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在你心中,金庸最好的作品是哪一部?
“俠之大者,為國為民。”今年賀歲檔,金庸武俠世界回歸大銀幕。
每位讀者心中都有屬于自己的金庸江湖。今天我們如何解讀金庸筆下的主角與他們的人生境遇?誰是金庸最偏愛的女性角色?為什么有人覺得《鹿鼎記》是金庸最好的作品?澎湃問吧曾邀請媒體人嚴曉星,聊了聊金庸筆下的人物與故事。

金庸筆下的主角們
@一條豬kk:為什么金庸寫的男主角很多都總是看似毫不費力地得到神功,但一心追求神功的人往往難以如愿,比如《俠客行》中困在島上的人?金庸是在宣揚一種無為而治,隨遇而安的人生觀嗎?他是不是想告訴讀者,越執著于一件事越可能失敗呢?
嚴曉星:當然,在某種程度上,可以作為這種哲學化的理解。而且,的確金庸也想表達“過分執著往往得不到”這個意思。
不過,我想還可以從生活化的角度去入手,也許更容易讓人理解。金庸也許就是想表達“慣例”與“特例”的辯證關系,或者說“常態”與“變態”的關系。按照正常的途徑,想要獲得頂尖的成就,當然要有絕頂的智力與絕頂的付出,武林世界不乏這種人。但他們不是每個人都有機遇。日常的努力,是常態,是慣例,而機遇是特例,是變態。我們可以看到,在金庸筆下,像虛竹那樣的特例畢竟還是少的,更多的是慣例與特例的結合。郭靖當然是傻人有傻福,張無忌當然有奇遇,但他們經受的磨難,付出的苦功,可一點不比別人少。也許其他人也曾經有不世之奇遇,但就是沒法抓住。比如,與虛竹一起看畫的梅蘭竹菊四位,就無福消受絕世武功。
我覺得更有意思的是,小說中體現出來的動態性的一些武功,比如,韋小寶其他武功學不會,偏偏逃跑的神行百變能夠一學就會;又如楊過的黯然銷魂掌只有萬念俱灰的時候才有效用,平時不存在武力值……這些,既有現實生活經驗的基礎,又明顯存在哲學化的提煉,是不是更好玩?
@卡恩啦啦啦:金庸最偏愛的女性角色是誰?曾看到有人說小昭是金庸最喜歡的角色,因為她完美無私幾乎沒有缺點。
嚴曉星:我感覺,金庸內心喜歡的是那種有一定獨立思想和較強能力,又比較順從男性,同時又古靈精怪、每每出乎意料的女性,黃蓉大概就是這樣的。當然這只是他個人的喜歡,不代表喜歡的就“完美”。事實上的完美當然是不存在的,兩個人相處更重要的是“合適”。

@云走過的音樂:張無忌做事猶豫,對感情也不專一,他算是“渣男”嗎?如何理解《倚天屠龍記》的主旨,這本書對友情的刻畫是否比愛情更重?
嚴曉星:在傳統的江湖社會,是以武力的強弱為分值的,女性參與度并不高。現代武俠小說突出了愛情的描寫,是現代意識在武俠小說中的投射。在《倚天屠龍記》中,表現兄弟之情、師徒之情、父子之情的成分多了一點,是很正常的。《雪山飛狐》中胡一刀、苗人鳳之間的惺惺相惜,也是俠義小說最光輝的篇章。
金庸在為自己的小說寫的后記里,有一些話可以成為我們理解這部作品的入口,《倚天屠龍記》亦然。在《倚天屠龍記》之前,金庸主要想表現的是“途徑不一的大俠成長史”,《倚天屠龍記》表現的是“一個普通人被動成為大俠又回歸普通人的歷史”。金庸筆下的主人公,寄托了他不同時期的理想、感受以及對現實的態度。如果你多了解一些他的人生,也許能看到他內心的狀態。
至于張無忌是“渣男”嗎?我不這么認為。他只是一個軟弱的、不善于選擇的人。他是被動型人格,當然會有許多主動的想象,但大多沒有付諸實施。對待人性,一定的理解和寬容是必要的,否則就是神了。我們這個時代還需要神嗎?
《鹿鼎記》是最好的?
@SELINAA:為什么大家都說《鹿鼎記》是金庸寫得最好的小說?韋小寶就是個地痞流氓,有些情節讓人不適,他每次死里逃生也有點牽強。老師認為金庸哪本書最好呢?
嚴曉星:武俠小說的讀者,很容易有代入感,替主人公快意恩仇。金庸曾經說過,韋小寶是很難代入的,就是因為韋小寶不是一個道德完美的人,非但不完美,甚至能不能過及格線都很難說。如果帶著道德感去讀《鹿鼎記》,我能理解你的不適。
但一部好的小說,主人公不一定要是值得效法的道德完美者,關鍵在于,是不是通過這個特定對象,深層次或別致地描寫了人性、社會、歷史,體現了作者在這方面的思考。就這一點而言,將《鹿鼎記》置于金庸小說最好的之一,我認為是有道理的。
至于是不是“最好”,這是個見仁見智的問題。一般說來,大家都認為金庸寫得最長的三部小說《天龍八部》《笑傲江湖》《鹿鼎記》最好,我也這么認為。但我想強調的是,金庸的其他小說,其實也很好,他起點高,一直保持著很高的創作水準。即使有一些作品,相對不足,也仍不乏精彩之處,是值得看的。

《天龍八部》重在人性,《笑傲江湖》重在政治,《鹿鼎記》重在歷史。《鹿鼎記》的特殊之處在于,他通過韋小寶這樣一個不是大俠,根本就是小流氓的主人公,體現了金庸對歷史的思考。金庸曾一再強調,這不是一部武俠小說;當代學者多認為,這是一部“反武俠小說”,都有其道理。
你敏銳地覺察到韋小寶“每次死里逃生也有點牽強”,的確有一定道理。一方面,雖然韋小寶是一個小流氓,但他也不是一個無底線的人,金庸寫著寫著,對他有了偏愛,這是人之常情。另一方面,《鹿鼎記》寫得再好,也不是完美的,無懈可擊的。其實不僅《鹿鼎記》如此,金庸其他作品多多少少都會有一些這樣的問題。無論我們多喜歡金庸的小說,都不必為此諱言。我們似乎可以從這樣一個角度去看待這個問題:金庸小說的妙處就在于,無論它有多少缺點,也永遠有吸引我們的地方,永遠有讓我們忘記這些不足的地方,永遠有很多高于這些不足的地方。正是這些地方,成為我們的精神資源。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