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差點失傳的茶葉,是如何幫助湖北山區脫貧的?
原創 正解局 正解局

中國人愛喝綠茶,全國各地能叫上名字的綠茶就有上百種。
在湖北大山里,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出產優質的綠茶“恩施玉露”,并帶動恩施實現脫貧。
很多人不知道,就在十幾年前,恩施玉露的制作技藝差一點就要失傳。
差點失傳的茶葉,是如何幫助山區脫貧的?

恩施是全國14個集中連片貧困地區之一,曾經,恩施州全部的8個縣市,都是國家級的貧困縣。
如今,這8個市縣中,有6個躋身全國茶葉百強縣,恩施的茶產業已經成了當地第一大特色產業。
茶產業在恩施有多重要,我們通過一組數據對比就能看得出來。

2022年恩施的GDP為1402.2億元,茶產業是當地第一大特色產業 圖據恩施州政府網站
官方數據顯示,2022年恩施茶葉種植面積180.6萬畝,在全湖北省排名第一,在全國地市州級產茶區排名第四。
茶產業實現的農業產值60.34億元,綜合產值超過220億元,帶動了83萬茶農增收。
與之相對應的是,2022年末,恩施的常住人口是340萬,也就是說將近四分之一的人在和茶葉打交道。
2022年恩施的GDP是1402.2億元,茶產業的綜合產值占了GDP的15%還要多。
同時,在恩施的農業龍頭企業中,茶葉龍頭企業有76家,占了整個恩施州農業龍頭企業的41.3%,農業產值占了全州的一半以上。
除了茶產業在當地舉足輕重的地位之外,恩施的茶還有一個特點,就是“綠”。
恩施充分利用自己“全球硒都”的自然優勢,用“恩施硒茶”創建了全國首批特色農產品優勢區,建成國家級綠色食品、有機食品(茶葉)原料標準化生產認證基地77.85萬畝,占了整個恩施州茶園總面積的43.3%。

恩施的茶園
“德米特”有機認證是全球有機農業的最高標準,中國第一家獲得認證的茶園就在恩施。
同時,鶴峰縣成為“全國茶葉全域有機示范縣”,宣恩縣的“伍家臺貢茶”入選第二批中歐地理標志協定保護名錄。
“富硒”、“綠色”、“有機”成了恩施茶葉的鮮明標簽。

2022中國茶葉區域公用品牌價值評估榜中,恩施的4個公用品牌合計71.82億元
因此,在“2022中國茶葉區域公用品牌價值評估”中,恩施州的“恩施玉露”、“恩施硒茶”、“鶴峰茶”、“利川紅”這4個公共品牌的價值,分別被評估為27.07億元、23億元、16.14億元和5.61億元,總價值超過70億元。

能把茶葉做成最大的特色產業,讓這些綠葉子變成農民致富的“金葉子”,恩施既有天然的優勢,也有自身的努力和來自其他地方的助力。
恩施的自然條件,適宜種茶也出好茶。
恩施是中國重要的茶樹原產地,種茶與制茶歷史悠久,還是萬里茶道的源頭之一。
過去經濟不發達,是因為恩施交通不便,但這個“劣勢”也恰好是它最大的天然優勢。
過去交通不便,是因為它位于武陵山腹地,丘陵連綿,但是恩施緊挨著神農架,森林覆蓋率高達70.14%,而且正好處在北緯30°的“黃金產茶帶”,青山綠水和適宜的氣候,讓它非常適合種茶。

恩施的位置和氣候自然條件,非常適合種植綠茶
另外,還有一個特別之處,就是恩施是“世界硒都”。
硒是人體必需的重要微量元素,全國72%的地方屬于低硒或者缺硒地區,偏偏恩施的硒礦蘊藏量全球第一,同時是全球生物硒資源最富集的地方。
恩施的硒“富得流油”,全州96%的土壤含硒,59%的土壤富硒,在這里種出的茶葉和農作物,天然富含有機硒。
僅憑這一點,恩施茶葉就已經“贏在了起跑線上”。
氣候環境適宜種茶,而且獨占“硒都”的特有優勢,可以說恩施簡直就是天賜寶地。
但是,僅靠這一點,還不足以讓恩施的茶走出大山。
品牌被喚醒,恩施沒有浪費寶貴的資源。
盡管恩施當地農民有世代種茶的傳統,盡管恩施玉露是國內保留下來唯一的蒸青針形綠茶,早在1965年就入選了中國十大名茶名錄,但現實是恩施的茶葉因為缺乏品牌知名度而沒有市場。
因為粗放的種植加工,那時恩施茶葉每斤鮮葉連10塊錢都賣不到,因為沒有品牌效應,恩施玉露的制茶技藝也漸漸被人遺忘。

恩施玉露的蒸汽殺青技藝
2012年,恩施的農業干部帶著自家的茶葉到上海參加茶葉博覽會,被人問到“你們恩施還有茶”時,尷尬不已。
而這時,恩施玉露已經被再次發掘出來好幾年,甚至已經成了地理標志產品。
空有“湖北省第一歷史名茶”的稱號,卻叫不響牌子,怎么好好利用這個資源,幫助貧困山區的農民脫貧致富,成了當地政府的重要課題。
也就是從那時起,從湖北省到恩施州,都在想辦法把恩施茶葉的名號叫響。
2014年,《恩施州茶產業鏈建設推進方案(2013-2017年)》確立了“品牌引領、抱團發展”的總體思路,把“恩施硒茶”作為州域公用品牌來打造,恩施茶產業進入品牌化經營時期。

