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6.8級地震后,上海-日喀則對口援助機制彰顯救災強能力
背著氧氣瓶的李學慧在手術室里完成了一場又一場麻醉手術。
在高原做麻醉做手術和平原地區截然不同,李學慧需要考慮更多:病人在術后如何才能不缺氧,如何維持呼吸循環平穩,手術使用的麻藥量如何根據海拔情況來調整。

醫生李學慧忙完當天手術,晚10點吸氧吃飯和妻子通電話報平安。本文圖片均來自澎湃新聞
李學慧是上海市松江區泗涇醫院麻醉科醫生,也是泗涇醫院第九批援藏醫療隊隊員。1月7日9時5分,西藏日喀則市定日縣發生6.8級地震,震源深度10公里,造成重大人員傷亡。澎湃新聞了解到,地震發生后,第十批上海援藏干部和“組團式”援藏醫療隊在地震后立即響應,主動請纓參與救災。

余震不斷
“四面八方的人都來了,我們本身就是支援這里的人能不來嗎?”李學慧說。
日喀則市委副書記、常務副市長、上海市援藏干部聯絡組組長彭一浩地震后馬不停蹄趕往定日縣。彭一浩向澎湃新聞介紹,上海市委、市政府對于對口支援地區發生的重大災情非常關注。
在海拔4000米之上的高原進行救援救治和災后重建,對于當地人民和上海援藏力量來說,都是一場“大考”。
彭一浩直言,當地天寒地凍,救災條件相對苛刻,對援助隊員來說是不小的挑戰。接下來,隊員們將針對如何更有效地開展醫療救治,以及災后的疫情預防等多方面,開展提示性工作。大家還特別關注震后心理創傷的問題,醫療救援隊員將在遵從當事人意愿的情況下,積極開展對應的心理干預治療,“這是上海救援的優勢”。
三十年手足情深
西藏日喀則是上海的對口援建地區,浦東、徐匯、楊浦、普陀、松江五區分別對口援建江孜、薩迦、拉孜、亞東、定日五縣。
按照“分片負責、對口支援、定期輪換”的援藏方針,松江區于1995年起對口支援定日縣,三十年如一日,對口援藏“未換防”,干部人才及項目資金“未斷檔”,先后選派10批次援藏干部人才遠赴雪域高原。
1月7日地震當天,松江區委、區政府已根據市委、市政府部署,第一時間向災區表示慰問,并緊急籌集專項資金300萬元捐助定日縣,用于開展搶險救災和受災群眾安置等工作。
松江區委、區政府在致定日縣委、縣政府的《慰問函》中表示,“松江定日手足情深,已攜手走過三十年。面對這場突如其來的災難,感同身受,愿共同扛起這份責任、共克時艱、共渡難關,積極動員社會各界踴躍為受災地區捐贈賑災物資,為災區人民盡快恢復生活生產、安全溫暖過冬盡一份綿薄之力。”

長所鄉救災物資碼放
上海市援藏定日小組組長,定日縣委常務副書記、常務副縣長袁德剛到受災現場走訪,針對現場救災、救人以及安置等援助情況展開了解。“實地走訪幾個重災鄉,了解大家缺少什么,又需要什么。”

