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百億上海未來產業基金登場:挖掘一批新型科技投資人,培育一批新型科技創業者
今日的決心選擇了后天的命運,如何讓中國創新引領全球科技,布局未來產業成為今天中國推動科技產業引領世界的必經之路。
過去,我們習慣了“1到10、1到100”跟隨式創新,今天,中國更需要的是“從0到1”原創式創新。原創式創新從哪里來,如何為“從0到1”修路架橋,從而建立起全新的“從0到100”的科技生態鏈?
2024年9月,上海宣布成立首個百億級未來產業基金,作為上海未來產業基金的籌備負責人,魏凡杰一直在琢磨這個問題,“未來基金要解決一個什么問題?我們其實之前也沒有完全想明白。”
2025年1月7日,在上海未來產業基金完成備案注冊當日、品牌正式發布前夕,正式成為未來產業基金管理人、上海未來啟點私募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總經理的魏凡杰對澎湃科技說,“現在我們已經完全想明白了,我們就做一件事,就是怎么樣把中國投入了眾多科研經費的科研成果和產業界的聯系建立起來,把‘0到1’真正地銜接起來。”
魏凡杰強調,做成這件事關鍵要支持一批年輕人,包括年輕的投資人、年輕的科學家、年輕的創業者,構建起新型科創生態,全方面賦能科創企業,進而托舉起中國的未來產業。

1月8日,上海市政府副秘書長尚玉英、上海市科委主任駱大進、上海國投公司董事長袁國華共同發布上海未來產業基金品牌。
探索科技成果轉化無人區,孵化中國的Flagship
中國缺乏原創式創新,在魏凡杰看來,這其中既有參與者的認知因素,也有時代機遇的流轉。“過去40年里,中國投入科研的經費并不少,但基礎研究基本都在高校、研究機構中,寫成論文就結束了;在產業界的科技創新中,原創的比例是很小的,中國的很多所謂創新其實是來自模仿和學習。”
真正的顛覆式創新需要10年甚至20年時間的積累,這類研究絕大多數都在大學或研究所里。中國要成為一個真正的創新大國,需要把這部分顛覆式創新技術挖掘出來利用到產業中。但當下企業一般最多會做未來五年能用到的技術研究作為儲備。
“這就導致和國外相比,中國工業界跟學術界之間的聯系很少,中國的工業界也接不住學術界的原始創新成果。”魏凡杰說。
在美國,投資機構Flagship孵化了全球制藥巨頭莫德納公司,是投資科學、科學變產業的典型案例。而在中國,以往眾多成功的投資案例來自于投資人對于商業模式的選擇,投資人普遍缺乏將科學變成產業的能力。
此外,對于早期投資來說,很多投資基金在操作上也存在難度。投資“1到10,10到100”的基金每次出手起碼都是千萬級別,但“0到1”的技術孵化項目最初并不需要太多資金,幾百萬元可能就夠了。雖然今天“投早、投小、投硬”成為了眾多基金投資人在演講時的口號,但真正愿意為此付諸行動的并不多,原因在于投早期需要管理更多的項目,更長時間的等待,以及除了資金之外,需要給予更多包括人才、組織管理、供應鏈等等資金以外的支持。
畢業于北京大學物理學專業和多倫多大學材料工程的魏凡杰,在此之前已經從事了多年的科研成果轉化工作。2017年,當投資人都在投資互聯網企業,魏凡杰的團隊已經在布局硬科技投資。在擔任北京科創基金執行總經理的7年多時間里,他幾乎天天和科學家打交道。多年的科技成果轉化經歷讓他清晰看到科技成果轉化的難點和痛點,“科學家往往貢獻的是從0到1的科研成果,越往產業化之路縱深推進,技術對商業能否成功的決定因素比例會逐漸降低。”
雖然難點和痛點顯而易見,但在魏凡杰看來,現在已經來到了探索科技成果轉化,推動“從0到1”原創式創新的最好時機。
一方面是政府支持的革新。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科技要打頭陣,新一輪的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浪潮中,帶動性極強、發展潛力巨大但又需要長期研發投入和持續積累的硬科技,正在成為各個國家爭相布局的主戰場。另一方面科技迭代進程的加快,科技公司組織管理方式的差異,風投孵化模式的創新以及人工智能的催化,都使得打通產業界與學術界的聯系、促成科技創新成果轉化變得越來越有必要,這對于推動中國科技強國戰略來說非常重要。
