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中國最擠地鐵城市,北京只能排第五

近日,一段展示北京西二旗地鐵站繁忙而有序的視頻被誤傳為日本地鐵站,引發了網友的廣泛關注和討論。
自1969年10月1日北京第一條地鐵線路開通,我國地鐵發展至今已有55年。這些年來,中國內地城市軌道交通經歷了從無到有、由線轉網、由小網向大網的快速發展過程。西二旗地鐵站的繁忙正是中國城市地鐵系統現狀的一個縮影。
如今,中國已成為全球地鐵運營里程最長的國家。作為許多打工人首選的交通工具,我國哪個城市地鐵最繁忙?哪條線路最擁擠?

北京打工人之間,流傳著這樣一句話:“生死天通苑,決戰西二旗”。
天通苑是“全亞洲最大的社區”,西二旗則被戲稱為北京早高峰“最忙地鐵站”。
西二旗站位于海淀區,靠近北京最大的IT產業區——中關村軟件園,附近有新浪等互聯網公司的辦公地點,是大量年輕科技人才的通勤目的地。

據統計,西二旗站每日客流量超過20萬人次,工作日早高峰客流量約5.1萬人次,是北京最擁擠的地鐵站之一。浩浩蕩蕩的通勤大軍早已身經百戰,大家形成一種默契的排隊禮儀,安檢、進站、上車,目之所及都是整齊有序的隊伍。
從全國來看,西二旗所在的北京地鐵13號線、昌平線,卻不是全國最繁忙的地鐵線路,甚至并未躋身全國前十位。
圖數室統計了各城市各線路的日均客流量,發現TOP10中,有6條日均客流量超過了100萬人次。廣州地鐵3號線斷崖式第一,“地獄3號線”每天要承擔180.16萬人次的運輸任務。

要想知道全國哪條線路最擁擠,需要用“地鐵線路的客運強度”來衡量。
地鐵線路的客運強度,簡單來說,就是指一條地鐵線路每天平均有多少人乘坐,然后把這個數字除以線路的長度。這個指標告訴我們,每公里的地鐵線路每天大概要運送多少乘客。
如果客運強度高,說明這條線路很受歡迎,每公里的線路都要承擔較大的運輸任務。反之,如果客運強度低,說明這條線路相對不太擁擠,每公里的線路運輸的乘客較少。
據中國城市軌道交通協會統計,全國最擁擠的地鐵線路為廣州地鐵1號線,平均每天每公里承載乘客4.36萬人次,這一數字遠高于全國平均水平的0.55萬人次/公里·日。

2023年全國地鐵線路客運強度TOP10中,5條來自廣州,2條來自北京,其余3條來自西安、上海、長沙,這些也確實是平均客運強度排名前列的城市。
據交通運輸部2024年11月數據,深圳打敗廣州,奪得“地鐵最擠城市”稱號,地鐵客運強度達到1.56萬人次/公里·日。前五名還包括廣州1.38萬人次/公里·日,長沙1.31萬人次/公里·日,上海1.23萬人次/公里·日,北京1.19萬人次/公里·日。此外,客運強度上萬的城市還有:蘭州、西安、哈爾濱、成都。


地鐵線路的建設和發展,可以算作是城市經濟的“強心劑”。
地鐵建設不僅能帶動建筑、制造等相關產業的發展,其線路的延伸規劃還可以引導城市空間合理擴展,優化城市功能布局。此外,地鐵的便捷性提高了城市的吸引力,可以吸引投資和人才,提升城市競爭力。最后,地鐵還能帶動沿線商業和服務業的繁榮,為城市經濟注入更多活力。
北京作為搭載中國大陸首條地鐵系統的城市,承擔了全國最多的地鐵線路。2024年11月城市軌道交通運營數據速報顯示,北京以27條地鐵線路位居全國第一,稱得上是成為當之無愧的地鐵線路之王。上海則位列第二,擁有22條線路,同樣顯示出其作為國際大都市的交通實力。緊隨其后的城市分別是廣州、深圳、武漢、南京、成都、杭州、重慶和沈陽。

截至2024年12月31日,中國內地累計有58個城市投運城軌交通線路362條,線路長度累計12168.77公里。從城市分布來看,呈現密集扎堆的特點,運營線路長度四大“巨頭”分別為江浙滬、廣東、京津冀、四川。
密集的地鐵網絡布局,仍然滿足不了市民的出行需求。我國很多大城市的職住分離特征非常明顯,工作地點和居住地點相隔幾十公里,是家常便飯。
據中規院最新統計,2023年,我國超大、特大城市中,近800萬人每天要忍受單程25公里以上超長通勤,往返距離達百里。其中,占比最高的北京達到12%,第二位的廣州達到10%,很多人的單程通勤時間長達60-120分鐘。

軌道交通專家沈景炎曾發表過一個理論:一座城市的第一條地鐵建成后,大約能分擔整個城市5%左右的運力;形成線網規劃后,運力將達到50%左右,極大降低城市交通壓力。
北上廣深可以說是形成了較為完善的地鐵交通網,如今新建地鐵的城市則多為新一線等城市,或者說是特大城市。根據中國城市軌道交通協會最新發布的報告(2024年3月29日),杭州是地鐵在建里程TOP1的城市,達到了279.65公里,其次是蘇州、廣州和重慶。

地鐵如同一條條流動的血脈,承載著城市高速發展的脈搏,是城市經濟繁榮的顯著標記之一。它在城市的肌理中穿梭,連接著繁華的商業中心與靜謐的居民區,將城市的每一個角落緊密地編織在一起。
地鐵是城市現代化進程中的重要見證者和推動者。它每一次啟動和停靠,都像是城市心跳的律動,推動著經濟的活力與創新的浪潮。它不僅為城市的居民提供了便捷的出行方式,更以其獨特的魅力吸引著來自四面八方的人們,匯聚成城市發展的強大動力。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