長所鄉森嘎村安置點
冬季的定日縣十分嚴寒,為了讓大家能夠度過一個溫暖的冬天,袁德剛表示住房問題還需要持續推進,先讓居民的住房能夠逐漸過渡到板房。考慮到當地每戶家中人口眾多的情況,后續會對板房進行進一步分房。此外,關于災民生活半徑的公共配套等問題也會進行解決。
1月9日,李學慧接連進行兩臺手術后,在吃完飯間隙才和妻子報平安。
雖然在上半年的援藏中,李學慧已經適應了當地的環境情況,但由于手術時間難以確定,李學慧還是選擇在手術中插上了氧氣瓶,以防自己在手術過程中出現缺氧的情況。“保護好自己,才能更好地投入到對他人的救助過程中。”李學慧說。
8日晚上,日喀則市委副書記、常務副市長、上海市援藏干部聯絡組組長彭一浩接受澎湃新聞采訪時表示,兩天內所有的援藏隊員全部集結到崗。
他介紹,目前援藏醫生集中在日喀則人民醫院,抵達當地后立刻開展救治工作。此次援助特別請了上海市衛健委的領導帶隊,專門再額外增配了10位專家,包括來自上海市第六人民醫院,華山醫院的腦外科、神經外科和創傷科專家等,他們曾在汶川地震、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武漢保衛戰”時救災援助,都是資深的專家型醫生,目前已在日喀則人民醫院展開救治工作。
同時,他們積極協調愛心物資的分配,希望能夠第一時間把上海眾多愛心企業愛心人士捐贈的物資,盡快送到最急需的地區。
“這是上海救援的優勢”
彭一浩表示,包括他在內的上海援藏代表抵達定日縣后,第一時間熟悉現場的最新災情,目前當地已從全力救治轉向了居民安置和災后重建,因此現階段對于地質災害的評估,包括對存量房的安全評估非常重要。
和彭一浩同行的4名地質專家曾參加過汶川地質救災,對此有豐富的經驗,目前已著手啟動重置重建方案。
在袁德剛看來,由于地震導致大量房屋倒塌損毀,如何安置群眾,居住問題首當其沖。
“我們在這方面要解決的問題很多,不僅要詳細考慮老百姓生活便捷程度,還要考慮公共配套設置的建設等問題。”袁德剛說,目前定日縣采用標準化板房作為臨時過渡,會持續相對長的一段時間。但由于板房緊缺,只能優先保障重災地區的安置需求,而其他一些受災較輕的村落,將逐步跟進。除了受災群眾,縣里的工作力量也需要板房。
此外,袁德剛當日還前往定日縣長所鄉小學了解情況。袁德剛擔憂孩子們的上學問題。學生們3月就要結束寒假,重整教學建筑、讓學生及時重新投入到學習中,時間很緊迫,他已和縣里反映此事。
談及工作過程中的難題,袁德剛認為在物資分配上存在一些困難。由于現場物資數量遠遠超過了當地物資調配的承載力,負責進行物資調配的工作人員基本一天只能睡兩三個小時。
彭一浩告訴澎湃新聞,接下來,他們將針對如何更有效地開展醫療救治,以及災后的疫情預防等多方面開展工作。上海政府還特別關注震后心理創傷的問題,醫療救援隊員將遵從當事人意愿的情況下,積極開展對應的心理干預治療,“這是上海救援的優勢”。
同濟大學規劃專家在現場為重建做調研
長所鄉森嘎村是西藏定日縣6.8級地震中受災最重的村莊之一,當地海拔超過4000米。松江區援藏干部、日喀則市定日縣副縣長朱冬鋒對澎湃新聞表示,他抵達當地后,已前往三個受災村莊了解救援進展,目前所有的救援、安置同步進行,救援總體工作有序平穩。

長所鄉受災畫面
他表示,當地村民現在住在臨時安置區域,吃、住及御寒設備已全部保障到位,后續還將提供暖爐等更多取暖設備。社會各方捐贈的物資及時送達,也較為充裕。奶粉、女性用品,以及臨時照明等稀缺物資和設備,正在進一步協調。
當地最低氣溫可達到零下十幾攝氏度,接下來的重點是以最快的速度搭建板房,并加快板房的配置,進一步改善災區的居住條件,讓當地民眾盡快恢復生活生產。朱冬鋒在8日晚上透露,中鐵二十局捐建的35套板房,很快可以全部搭建完畢。

曲洛鄉板房搭建
他提到,在規劃建筑領域非常知名的上海同濟大學,組建的援助隊伍來到現場后,第一時間了解當地的建筑風格,對受災情況進行分析,并從專業角度提供災后重建的意見建議。

翻越海拔4891米的救災物資運輸車隊
他提到,當地的房屋普遍比較低矮,不少建在類似“沖積平原”的平原地貌上,土質松軟,加重地震災害。同時,一些群眾搭建的藏式民居,采用木結構,或是采用石頭結構,抗震性較差,一些村莊倒塌情況較為嚴重。而一些近年來國家投入建成的混磚結構房屋,或是鋼結構的陽光房,抗震性相對較好。這將對未來優化當地的房屋建設提供一些思路,更好幫助定日進行災后重建。
“災后重建刻不容緩,老百姓們盼望著穩定的生活家園,我們責無旁貸。”朱冬鋒表示。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