊征蓬,怪獸部落聯合創始人;圖/郭峰)
本周主題推薦
書|《斜杠青年》

本書講述了共享經濟時代,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不再滿足于單一職業和身份的束縛,開始選擇一種能夠擁有多重職業、身份的多元生活。自由職業者、兼職者,或是利用業余才藝優勢做喜歡的事情的人,他們都擁有 一個共同的名字——Slash/斜杠青年。
書|《一人公司》

本書介紹如何以自身條件建立自己的公司,決定期望的收入;如何處理意外的危機,讓重要客戶感到滿意。“一人公司”是一種新穎的經營方法,專注于變得更好而不是更大,維持小規模進而帶來自由。
書|《理想的工作間》

在這本書中,作者探訪了32間面積不足40平方米、裝修費用低廉卻獨具個性的“小而美”工作室,其中包括陶藝工坊、咖啡館、銀飾品店、香薰工作室、插畫教室、攝影工作室等,介紹了它們的設計風格、裝修過程及理念,也講述了這些工作室主人們自己的故事。
書|《“后工作”理論》

本書收錄了西方學界關于“后工作”研究的16篇代表性成果。“后工作”理論是針對西方資本主義下異化勞動的弊端,萌生出的對未來文明的一種思考。
書|《只工作,不上班》

本書作者林安以“都市青年觀察者”的身份深度采訪了20個自由職業者,將他們“非常態”的工作、生活方式展現在讀者面前,書中記錄了勇士們的夢想、奮斗、堅持、迷茫與困惑,讓讀者了解那些不上班的人生。
活動推薦
上海·展覽|魔都新春娛樂指南

詳情請關注 上海市群眾藝術館微信公眾號
上海·展覽|中國當代藝術館藏系列展:從前

詳情請關注 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微信公眾號
上海·展覽|當代海派名家·雙人展系列(四)——陳家泠、谷文達

詳情請關注 劉海粟美術館微信公眾號
北京·展覽|為了趨向美玉的藝術:紀念王遜誕辰110周年史料輯佚展

詳情請關注 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微信公眾號
廣州·展覽|目光交織——法蘭西藝術院中法院士藝術特展

詳情請關注 廣東美術館微信公眾號
西安·展覽|三棱鏡——侯拙吾、郭志剛、王風華當代藝術聯展

詳情請關注 西安美術館微信公眾號
成都·展覽|物件寓所:我們的記憶交點

詳情請關注 A4m微信公眾號
漳州·展覽|邊緣交織:漳州糖廠片區變遷回顧展

詳情請關注 糖倉 bonbon town微信公眾號
泉州·分享|爆裂的海洋:東南亞華人當代藝術與全球性地方史

詳情請關注 星野學社微信公眾號
泉州·分享|閩帆南渡——當代印尼福建人社群的形塑與重構

詳情請關注 星野學社微信公眾號
(如果您想聯系我們,請發郵件至dongyl@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