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馬頭琴奏響,原野的風吹拂……從這些作品中,聽到遠方的聲音
《國際環境健康研究雜志》的一項研究顯示,每天在戶外待上一小段時間能夠讓人感到更加快樂,即便不做運動,只是每天到公園待上20分鐘也能讓人狀態更好。
從公園20分鐘短暫的休憩推及到在草原上一生的漫游,李娟寫:“世界就在手邊,躺倒就是睡眠。嘴里吃的是食物,身上裹的是衣服。在這里,我不知道還能有什么遺憾。”
近日,這些關于草原、關于遠方的著作亮相北京圖書訂貨會并舉辦了新書發布活動。
《永遠的馬頭琴》:追逐少年之光
以“了不起的非遺,逐夢少年之光”為主題,《永遠的馬頭琴》圖書分享會舉辦。活動的特邀嘉賓是本書作者金少凡、兒童文學評論家徐德霞、國際馬頭琴大師齊·寶力高。

國際馬頭琴大師齊·寶力高做客《永遠的馬頭琴》圖書分享會
《永遠的馬頭琴》是一部以齊·寶力高為原型的兒童成長小說,講述了癡迷馬頭琴音樂的男孩阿木爾做夢、追夢、圓夢的故事。面對重重困難,阿木爾以頑強的毅力打敗了追夢路上的一切困難,最終實現了自己的音樂夢想。
齊·寶力高是第一位在蒙古國舉辦馬頭琴獨奏音樂會的中國人,也是第一位在維也納金色大廳舉辦馬頭琴專場音樂會的中國人。他在致辭中說道:《永遠的馬頭琴》這本書非常好。我這一生就為了馬頭琴,我是一個為馬頭琴而活,為馬頭琴而死的老頭。我要讓馬頭琴的琴聲傳遍世界,讓孩子們喜歡馬頭琴。這部作品體現了我對馬頭琴的熱愛與執著,我在阿木爾身上看到了勇往直前的蒙古馬精神。隨后,齊·寶力高拉起心愛的馬頭琴,為現場讀者帶來表演《贊歌》。

《永遠的馬頭琴》書封
之后的分享環節,金少凡談起創作《永遠的馬頭琴》的心路歷程。為了將這部兒童小說完美呈現給孩子,他八次到草原采風,收集有關馬頭琴的傳說,了解馬頭琴改制的故事,在講述夢想故事的同時,將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比如蒙古族的長調、呼麥、馬頭琴、薩吾爾登等展現給孩子,讓孩子了解少數民族文化,感受少數民族文化的魅力。
隨后,兒童文學評論家徐德霞與金少凡就這部作品進行了探討和交流。徐德霞認為,這部作品以兒童生活、兒童視角既深情贊美了逐夢少年超凡脫俗的精神之光,又生動形象地展示了偉大而歷史悠久的馬背民族獨特的文化藝術之美。
北京聯合出版公司副總編輯劉凱表示,這部兒童小說傳遞了一種相信自己能夠克服困難,實現夢想的精神。該書的出版對于推動兒童文學的多樣性和多維度具有重要意義。
《藏在石頭里的馬》:看到城市以外的廣闊世界
聆聽來自草原的歡笑——鮑爾吉·原野《藏在石頭里的馬》新書發布會由新蕾出版社主辦。作者、遼寧省作家協會副主席鮑爾吉·原野,國際安徒生獎評委、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談鳳霞等進行了分享。

《藏在石頭里的馬》新書發布會嘉賓合影
《藏在石頭里的馬》是一部充滿野性與想象的幻想小說,講述了兩個蒙古族少年滿達和巴圖因為玩摔跤意外進入巖畫世界,變成了兩匹駿馬,自此開啟了一段奇妙的草原探險之旅。兩個少年真正見識并融入了草原動物的世界,一路跟隨動物朋友學習如何在大自然中生存,感悟著動物的生活智慧,也領略了大自然的危險、歡樂、包容與溫暖,成長為剛強有力、心中有愛的草原男子漢。
在發布會上,作者鮑爾吉·原野率先分享了自己的創作故事。“現在的孩子尤其生活在城市中的孩子更多被高樓大廈、被課業、被游戲所束縛,鮮有機會親近大自然。我的創作目的,就是希望通過文字給孩子們帶來獨一無二的文學體驗,引領他們走進自然,激發他們的想象力,讓他們感受到草原的廣闊、幽默與自由。”鮑爾吉·原野把心中對草原的愛融入文學創作,這本新作《藏在石頭里的馬》能讓孩子感受到草原的寬廣與生命的深度,看到城市以外的廣闊世界。

《藏在石頭里的馬》書影
談鳳霞用“驚喜”二字高度評價了這部作品,她表示:“對于幻想作品來說,幻想與現實之間的處理是一個極大的考驗。但是在閱讀這部作品時,我深刻感受到了原野老師游刃有余的高超技巧。他通過兩個孩子摔跤的情節,讓他們以一種巧妙又嵌套中國元素的方式進入一個奇妙的幻想世界,趣味盎然。此外,原野老師對于結尾的處理同樣讓人意猶未盡,既能引發讀者無限的想象,又拋出了一個關于身份與回歸的深刻哲思,讓讀者意識到,每個人都不應給自己做預設,每個人都有無限可能。”最后她還提到,作品中對于細節的處理極為精巧,不僅展現了宏觀的布局,還蘊含了微觀的匠心。
新蕾出版社副社長石崑總結發言時表示:“《藏在石頭里的馬》這部作品以兩個孩子進入巖畫世界變成馬的奇妙設定開場,充滿張力的想象引人入勝。作者將對草原文化的深情與見解融入其中,生動展現了草原的自然風光與人文風情。而書中蘊含的豐富的自然科普知識,無疑又是送給孩子的文學之外的一份特別驚喜。”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