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中國氣象局公布十大典型農業氣象適用技術
日前,中國氣象局公布十大典型農業氣象適用技術,涵蓋農業氣候資源開發利用、農業氣象防災減災、智慧農業氣象服務、小氣候調控等多個領域,以充分發揮新技術賦能和典型案例示范帶動作用,提高氣象為農服務質效。
近年來,全國各級氣象部門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氣象工作重要指示精神,按照《氣象高質量發展綱要(2022—2035年)》有關要求,實施氣象為農服務提質增效行動,研究、開發、改進一批農業氣象適用技術。為促進新技術推廣應用,中國氣象局面向各級氣象部門廣泛征集具有實用性、代表性且在應用過程中已產生良好經濟社會效益的農業氣象適用技術,在充分考慮新技術適用范圍、可操作性、應用效益等的基礎上,遴選出10項典型適用技術。
十大典型農業氣象適用技術如下:
一是春玉米智能氣象節水灌溉適用技術。該技術適用于北方半干旱井灌農區。由氣象、農業農村部門聯合推廣后,與水肥一體化技術配合使用,助力14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糧食主產縣累計實現節水2億立方米、節電2.7億度,增產約4.5億公斤、減支增收9.4億元。

通過微信小程序查詢節水灌溉預報
二是基于AI和數值模式的茶園百米級霜凍害精細預報服務技術。該技術在茶葉規模化種植區廣泛適用,尤其對于地形復雜、氣候條件多變的地區更具優勢。引用該技術后,可為霜凍災害的精準防范爭取更多提前量,也有助于優化低溫霜凍保險指標。2024年,該技術助力示范區茶園茶葉增產約30%。
三是基于“云端協同”的智慧農業氣象服務技術。該技術適用于大田農業及設施農業多種應用場景。技術落地后助力天津市西青區藍莓提前一周上市,每畝節約成本2000元;助力東麗區設施葡萄種植戶精準管理,及時防范高影響天氣。由氣象、農業農村部門聯合推廣后已覆蓋全國19個省(自治區、直轄市)。

天津“豐聆”智慧農業大數據可視化平臺??????
四是寒溫帶大豆適時早播增產示范和應用技術。該技術適用于內蒙古東部寒溫帶大豆種植區,有助于高效利用春季熱量資源實現增產、降低秋季霜凍風險。2022年,內蒙古氣象部門與阿榮旗、莫力達瓦達斡爾族自治旗農業技術推廣中心共同推廣應用該技術,示范田大豆每畝提高產量4公斤至15公斤、增加經濟效益20元至80元。
五是無人機“一噴三防”氣象適用技術。該技術適用地區廣泛,尤其適合在農作物規模化種植的區域推廣應用,可助力“飛防”作業避開不利天氣條件,提高了農藥噴灑效率、覆蓋率,顯著增強防控效果。
六是植保無人機飛防作業氣象服務技術。該技術適用于稻、麥等糧食作物規模化種植的平原地區,其中“飛防”作業氣象適宜度等級具有普遍適用性。該技術有助于節省藥劑用量,減少霧滴漂移和藥液蒸發產生的不利影響。

植保無人機在作業圖/張運國
七是雙季早稻春季低溫冷害綜合防控技術。該技術適用于廣西以及華南大部雙季稻種植區。技術落地后有效減少了低溫冷害對雙季早稻生產造成的不利影響,示范點雙季早稻平均每畝增產43.4公斤(畝增產8.48%)。
八是四川東北地區夏季香菇生產雙層大棚小氣候調控技術。該技術在夏季平均氣溫25℃以上、多高溫天氣的地區均可適用。2016年至2020年,技術落地后助力“天豐8號香菇”品種在川東地區推廣栽培,夏季共產出香菇3億袋,增加效益達7億元。

天豐8號夏季出菇
九是冬小麥干旱綜合防御技術。該技術適用于黃淮海冬小麥種植區,在河南、山東、安徽北部、江蘇北部部分地區示范推廣應用后,可使小麥水分利用效率提高20%左右,增產6.2%,每畝增收節支56.7元。
十是“優質稻+油菜”輪作適宜播種期搭配適用技術。該技術適用于江西雙季稻種植茬口偏緊、油菜種植有基礎的水稻產區。技術落地后,示范基地適宜播期優質稻每畝增產20公斤以上、油菜每畝增產13公斤以上,減災增效明顯。
來源:中國氣象局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