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外貿規模首破9萬億元,廣東“五外聯動”組合拳接下來怎么打?

外貿規模突破9萬億元、增長9.8%,貢獻全國近四成的外貿增量,這是2024年廣東外貿交出的“成績單”。
1月15日,廣東省十四屆人大三次會議開幕。廣東省政府工作報告在總結2024年工作成績之后,簡明扼要地指出:當前廣東經濟社會發展還面臨不少困難和挑戰。從全球視野來看,由于外部環境變化帶來的不利影響加深,而廣東經濟外向度高,受到的沖擊尤為直接。
但是,經濟大省廣東依然挑起大梁,重點包括深入推進“五外聯動”,高水平對外開放邁出堅實步伐。具體來看,廣東外貿總量連續39年居全國首位,吸引新設外資企業2.6萬戶、增長超20%;“粵貿全球”活動助力2.55萬家企業開拓國際市場,國際航線、中歐班列的網絡越織越密。
展望2025年,根據聯合國經濟和社會事務部發布的《2025年世界經濟形勢與展望》,未來的經濟復蘇面臨著諸多的持續性不確定因素,包括地緣政治、新的貿易保護主義、新的投資不足等等。可以預見,全球經濟潮水涌動,唯有不斷擴大對外開放,實行更加積極主動的開放戰略,加快建設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
對此,今年廣東明確將“打好‘五外聯動’組合拳,推動外貿與外資同頻共振、‘引進來’與‘走出去’一體化發展、引資與引智協同聯動,打造高水平對外開放門戶樞紐。”
一、“穩量提質”撐外貿
“看完報告,我認為廣東作為經濟大省,成績是讓人振奮的,全年進出口規模首次突破9萬億元,2025年是不是就可以展望突破10萬億元?”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研究員、合作研究部主任劉英告訴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
據海關總署廣東分署統計,2024年廣東外貿進出口9.11萬億元,比上年(下同)增長9.8%,同期全國增長5%,對全國增長的貢獻率近四成,達38.7%,占全國外貿的20.8%,提高0.9個百分點。
從市場結構看,去年,廣東傳統市場表現穩固,新興市場開拓成效顯著。2024年,廣東前五大貿易伙伴分別為東盟、中國香港、美國、歐盟和中國臺灣,對其進出口均實現正增長,分別增長8%、9.9%、7.6%、7%和17.8%。值得注意的是,同期,廣東對中東17國進出口增長8.8%、拉美增長16.7%、中亞5國增長40.3%。此外,對共建“一帶一路”國家進出口增長9.4%,占廣東進出口總值的38%。
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區域發展規劃研究所副所長王振告訴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市場結構是廣東能穩增長的重要因素。近年來,中國第一大貿易伙伴由歐盟調整為東盟,這是中國整體市場結構變化,而廣東順應了此趨勢。因地緣優勢毗鄰東盟,很多企業與廣東已形成緊密的上下游供應鏈網絡體系。反觀上海、江蘇、浙江等沿海經濟大省,它們與東盟聯系不如廣東緊密。隨著市場調整,廣東企業搶占先機,率先去東盟出口或投資,規避貿易壁壘,成為穩定外貿增長的重要因素。
從具體產品來看,出口動能不斷涌現,部分高技術產品出口成為增長動力。2024年,廣東出口機電產品3.87萬億元,增長8.8%,占出口總值的65.6%。其中,自動數據處理設備及其零部件、家用電器、集成電路等主要出口商品分別增長15.3%、14.6%、15.2%;集裝箱、3D打印機、電動汽車、無人機等實現了較快增長,分別增長140.5%、45.2%、41.4%、20.1%。
廣東東莞的愛普達科技有限公司主營消費電子產品代工,得益于對南美、東南亞等新興市場的開拓,2024年接到了不少“大單子”。該企業銷售總監鄭永澤告訴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除了拓市場,企業還不斷發力跨境電商等新渠道,2024年企業營業額增長了30%—40%。
不過,站在這樣的高起點,鄭永澤不無擔憂,消費電子行業持續低迷、全球經濟形勢不太樂觀,對于企業來說,2025年需要付出加倍的努力。
對廣東來說亦如此,2024年廣東外貿規模歷史首次突破9萬億元,王振認為,在這個實現“十四五”規劃目標任務的關鍵一年,好成績同時也意味著,龐大基數疊加未來不確定性更強的貿易形勢,2025年廣東穩外貿壓力較大。
廣東今年的外貿目標是“進出口總額穩量提質”,并未確定具體的增長數值。就如何促進外貿提質發展方面,2025年廣東省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支持企業搶抓訂單,擴大電子信息、智能家電、電動汽車等產品出口,穩住歐美日韓市場,拓展東盟、中東、拉美、中亞等新興市場,挖掘非洲、南太平洋島國等市場潛力。
二、“大灣區統一大市場”引外資
在招商引資方面,2024年廣東成效卓著——新設外資企業2.6萬戶、增長超20%;外資項目建設加快,惠州埃克森美孚一期竣工、中海殼牌三期全面開工,湛江巴斯夫一體化基地項目首期投產;第三屆粵港澳大灣區全球招商大會達成投資項目1933個、總金額2.26萬億元。
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港澳及區域發展研究所副主任研究員劉雪菲評價,這一成績充分體現廣東的強勁韌性與增長潛力。“美聯儲降息后,全球資金回流‘中國資產’趨勢增強,帶動廣東外資企業進出口規模恢復至2022年底水平,三季度有實績外資企業增至1.86萬家,創下新高。”