全國茶葉百強縣中,恩施有6個縣市上榜
單打獨斗的粗放式經營,和聚力形成大的品牌效應,哪個更能有效提升品牌價值,這個答案是很明顯的。
這樣的做法,在其他很多地方已經得到了驗證,比如把小吃開到了國外的“沙縣小吃”等等。
當地政府在其中發揮了主導作用,集合優勢資源把恩施玉露、利川紅、恩施硒茶打造成了區域公用品牌。
以公用品牌作為對外的統一“門面”,授權給符合要求的企業,通過品牌的“指揮棒”,引導企業從種植加工到科研創新等環節不斷提升檔次,再以各企業的品牌做支撐,形成真正的品牌效應和品質保證,不斷豐富和補充全產業鏈的關鍵要素。
2014年,恩施玉露傳統制茶工藝被列入國家級“非遺”名錄;
2015年,恩施玉露成為中國馳名商標;
2018年,恩施玉露和利川紅茶成了國事活動“東湖茶敘”的用茶;
2019年,恩施硒茶地理標志證明商標通過國家商標總局注冊……

恩施玉露制作技藝作為“中國傳統制茶技藝及相關習俗”申遺的組成部分
入選聯合國非遺代表作名錄
當恩施玉露和硒茶的品牌重新被擦亮,人們才發現,恩施茶葉竟然藏著這么多寶藏。
“龍井”、“玉露”一相逢,恩施茶香飄出大山。
當然,除了恩施自己在聚力打造品牌,能讓恩施玉露這么快從瀕臨失傳到香飄海外,還有來自“茶都”的助力。
2020年,在聯合國的一個減貧與南南合作會議上,《杭恩攜手扶貧新模式》成為全國東西部扶貧協作領域唯一的入選案例。
因為從2016年開始,國家把恩施州納入東西部扶貧協作,跟它結對幫扶的恰巧就是杭州。
杭州號稱中國“茶都”,在如何樹立品牌、發展茶產業這些方面,杭州簡直門清。
除了茶產業,在電商方面,杭州也是國內數一數二的,這些優勢就像專門給恩施開了一列快車,一邊把杭州茶產業先進的種植、管理和品牌運營的先進經驗輸送到恩施本地,一邊讓恩施茶葉搭著“專列”走出大山。

根據百度的數據顯示,恩施和武漢是恩施玉露主要集中的市場
與西湖龍井走出地域限制相比,在品牌輸出方面,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在提升恩施種茶產茶水平這方面,杭州以茶葉進出口集團這樣的大企業為主,在恩施有一定基礎條件的地方,建設大宗茶、出口茶基地,用標準化訂單的方式,提升當地茶的生產水平。
比如,江浙市場對白茶比較青睞,杭州就幫著恩施在咸豐縣建了20個茶廠,引進浙江企業種了13萬多畝白茶,讓咸豐縣成了“中國富硒白茶縣”。
浙茶集團在鶴峰縣成立有機硒茶研究分院,幫助當地提高種茶技術的“含金量”,讓鶴峰縣在2020年成了“全國茶葉全域有機示范縣”,當時全縣90%的村和70%的農民種茶制茶,人口22萬的鶴峰,有14萬人吃上了茶葉這碗飯……
除此之外,恩施茶葉還是杭州的貴賓。
在今年杭州的第五屆茶博會上,恩施是唯一一個主賓市,10家恩施茶企組團去推介恩施硒茶。

今年杭州舉辦的第五屆茶博會,專門為恩施開了專場推介會
恩施受到的幫助不止這個。
2016年開始對口幫扶之后,在杭州“茶都名園”就專門設立了恩施茶品牌的展示展銷中心,在這里向全世界宣傳“恩施硒茶”品牌,幫助提升恩施茶葉知名度。
這種對口幫扶從2016年持續到2020年,恩施全州脫貧奔了小康。
但是兩地的聯系并沒有隨著脫貧而結束,只是從當年的對口幫扶,變成了杭州與恩施的對口合作,期限是到2030年。
從“幫扶”到“合作”,一詞之差,含義深遠。
其實到這里,恩施的茶產業能從一個瀕臨失傳的茶葉品種復蘇開始,經過十幾年的時間,成為當地第一特色產業的答案,已經呼之欲出。
從恩施玉露到利川紅茶,再到黑茶、青茶、白茶在恩施長成獨具特色的“富硒”茶被更多人享用。
從農家茶到國事用茶,再到“全國名優茶生產基地”、“全國優質原料供應基地”、“全國出口茶基地”的目標,恩施州把自己的目標定在了未來5年產值突破300億。
天助,人助,自助。
這是恩施茶產業興旺的原因,也是每一個擁有不同資源稟賦的地區,都可以借鑒的經驗。
?
THE END
原標題:《差點失傳的茶葉,是如何幫助湖北山區脫貧的?》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