去年9月,上海設立首個百億級未來產業基金,總規模100億元,由上海市財政全額出資,基金期限長達15年,可根據情況申請延長3年。
“我們是耐心資本,我們要推動中國'從0到1'的科技成果轉化的探索,我們希望未來有無窮的可能性。”在1月8日舉行的上海未來產業基金投資策略及品牌發布會上,魏凡杰作出上述表示。“孵化中國的Flagship”,是魏凡杰對于上海未來產業基金定位的另一個更為直接的解釋。

上海未來產業基金管理人魏凡杰。
挖掘和培育一批年輕科學家、投資人、創業者
未來產業基金將采用“直接投資+子基金投資”模式,但無論是對于子基金的選擇還是投資項目的選擇,都離不開對人的選擇。在當日發布會上,魏凡杰表示,除了要成為真正的耐心資本,也希望基于上海未來產業基金構建全球化的人才社區。當日,發布會匯聚了來自國內腦機接口、量子計算、人工智能、生命科學等各類前沿科學領域的頂級科學家、創業者,以及投資人。
100億元的未來產業基金規模是限定的,對于未來產業基金來說,更重要的作用是撬動起更多的社會資源,讓更多人聽到未來產業基金吹響的創新號角,并投身其中。
魏凡杰說,未來產業基金將以人為核心,通過母基金的紐帶把科學家、企業家、創業者、項目經理人和投資人的頂尖智力與能力在同一個平臺上打通。在他的工作計劃中,未來產業基金要建立戰略科學家委員會、科技項目經理人投研團隊和概念驗證經費聯動投入等機制,完善從源頭發現到產業轉化的鏈路。
其中,戰略科學家委員會負責戰略性研判未來產業方向,發現前沿領域優秀投資對象。“我們不會什么未來產業都干,更多是有一個方向值得干,我們就重倉。我們跟投資人、戰略科學家一起看方向,比別人更早看到信號,提前布局。”
以往的投資模式不適用于科技成果轉化,在魏凡杰看來,傳統的風險投資人也不適合投資未來產業,未來產業基金要發掘一批在細分科技領域具備認知的年輕的專業投資人,建立起全新的投資理念。
“我們已經進入了中國科技成果轉化無人區,我們在探索很多新東西。”魏凡杰表示,以概念驗證經費聯動投入機制為例,很多論文發布后要經歷做實驗的“原型機”階段,國家投入了巨額的科研經費,但因為缺乏具備市場化判斷能力的機構和投資人參與,使得項目轉化成功率不高。
為了提高科技成果轉化效率,可以讓投資人參與概念驗證項目,既給了投資人投資的機會,也考驗投資人的眼光,因為參與的投資人也需要真刀實槍掏錢投入其中。“投資人愿不愿意投?投資人愿意投政府就投。如果干成了,財政資金可以將部分超額收益讓利給投資人。”
未來產業基金的一個重要工作就是要找到和培育最優秀的投資人。魏凡杰相信未來中國的風險投資將涌現一批小而美、小而精的專業投資人,這些投資人具備高學歷和科學認知,能夠及早發現有潛力的早期創新項目,能夠和科學家、創業者對話,聚焦深度孵化,為項目賦能。
有了科學家和投資人,“從0到1”,從學術走向產業,還有不可或缺的企業家。由于和太多科學家打過交道,魏凡杰深知運營一家公司需要的能力常常是科學家所不具備的,科技項目經理人也是打造科創生態中和科學家、投資家同等重要的一類人才。未來產業基金正在籌劃的科技項目經理人投研團隊,便是負責支撐項目布局策劃,協同各類資源,推進項目的概念驗證、落地孵化和產業化等各類工作的重要角色。科技項目經理人如果能順利將科研成果轉化成公司,他也自然可以成為科創公司的管理者。未來產業基金將依托母基金平臺,與高質量孵化器、新型研發機構、風險投資機構等合作構建上海創業者社區,挖掘企業家人才。
在這一過程中,未來產業基金希望能支持更多年輕的科學家、創業者和投資人,“年輕一代會顛覆上一代,永遠要相信年輕人的潛力。”魏凡杰對澎湃科技說,他相信未來上海一定能夠建立從0到1、從1到100的更加健康可持續的科技創新生態系統,促進創新源頭的優秀成果轉化為新質生產力。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