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從1929到9551部,這個短片節展到底給青年導演帶來了什么?

文|酸梅湯
HiShorts!廈門短片周與其發掘的新興創作者正在得到更多關注,這代表著,短片這一影像形式日顯成熟,能夠為產業注入源源活力。
“小湯,你在有洞察到一些不錯的新人導演嗎?推薦給我哦?!?/p>
2025年1月1日,第六屆HiShorts!廈門短片周落下帷幕,6個單元的大獎花落各家,而就在筆者發完相關朋友圈之后,收到了這樣一條微信。
發消息的是一位資深制片人,她的訴求明確,也直接證明了HiShorts!廈門短片周的活動意義:為行業培育更多人才,為青年導演帶來更多機會。

而這無疑與六年來的耕耘息息相關。
從2019年發展至今,HiShorts!立足短片,匯聚劇情、動畫、紀錄、實驗、商業、音樂等多元模塊,已為無數青年電影人提供展現才華與交流學習的平臺。
創始人王小曼表示,現在HiShorts!成功找到品牌的差異化優勢,獲得越來越多電影人的認可與喜愛。清晰的定位與豐富的影片體量,也使本次短片周成為觀察當前中國青年創作者生態的一大窗口。

△總策展人王小曼發言
難得的是,在今年大環境不景氣的情況下,短片領域產能未減,依舊迸發出蓬勃的生命力。
HiShorts!的征片量從2019年的1929部提升到今年的9551部,較去年增長近25%;本次入圍的210部影片中,新片率達到80%,越來越多的新鮮血液加入HiShorts!拓展創作的邊界。
今年的參展作品呈現出的一大內容新趨勢,便是更多地將“公域”的社會話題作為創作對象,如技術變革、流動兒童等。
在當下的傳播環境下,以社交媒體推送為主的訊息日益碎片化、私域化,因此,短片逐漸承載起社會媒介的功能。
而隨著一批批青年電影人通過HiShorts!廈門短片周的平臺被發掘,活動本身亦日益進入公眾視野,得到了更多業內外的關注。

未來,王小曼透露,HiShorts!廈門短片周將開辟海外作品相關單元。
值得一提的是,HiShorts!廈門短片周的發展軌跡,與許多電影人的職業生涯相輔相成。
本屆“成長單元”中獲獎的5位導演,作品曾多次入圍HiShorts!廈門短片周。
從初出茅廬到走向成熟精進,這些年HiShorts!見證著他們一點一滴的成長,也與青年創作者一起吸收、沉淀、反思、進步。
基于AIGC與影視聯動成為大勢所趨,本屆廈門短片周中AI成為青年電影人的創作聚焦點之一。
與此同時,青年導演們不僅運用創意與想法,傳遞出他們對現實的思考,而且在活動之中,感受前輩和同仁的關照,耕耘創作之路。
黃豆導演的作品《媽媽和我AI爸爸》就以AI為主題進行創作。理工科出身的他將技術融入劇情中,展開富有感性的藝術探索。
影片中男主在父親患癌去世后,創造出了一個“AI爸爸”,并讓“AI爸爸”與媽媽跨時空達成和解,天馬行空的創意令觀眾欣喜地看到青年導演的潛力。

創作期間,黃豆曾花費一年的時間理清相關技術原理,自詡為“技術樂觀主義”。而談及電影靈感時,他認為這更多源自個體的向往、遺憾或心結,并在創作中將之放到更大的社會背景下觀察,從而達到“概念”與“情感”的平衡。
今后黃豆將繼續在AI創作方向發力,努力搭建電影和AI技術之間的橋梁,同時他也考慮在紀錄片方向發展,希望在與真人真事不斷地打交道中進行深度的探索。
此外黃豆還發現,今年短片周的論壇上大家越來越敢說,以前很多來參與的年輕主創,在面對業界前輩時有壓力,以傾聽為主,較少提出自己的觀點,現在大家可以坐在一起展開聊作品,不失為更好的學習方式。
相比于黃豆,紀錄片《白日候鳥》的導演呂東庭對AI創作持保守態度,他認為目前的AI創作效果較為生硬,雖可以作為輔助在前期策劃等方面提供幫助,但尚不能在全流程都依賴AI,還有待進一步發展完善。

△紀錄片《白日候鳥》導演呂東庭
而他也以自己的方式,關注與刻畫新時代的風貌特征。
《白日候鳥》將鏡頭對準“新時代游民”,影片里的王哥和謝哥始終居無定所,并像候鳥一樣不斷遷徙,每當有人想找他們時,就如同開盲盒般解鎖越來越隱蔽的角落。

