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老子古典學說與西方哲學思想的“視域交融”

《老子新說——中西會通解老子》,陳繼龍著,上海書店出版社,2024年12月版,316頁,78.00元
大約一百年前,一日,卡夫卡得到朋友給他帶來的薄薄一冊小開本《道德經》——第一種捷克語譯本的《道德經》。他當即就興致盎然地瀏覽一番,說:“對道家,我已深入研習蠻久啦,只要有譯本,我全看過嘍。”卡夫卡此前讀的,是德語譯本。卡夫卡的讀后感是:
這是一片大海。人們很容易在這片大海里沉沒。這部格言式的《道德經》,是難以咬碎的如核桃般的堅果,但又偏偏為之陶醉,盡管其內核對我仍然緊鎖著,隱藏不露。就像一個小孩玩彩色玻璃彈子球那樣,我跟著玻璃彈子球——《道德經》里的這些格言,從思想的一個角落滑到了思想的另一個角落,卻絲毫沒有前進一步。通過這些格言玻璃彈子球,我只是發現了自己的智力槽太淺,無法包容老子的玻璃彈子球。
卡夫卡,是捷克小說家,而且是西方現代主義文學的奠基者。他的小說,是極富哲思的。卡夫卡遇見老子,是西方文學家遇見東方哲學家,而且一見便著迷。有人認為,他的小說創作受老子思想影響甚深。不過,他自己卻沮喪地發現,老子的水太深了,自己沒戲,沒法跟老子玩。
但是,海德格爾覺得他可以跟老子玩。
大約七八十年前,一日,海德格爾覺得老子的“道”契合于他的“存在”,“道”這杯酒,大可以拿來澆他的“存在”塊壘。欣喜的他,發愿要與中國學者合作翻譯《道德經》,盡管此時《道德經》的德語譯本,已不下于30種。但他認為,翻譯不僅僅局囿于文字層面,而是一種借助外語經驗來重新發現母語中深藏之物的過程,經由翻譯之路徑,可以拓展自己的思想。海德格爾試圖深入理解《道德經》中“道”的概念,并嘗試將其融入自己的哲學思考中。《道德經》,不失為他的思想棲居之地。當然,最終未見譯就《道德經》,是為憾事。不過人們發現,在海德格爾的講演和著述里,直接或間接引用《道德經》之處,還真的是蠻多的。他跟老子,分明投緣。
海德格爾,是德國哲學家,而且是西方現代哲學即20世紀哲學圈里的代表人物,思想巨擘。海德格爾遇見老子,是西方哲學家遇見東方哲學家,而且巧的是,這個東方哲學家所處的時代,跟他心心念念要返回到的,古希臘蘇格拉底乃至前于蘇格拉底的如巴門德尼時代,大體相當。東西方哲學思想穿越時空,在海德格爾這里發生了某種匯合,是偶然,但也不全是偶然。先秦諸子中,始終能與儒之孔子相頡頏者,PK者,即道之老子。而老子更顯高蹈,更好打破砂鍋問到底——探究世界萬物之本原或基質,更臻于哲學的本體論境界。因此,老子也就更容易引起后世哲學家的共鳴,獲其青睞。有論者認為,海德格爾之所以借鏡于老子,是老子的思想,能助力他從——由柏拉圖直至黑格爾等所砌筑的——西方傳統哲學城堡里突圍而出,能助力他去開辟一個哲學的新天地。此乃人類思想史上的一個重要事件,頗堪玩味。
但是,若要玩出此中的真味道來,還真非易事。其挑戰性最巨者,是海德格爾本已至為深邃、卓爾不群的思想,又偏被他自己用極為獨特、極為晦澀的話術來表達。對此,他曾決絕地表示,哲學若想把明白易懂作為自己追求的目標,那就無異于自殺。如果說,人的思想不能居無定所,在空氣中漂浮,而需要居住在語言這棟屋子里的話,則海德格爾所造的這棟屋子,是那么的與眾不同。以至于一般的人站在它面前,往往連門都找不到,更遑論登堂入室了。海德格爾原本就沒打算讓人人都能輕輕松松隨隨便便地走進他的家園,造訪他。然而,惟其如此,對愛沉潛于思想深水區的探玄尋幽者而言,海德格爾思想之家,正是一方魅力無限的秘境,那里必有奇偉瑰怪非常之觀。他們是思想秘境的知之者好之者,更是樂之者;他們雖然柔弱如一根葦草,卻是一根會思想的葦草,求索之途的險遠,何足懼哉。
我的朋友陳繼龍先生就是此道中人。據我了解,他自上世紀八十年代起,就屬意于東西方哲學的研習,孜孜矻矻地精讀原典多年,寒暑不避。在這期間,他尤其反復深入地探討了老子之“道”和海德格爾之“存在”哲學思想,樂此不疲。如今,他心有所會,言有所據,正果結成,著就20余萬字的《老子新說——中西會通解老子》一書。他有意拿中國的老子古典學說與西方哲學主要是海德格爾思想擺在一起,也就是把《道德經》跟海德格爾的諸種哲學著述同時攤開,原原本本實實在在地對讀,對老子的思想作了一番新解。他的“解老”,新就新在是從海德格爾的視角出發,讓人看見了一個有別于傳統“解老”中的老子;看見了一個在人類思想史上建樹不凡,給予西方哲學家以啟迪的老子。在我看來,這也可以說是對海德格爾借鏡老子的一次很有意思的回應——讓文本里的老子,借鏡于海德格爾。
這次回應的具體內容,主要在陳繼龍先生此書的下編(上編是《<道德經>簡注》)凡15章里,名之曰“中國老子古典學說與西方哲學思想的‘視域交融’”。這部分的篇幅,占了全書的四分之三以上,足見作者所用心力之深之大。像老子和海德格爾這樣的思想巔峰者,其視域之開闊,所見之廣博,自當毋庸置疑。而作者將他們的視域交融起來,左右逢源,亦自當另有一番深切幽遠的發現。
展讀《老子新說——中西會通解老子》,如同穿行于人跡罕至的林中路上,尋尋覓覓,時有所獲,不啻為一次精神發現之旅,思想之旅。如若不信,請君不妨自己徐徐讀來。
本文為《老子新說——中西會通解老子》一書序言,澎湃新聞經授權轉載。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