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聚焦省兩會】四川省人大代表林媛:創新人才培養 要更注重綜合能力
2025年1月,深圳南山區學生期末一套出人意料的試卷,“考”出全網圍觀的熱度;清華大學90后碩士佟潔瓊因為職場短暫的中斷,沒有走上大眾認同的“精英式預制人生”,一時間引發“高學歷是否意味著高薪”的熱議。
教育是民生關注的焦點。1月20日,四川省第十四屆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開幕,四川省人大代表、致公黨成都市委會常委、電子科技大學研究生院院長林媛,就當下教育熱點話題接受了封面新聞記者專訪。

四川省人大代表林媛:創新人才培養要更注重綜合能力
從中科大畢業后,林媛經歷了赴美留學、研究所工作、公司任職、回國任教,不一樣的經歷讓她對教育一直保持客觀的認知。
“深圳南山區的案例,讓我們反思,是不是老師沒有教的,我們就不能考?我們工作中遇到的所有問題都是學過的嗎?”她認為,創新從來都是做沒有做過的東西,而要培養從0到1的創新人才,不僅需要知識的傳授,還需要能力的培養,讓學生在實際項目中鍛煉,“這些都需要社會轉變對人才、教育的觀念?!?/p>
談深圳南山考題:如果大家都不得滿分就正常了
“我們的孩子太忙,以至于沒有時間思考。”學習不是老師教啥考啥,人人都奔著100分去,而是需要老師拋磚引玉,引導學生學會思考。
翻開2025年1月深圳南山區期末數學考題:海底撈針、瓜熟蒂落、旭日東升、滴水穿石,哪一件發生的概率最???神農氏時代的村民結繩記錄獵物的數量,從圖中的繩結,你能判斷出這個村民今天收獲了多少只獵物?
面對這樣的題目,很多人糾結,我們在考語文還是數學?
“從個人來說,我挺喜歡這套題。”林媛直言不諱地告訴記者,“自己也讓孩子做了這套題?!弊鳛橐幻麃碜越逃绲拇?,基礎教育、高等教育都是林媛關注的焦點。
老師沒有教的,考試能考嗎?對這樣的疑問,林媛反問道:“我們工作中遇到的所有問題都是學過的嗎?創新從來都是做沒有做過的東西。我們現在有一個認識的誤區,就是老師都沒有講過,你憑什么考孩子?但是考試就是要考到你做不出來,才能了解你的水平達到了什么程度。滿分皆大歡喜并非好事,如果大家考試都不得滿分,就正常了?!绷宙抡f自己讀書的時候,也遇到做不出來的難題,這些都是正常的。
談清華90后碩士學廚:自我認同感最重要
本科在加拿大學金融,研究生在清華讀土木工程,90后佟潔瓊在一次職場優化后,交6000元學費到山東某技校切菜顛勺,學起了廚師。一時間“高學歷并不等于高薪”“高學歷不再是唯一的就業保險”等觀點在網上引發討論。
林媛對佟潔瓊的選擇表示了贊同:“這是好事。有些人為了讀書把所有的一切都放棄了,最終孩子變得不像孩子。從職業的選擇來說,不同職業是平等的,做任何職業都應該心安理得。一個人只有具備自我認同感 ,擁有自己喜歡的職業,幸福感才會提升?!?/p>
清北培養出來的精英是不是一定要走向一條精英的預制之路?“高等教育不僅僅是教授知識,更是教授能力,提升受教育者對事情的看法,讓他們清醒地認識到,求知不僅是為了學知識,更多是提升能力?!绷宙抡f。
或許,佟潔瓊在接受采訪時說的一句話可以作為新時代90后多元價值觀的折射:“我更看重這能不能讓我變得開心,里面的體驗如何。同齡人不敢做的決定,我可能會做。我也希望我學廚藝這個事,自己的生活態度,能影響、激勵一些人。”
談人才培養:老師不一定教得越多越好
特斯拉、SpaceX……馬斯克做的每一個創新都引發高等教育的思考:我們距離培養出馬斯克這樣的人才還有多遠?
“馬斯克除了具備超強的學習能力,他還有強大的鏈接各類資源的能力。這些是我們在人才培養中缺乏的。”林媛指出,而我們很多的學生只關注分數,缺乏在真實項目中鍛煉意識,缺乏綜合能力,與人合作的能力。
現在的高等教育,培養從0到1的創新型人才,老師的教學方式和理念需要改變?!拔覀兒芏嗬蠋煹睦砟钸€沒有扭轉過來,他們還堅守著‘我應該給學生教很多內容,不然我就是一個懶惰的老師’的理念?!比欢?,進入人工智能時代,學生獲取知識信息的途徑遠超一堂課的輸入,這就意味著我們的教育觀念需要更新。
“傳統的課堂上,老師口干舌燥地把課講完了,有多少學生能夠記???優秀的老師,應當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角,讓學生把學到的知識輸出,然后找到他的問題,加以引導。”林媛說,“這不是水課,而是讓學生學會自我學習的能力,任何時候都能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而不是永遠離不開老師這根拐杖。”
網絡時代,網上那么多的教學課件,大學還需不需要老師?林媛的回答是:需要?!皩W生固然可以從網上學到知識,但是思維的啟發與引導需要老師?!绷宙抡f,“對老師來說,挑戰在于,照本宣科地講課其實很簡單,把課程做成項目式的研討課程其實更考水平。”
為百萬研究生搭建高質量就業信息平臺
為促進高校深化工程教育改革,推動企業深度參與工程技術人才培養,培養造就一批卓越工程師后備人才,林媛建議:支持省內已獲批的國家卓越工程師學院建設工程師技術中心,推動科研平臺開放共享,支持校企之間、高校之間共享共用平臺,設立四川省卓越工程師培養專項基金。
為了在青少年乃至社會群體中營造積極進取、奮發向上的氛圍,林媛認為,作為最高層次學歷教育的培養對象,研究生的就業質量應得到優先保障。她建議,為高學歷人才建立就業實習崗位信息平臺,拓寬“將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的實踐平臺、提升他們對崗位的科學認知與就業競爭力。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