關于短片的創作切入口,呂東庭指出,短片由于篇幅有限,不便于展開完整的起承轉合,但可以在片中留下一個巧妙的鉤子。尤其對于優秀的紀錄片而言,最大的看點不在于情節,而是人物本身的力量。
而在商業單元,今年憑作品《播種》入圍的導演廉耀飛已連續三年參加HiShorts!廈門短片周。

△ 《播種》導演廉耀飛
回顧過往的創作經歷,廉政飛傾向于拍劇情向的廣告片,這類廣告要求內容創作者在兼顧B端客戶需求的同時考慮C端客戶的感受。
如今,隨著廣告正在卷入移情營銷趨勢,無論是公益廣告還是品牌微電影,大部分內容都聚焦于通過講好故事,實現引人深思的效果,至于logo只需在片尾露出即可,這為內容創作者提供了更多自由發揮的空間。
在廉耀飛看來,這種故事類創作往往具有更多可能性。拍攝期間,廉耀飛喜歡觀察演員的狀態,跟他們共同探討某場戲的表現方式,在現場呈現出劇本中未曾設想的感覺。
作為《播種》的策劃,星星非科班出身,大學專業是心理學,一次偶然的機會星星與廉耀飛合作拍攝了流動兒童心理的項目,星星擔任學術指導,將所學知識與短片創作結合起來,碰撞出奇妙的火花。
星星認為,《播種》在廣告片的框架下完成了他們想要的藝術表達,不過仍需增強戲劇性,繼續挖掘細節,這樣才能與其他作品形成差異化。
目前,他們也在考慮嘗試使用AI優化作品。
來到HiShorts!后,星星表示自己在大量的看片中打開了創作視野,那些從宏大命題出發、富有哲思的作品讓她印象深刻,因為她更習慣從個體生活的具象體驗中汲取靈感,這些觀影體驗能輔助他們在未來的創作中探索更多的方向。
除了學習創作經驗外,本屆HiShorts!的52場放映和36場對談也搭建一片特殊的場域,從精神上深深溫暖著每一個參與者。

在廈門的海灘上,廉耀飛和幾位創作者一起漫步迎接新年,這讓他十分難忘。
在影視寒冬中遇到這樣一群可以暢談電影的人,他認為是一件值得珍惜的事。每次來到HiShorts!,他都能找到志同道合的伙伴,與他攜手堅持創作,相互激勵與啟發。
看到依舊有很多對電影懷有純粹熱愛的人匯聚在一起,就像堅韌的小草一樣,去追求能產生情感聯結的作品,星星感嘆道如今堅持創作還是很開心的。
在2025年伊始,HiShorts!廈門短片周與我國的青年創作者都緊跟時代變遷,共同成長,日趨豐富的短片創作體量、不拘一格的創意、海岸邊一場場對影像可能性的熱烈討論,讓我們欣喜地看到當前影視產業依舊活力不減。
以下為極客電影觀看獲獎短片的感受:
最佳音樂短片:李烜《工廠》

一首接地氣的作品,演唱者是自稱“河南說唱之神”的張方釗。為了反擊“地域黑”,他給自己起了這個名字,而在《工廠》中,他依然聚焦家鄉,他在MV中試圖唱出自己的經歷和矛盾,以及在城鄉結構依然存在的當下,當地人特有的精氣神,飽含深情。
最佳實驗短片:朱云逸《在另一個夜晚》

影片講述了一個關于螢火蟲的故事,80年代初,由于城市建設,很快到處燈火通明,螢火蟲以閃電般的速度消失了。幾年后,城市里就不再有螢火蟲了。今天,一位老人與我們分享他在某個夜晚關于螢火蟲的回憶。
圍繞著螢火蟲的意象,導演用質樸的鏡頭語言道出了時代變遷、城鄉變遷、人心變遷的多層次景觀。簡潔有力且韻味深遠。
最佳商業短片:陳沫、姜賢宰、戎在安《木星計劃》

作為寶馬的宣傳片,《木星計劃》將龍年、本命紅和“歲星”木星等元素結合在一起,大開腦洞,講述了一個荒誕又有哲學思辨意義的作品。
片中,寶馬開啟‘木星計劃’,旨在通過規避木星影響,讓全人類徹底告別‘本命年’。這一偉大計劃,經過科學家和工程師的不懈努力,以及神秘人物的客座指導,終于在屢次嘗試后,迎來重大突破——‘紅運定律’被最終發現。這成功改變了木星軌道,讓‘本命年’問題成為歷史。
寶馬邀請易烊千璽、寧浩、張朝陽、易立競、楊皓宇等各界大咖以本人身份客串,用各種出乎意料又符合人設的方式,讓影片時空和現實時空產生化學反應,同步提升影片的娛樂屬性和戲劇看點。
最佳紀錄短片:周子杰《遠水解不了近渴》