但也要看到,近年來,FDI(外商直接投資)持續下降。劉雪菲告訴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未來,廣東首先要積極釋放政策利好信號,重塑資本市場信心。其次,充分發揮其完善的產業鏈和集群效應尤為關鍵,尤其是在高端制造、綠色經濟和數字經濟等領域,為外資企業提供更廣泛的投資機會。通過碳交易、綠色金融、新能源產業等領域的政策支持,以及數字貿易和創新技術的開放實驗,為外資企業參與廣東的經濟發展提供新增長點。
營造良好、公平、優質的營商環境,則是吸引更多優質外資的必需土壤。近期,《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指引(試行)》發布,廣東亦在2025年政府工作報告中著重提及,服務構建全國統一大市場,“打造大灣區統一大市場公平競爭先行區”。
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研究員白明告訴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相比于國內其他地方,粵港澳大灣區在進行統一大市場建設時,需要強化規則銜接機制對接,與高水平對外開放結合得更緊密。
例如,粵港澳大灣區在多領域推動實施的職業資格單項認可和互認,廣東自貿試驗區推行的“灣區標準”、外貿“跨境單一窗口”等,都為全國在消除區域壁壘、優化資源配置、提升市場效率提供實用模板,加快全國統一市場的建設步伐。
劉英亦提到,如果粵港澳大灣區能夠形成統一的大市場,那么其規則標準的互聯互通方式、產業優勢互補的合作態勢,能夠為全國統一大市場的構建提供重要的借鑒,從而為全國統一大市場的構建提供支撐和支持。另一方面,粵港澳大灣區作為對外開放大省,其內部存在高中低不同經濟發展水平和各種業態的縣市。廣東本身內部統一大市場的打造,也能為全國統一大市場提供一系列經驗借鑒。
展望2025年,廣東省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深化外商投資促進體制機制改革,落實新版外資準入負面清單,持續深化電信、教育、養老、醫療、健康等領域開放,保障外資企業國民待遇”。
三、“主動對接國際經貿規則”擴開放
《2025年世界經濟形勢與展望》報告預測,2025年世界經濟將增長2.8%,與2024年持平。盡管通脹下降和許多經濟體持續實施的貨幣寬松政策可能在2025年為全球經濟活動帶來適度提振,但依然充滿了不確定的風險。
就在1月15日的“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成效”系列新聞發布會上,商務部對外貿易司負責人孟岳表示,當前世界經濟增長動能明顯不足,單邊主義、保護主義明顯抬頭,全球貿易壁壘增多,地緣政治影響加深,全球產供鏈安全和貿易秩序面臨較大的挑戰。
對廣東這個經濟外向度高的經濟大省來說,2025年面臨的挑戰不容小覷。2025年廣東省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穩步擴大制度型開放,建設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主動對接國際高標準經貿規則,推動廣東自貿試驗區提質增效,推進聯動發展區建設。出臺推動經開區高質量發展的政策措施,提升綜合保稅區開放能級和水平。”
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公共政策學院院長、廣州粵港澳大灣區研究院理事長鄭永年提出,粵港澳大灣區已建立起珠海橫琴、深圳前海、廣州南沙、深圳河套為主的重大合作平臺體系,但這些平臺的規則規制尚未系統化,比較碎片化,“我們要先把這四個區域的規則、規制、管理和標準統一起來,形成大灣區共同市場,充分挖掘內部增長動力,同時和世界接軌”。
在劉雪菲看來,展望未來,廣東一方面要穩住外資規模,縮小降幅。重點穩定歐美傳統發達市場,同時拓展中東、非洲、拉美、中亞等新興市場。通過抓大項目、精準招商、擴大有效招商,以及優化外資外貿企業服務,增強外資企業信心,穩住外資流入。另一方面需精準識別新機遇。例如,中東市場對國產電子產品需求激增,為外資合作帶來新發展空間,進一步挖掘新興市場潛力。
劉英也提到,可以以區域合作的方式推動產業鏈供應鏈貿易,這是基于廣東具有產業集群優勢,未來用產業鏈供應鏈貿易方式推進貿易發展,這可能是重點發力方向。此外,還要充分利用各種自貿試驗區,例如用足RCEP全面生效的政策紅利。
“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之所以重要,是因為中國市場具有超大規模市場優勢,這能夠吸引大量外資企業進入,特別是在數字經濟背景下,廣東電信、教育、醫療等領域開放是走在前列的,這也是外貿外資發力的方向。盡管存在外部壓力和挑戰,我們也要看到自身的優勢和潛力。優勢在于傳統制造業,而新的動力在服務貿易、數字貿易等領域未來表現和潛力更為突出。”劉英說。(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 譚海燕 封面圖來自鹽田港集團)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