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中國歷史上有哪些“點錯技能樹”的例子?
原創 竹瀝 好奇號
在游戲里,當你攢了很長時間的技能點,準備給對面放個大招的時候,手不小心一滑,點到了其他技能。見狀,對面直接給你來了個超絕必殺技,于是游戲角色血條瞬間告急,屏幕閃現“game over”。
其實,在我國歷史上,也有不少像這樣“點錯了技能”的例子,只是和游戲里能立馬重開一局不同,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沒有予人再來一次的機會。
火藥
魯迅在雜文《電的利弊》中提到:
外國用火藥制造子彈御敵,中國卻用它做爆竹敬神。
這一說法并不準確,中國人的確將火藥廣泛運用至民用領域,煙花、爆竹就是其中很典型的兩種。但火藥發明之后,它也一直被運用于軍事領域,大致經歷了以下幾個發展階段:

圖源:李約瑟《中國科學技術史》五卷第七分冊
只不過,在火藥這項發明被傳播到西方以后,我們迅速被他們趕超了。
14、15世紀,當西方人已經造出好幾噸重、威力巨大的火炮用于攻城略地時,中國——作為火藥的誕生地,所制造的火炮,大多數只有20公斤,最大的也不超過80公斤。這是為什么?
歐陽泰在《從丹藥到槍炮:世界史上的中國軍事格局》一書中指出,這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通過精進火炮來攻打城墻這件事,在古代中國的性價比是極低的。
也就是說,如果古人投入大批人力物力財力去研究火炮,最終可能什么也得不到,原因在于:古代中國的城墻實在是太堅固了。這出自以下兩方面的原因:
第一,城墻足夠厚。
你也許實地參觀過一些古城的城墻遺址,但對城墻的厚度沒什么實感,通過下面這個對比,你將更切實地感受到我國古城墻的厚度。
西方最宏偉的城墻位于土耳其的君士坦丁堡,它的外墻厚2米,內墻厚4米(現代住宅房內部的墻體厚度一般不超過30厘米)。

君士坦丁堡的城墻 | Wikipedia
這個厚度聽上去已經很了不得了,但古代中國主要城市的城墻厚度,往往能達到君士坦丁堡內墻厚度的10倍!

荊州古城墻 | Wikipedia
第二,修建方式獨具匠心。
古代中國的城墻用泥土筑就,可以吸收火炮的一部分動能。此外,古代中國的城墻被設計成了傾斜的樣式,這也能起到分散拋射物沖擊力的作用。

平遙古城城墻,箭頭所指為城墻傾斜坡度 | Wikipedia
15世紀時,歐洲人最引以為傲的攻城火炮可以洞穿2.5米厚的墻,這個等級的攻擊力,應用在歐洲戰爭中綽綽有余,但放在古代中國就幾乎沒眼看了。15世紀的中國為明朝統治時期,此時期省會城墻的頂部厚度是5~10米,底部厚度則為10~20米。
要知道,在當時每開一次巨型炮,就得用掉50多公斤火藥。如果不是確信使用火炮后能達到洞穿敵城的效果,歐洲人未必會在火炮研制這件事上耗費巨大心力。而古代中國也正是認知到“火炮對攻打城墻見效甚微”這一點,才沒有在這件事上深入探索。

上圖為16世紀歐洲所使用的加農炮,每射一發,相當于一個步兵一個月的軍餉。 | Wikipedia
玻璃
提起出土文物,青銅、瓷器、玉器等物品你一定不陌生,但“玻璃”似乎就很少見了。那么,古代中國有玻璃嗎?
其實是有的,不過我國發明的是鉛鋇玻璃,而西方發明的是鈉鈣玻璃。鈉鈣玻璃是現代建筑中常用到的窗戶材料,它的特點是結實、耐高溫、透明度高;鉛鋇玻璃就是古代俗稱的“琉璃”,故宮古建筑上的瓦片就有琉璃的成分,它的特點是易碎、不耐高溫、透明度差。

頤和園排云殿上的琉璃瓦 | Wikipedia
西方人將鈉鈣玻璃制作成眼鏡、顯微鏡、望遠鏡、試劑瓶,推動了近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而中國最早在戰國時期就發明了鉛鋇玻璃,后隨著絲綢之路等中外交流,也學習了外國的鈉鈣玻璃技藝,但始終沒有將“玻璃”這個技能點在科技上,這是為什么?

用玻璃制成的錐形瓶 | Wikipedia
這需要談到中國古代的玉文化和陶瓷文化。
中國古代推崇“玉”,認為它不僅是身份地位的象征,還可以防止邪氣侵體。而鉛鋇玻璃自誕生之初就在形態和材質上十分接近玉,于是自然而然地被用來制作仿玉類配飾。

清·仿玉玻璃鏤空雙螭紋佩 | 《中國古代玻璃的仿玉傳統》
此外,我國的陶瓷業發達,陶瓷比玻璃更能滿足國人對飲食器具的需求。中國是飲茶的國度,以瓷器來盛裝滾燙的茶水不會像玻璃那樣燙手,且在容器光澤這一點上,瓷器也不輸玻璃。

陶瓷茶具 | Wikipedia
古人對玉文化的追崇和發達的制瓷技藝,不僅阻礙了工匠對玻璃工藝的進一步探索,也拘限了玻璃本身的使用范圍:鉛鋇玻璃長期徘徊于“裝飾品”這一個小品類范疇,沒能得到更廣泛的應用。
了解完中國,放眼全球,你還知道歷史上有哪些“點錯了技能”的例子?咱們評論區見。

參考資料:
[1](美)歐陽泰著. 從丹藥到槍炮:世界史上的中國軍事格局[M]. 北京:中信出版社, 2019:.
[2]https://news.cri.cn/20160912/32d5324e-ff80-d6d6-1a3e-75bfd94aba30.html
[3]郭小燕.論影響中國傳統玻璃工藝發展的歷史文化因素[J].新美術,2020,41(11):84-88.
原標題:《中國歷史上有哪些“點錯技能樹”的例子?》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