周子杰導演將鏡頭對準了父母,紀錄了他們的生活影像,生動輕巧地把觀眾帶入了他設計好的情節。
不難看出,他的父親有那個年代的人特有的固執,母親則極具生活智慧,一家人盡管彼此有摩擦,但是卻在內心深處愛著彼此。
影片就像萬千家庭的縮影,照出了家庭相處的普遍性問題,同時亦在紀錄的背后,讓每個人產生了思考,助力實現了家庭和解,這也為同樣問題的其他家庭提供了借鑒和參考方式。
最佳動畫短片:柳迪《毗沙門天》

《毗沙門天》為定格動畫《風雨廊橋》系列的第三部作品,以一個密閉的佛塔空間為語境,通過亡命徒、假和尚和刀客之間的對話,結合神與魔的意象,表達了對于善惡對位的思考,即“我行善,我就會好嗎?”
影片的矛盾沖突集中體現在臺詞和人物關系層面,構思精巧,先是用面目恐怖的亡命徒和柔弱的和尚做比照,以思辨式的對話呈現“眾生皆苦”;
隨后刀客現身,亡命徒躲避,增強了“追殺”的戲劇性和懸念感;結尾更是高能反轉,原來,兇神惡煞的亡命徒是“獵物”,純良天真的和尚才是真正吃人的魔。
以及,為了渲染詭譎黑暗的氣氛,視覺上運用了風雪、刀疤、灰塵、搖曳的燭火和斷掉的樓梯等元素,強調亂世飄搖和人性莫測。
再有,在人物細節上,導演柳迪曾透露,他特意選擇手工上色,以使得《毗沙門天》的人物表情盡量精細。
最佳劇情短片:楊婕《地獄催淚部》

“我要帶你到處去飛翔,走遍世界各地去觀賞;沒有煩惱沒有那悲傷,自由自在身心多開朗?!?/p>
楊婕 導演的《地獄催淚部》堪稱是本屆HiShorts!廈門短片周最大的亮點之一,影片用超現實的設定呈現了一組父女和解的過程,結合金士杰的精彩演出,感動與奇幻氛圍兼備,戲劇性和人文關懷同步輸出。

△《地獄催淚部》導演楊婕
其中,“戲中戲”的方式高度適配短片篇幅,父女關系大多借其呈現,通過女主角導演身份的視角,一邊在片場內還原了父女曾經的矛盾和的情感,另一邊在片場外突出了女主角的情感情緒變化。
而所有人物的臺詞均為女主角的內心投射,以不同的語氣和態度完整展示了女主角對父親愛怨交織的心理。
并且,在攝影棚的暖光、都市夜色和“往生”機場的對比中,充斥著時空相隔的無奈與不能直接溝通的遺憾。
影片全程,父女倆僅有一場對手戲,即女主角幻視鬼差為父親,兩個人和解,女主角流下了可以讓父親投胎的眼淚。這也是全片的戲眼——“有人為你落淚才能轉世”。
眼淚作為情緒的具象化出口,在片中既是生者和逝者的情感聯結,亦是關鍵的送別儀式,其作為線索可以同步帶出影片的緊迫性和期待感,是微小元素泄洪猛烈情感的窗口。
評審團大獎:任泓霖《晚風》

年輕的朝氣和情愛有著濃烈的生命能量,只是這股能量可以助人成長,也會攻擊自己,尤其面對著現實壓力和阻礙的沖擊,顯得堅韌又脆弱。
《晚風》即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一對進城務工的情侶,在基本生活都無定數之時,女生意外懷孕,她不敢告訴男友,私下有了打胎的想法,而男友則奇怪她的狀態。兩個人各懷心事,在潮濕沉悶的重慶雨季,更顯浮躁難安。
基于故事設定,影片的風格呈現既粗糲又細膩,同步透著現實的無奈和影像的浪漫詩意,形成了一種極具差異化的魅力。
評審團特別提及獎:萬雪釗《一個新的情緒》

影片以三胎家庭中的二女兒為視角,以點帶面,展現了家庭生活的日常和不同成員間新舊思潮的交鋒。
這里面,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沖突是一大亮點。
青春期的大姐面臨高考,壓力巨大,極為焦慮;新生的男嬰則嗷嗷待哺,只能用本能喚人照顧。由此,在狹小的空間里,哭聲、罵聲、說話聲、摔碗聲混雜一片,是視聽的沖擊,也是家里各種情緒橫生的具象化體現。
面對著小孩的訴求,父母并不能全員滿足,而他們自己的需要亦無人安撫,這時候,被忽視的二姐也在安靜中生出新的情緒,對比嘈雜的聲音,更具沖擊力。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