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哪部清史劇里的康熙最接近史實?
8歲登基,14歲親政,在位61年,他是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擒鰲拜、定三藩、收臺澎、拒沙俄、平準部、下江南、不加賦……然而當康熙垂垂老矣,面對“九王奪嫡”的激烈宮斗,他是何心境?最后結(jié)果是否在他的設計之中?眾多影視劇中,哪一個康熙的形象最接近史實?澎湃問吧邀請文史研習者汪恒,一起聊聊“頂流”皇帝康熙的晚年。

點擊圖片即可提問
在位六十一年
@林樅晚:康熙皇帝14歲擒鰲拜上位,當時是否順利?
汪恒:擒鰲拜看上去有些玩鬧,作為權(quán)臣,鰲拜也不算一個特別兇悍的對手,不過,康熙上位仍然是費了一些周折。主要不在于鰲拜這個人,在于他面對的輔政大臣體制,是上三旗非宗室大臣聯(lián)合起來控制皇權(quán)的一套機制。他通過分化索尼、等待輔政集團內(nèi)斗、打擊鰲拜、爭取太皇太后支持等很多手段,才最后實現(xiàn)上位。
@午夜南瓜會變馬車:康熙的作息規(guī)律是怎樣的?他的作息和他處理政務的效率有關系嗎?
汪恒:基于起居注等檔案,康熙皇帝的生活作息,總體來說,是比較規(guī)律的。春秋季節(jié)五六點,冬季六七點就開始處理政務了,每天的安排充實而規(guī)律,加上他常年有行獵和行圍的習慣,對他保持健康和精力是有作用的。不過,皇太極這一支可能有遺傳性的高血壓問題,加上北族的飲食習慣,對他晚年的狀況有不小的負面影響。
@代碼再敲也看不懂:到了康熙晚年,官場腐敗、社會矛盾這些問題都冒出來了,他有沒有過一些鮮為人知的、關于改革嘗試或者政策調(diào)整的想法?就算最后沒完全落實下來,應該也會有些記載吧。
汪恒:我個人的感覺是這樣,康熙時期的社會矛盾,還沒有暴露到特別明顯的程度,而且康熙自己有一種比較強烈的自信,也限制了他的反思。不過,具體到一些方面,例如財政虧空問題,他其實是有一定認識的,但對他來說,這是緩和統(tǒng)治集團內(nèi)部矛盾的一種妥協(xié),也是軍事開支過大、財政收入沒跟上來的必然結(jié)果,就算是知道問題,也沒有決心下重手。后面雍正雖然背了爛攤子,但所受牽制反倒較少,所以倒是可以大刀闊斧一些。
九王奪嫡
@西瓜可樂味:康熙在晚年時,有沒有對自己早年的一些決策表現(xiàn)出明顯的悔意?
汪恒:我感覺總體來說還是比較自信的,有些事情也沒有后人看得清楚。不過立儲的問題上,他應該還是有一些郁悶和后悔,在兩廢太子的詔書等很多地方都有體現(xiàn)。施政的其他方面,可能內(nèi)心有所反思,但是外在的體現(xiàn)不是很明顯。
@紙袋玫瑰:在九王奪嫡中,康熙有沒有暗中屬意的皇子,但因某些原因最終沒有讓其繼位?
汪恒:我傾向于認為,康熙六十一年的時候,他還沒有最后做出決斷,如果他再能活三到五年,也許十四的機會會更大一些。
@小兔兔:康熙晚年是否刻意打擊權(quán)臣為雍正鋪路?
汪恒:我感覺是不明顯的。主要是他去世具有一定突然性,可以說還沒做出立儲的最后決斷。但是之前確實也有打擊權(quán)臣的手段,主要是清除太子集團的影響,保持自己的絕對控盤。在客觀上確實也發(fā)揮了為后來者鋪路的效果。

《步步驚心》劇照,演繹九子奪嫡
正史、野史與文學
@伊蕾娜的成公之旅:如何看待野史與正史所交叉討論的歷史事件?
汪恒:我的感覺是這樣,野史之野,是相對正史的范圍和體例局限而言,不見得一定史料價值低。對歷史研究而言,以明清為例,充分吸收私家筆記這樣的野史素材,不僅是為了豐富內(nèi)容活躍行文,很多時候可以說是解決問題的必需途徑。
@伊蕾娜的成公之旅:歷史上真實的康熙大帝真的像二月河小說那樣的嗎?
汪恒:二月河先生的作品,對于傳播康熙的大眾影響力,有很大的作用。當然,文學作品可以演繹,可以創(chuàng)作,也可以偏重于人物的某一個方面,或是根據(jù)作者個人喜好來評價褒貶。我的感覺,二月河筆下的康熙,形象是鮮明的,但內(nèi)容不夠豐富,在九王奪嫡之外的政治經(jīng)濟軍事方面分析闡述不夠透徹,當然,這是研究的標準,不一定適用于文學。
@澎湃網(wǎng)友JVjiyq:您覺得《雍正王朝》《康熙王朝》《少年天子》《康熙大帝》《孝莊秘史》等多部影視劇中,哪一個康熙的形象最接近史實?
汪恒:我個人覺得,相對而言《雍正王朝》里的康熙感覺更對一些。當然具體情節(jié)還是做了不少改編。

《圣人的遲暮:康熙晚年的帝國變局》,作者:汪恒,出版社:廣東人民出版社,出版時間:2024年10月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lián)網(wǎng)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yè)務經(jīng)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yè)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