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讓老人沉迷其中甚至背負高額借貸!起底直播間銷售假古董套路
央廣網北京1月6日報道,據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道,5日,我們關注了老年人深陷網絡直播間,盲目購買假古董、玉石、藏品等。他們在現實生活中省吃儉用,卻在直播間里揮金如土。當子女們發現時,很多老人已經背上了高額借貸。相比于退款維權的艱難,子女們更擔心的是老人們的心理狀態,很多老人并不相信自己被騙,對這些假古董、玉石、郵票、收藏貨幣等產品不久后就會被高價回收,或成千上萬倍增值深信不疑。

家屬們說,老人們現實生活中省吃儉用,卻在直播間里揮金如土。當子女們發現時,很多老人已經背上了高額借貸(受訪者供圖)
數據顯示,2024年上半年新增的742萬網民中,60歲及以上群體占比高達20.8%,老年人越來越深入地參與到網絡世界里。他們為何會陷入直播間假古董銷售騙局?如何遏止此類亂象?
經過多方調查采訪,記者梳理發現,這些直播間有一整套循序漸進的操作套路和模式,使得老人們深陷其中。

家屬提供的一張年度賬單顯示,支出排行榜上都是所謂的“藏品”、假古董

直播間套路一:靠低價貨品或日用品走量,逐步培養老人們的購買習慣,記者蹲守的幾個直播間中,經常將十元左右的商品與幾千元的所謂的藏品混賣(直播截圖)
套路一:靠低價貨品或日用品走量,逐步培養老人們的購買習慣。
多位家屬告訴記者,老人們并不是一開始就買這些高價的假古董,此類直播間往往都是通過用低價的生活用品吸引老人。家屬劉泊都(化名)說:“她開始買一些生活用品,后面就無聊刷刷,就被引流到這些直播間了,一聽可以一夜暴富、價值連城,也跟著拍,就拍進去了,帶入那個環境后,會不自覺地被感染到,而且每天都得拍,不拍前面的就不回收了。那些主播又很會說,老爹、老媽地叫著。”
一些直播間還通過將價格極低的產品與高價商品混賣的方式來誘導購買。給多個直播間供應郵票、收藏錢幣、文物等商品的一個河南商家說:“店鋪里有比較貴的,上千元的,也有十塊錢左右的郵票,是福利品,不賺錢,走量的。”

家屬展示的老人在直播間高價購買的收藏錢幣

套路二:通過劇本演繹或“一夜暴富”等話術,烘托緊張的購買氣氛(受訪者供圖)
套路二:通過劇本演繹或“一夜暴富”等話術,烘托緊張的購買氣氛。
網絡直播間:讓你們見識見識什么叫做優質的資產,什么叫做財富,它是百年的珍品,千年的是文物啊。當時我收的時候,這個就是一塊錢,今天這一枚是八百萬人民幣,這是你們今晚騰飛的一次……
網絡直播間:當年宮廷里擺著的物件,所有老哥老姐們,想不想真真正正擁有一件傳世的寶貝……2020年拍賣過2.76億元……

直播間主播宣稱是當年宮廷里擺著的傳世珍寶,2020年拍賣過2.76億元,直播間2870元上架(受訪者供圖)
今天以幾百、幾千元的價格拍下這些字畫、假古董、紀念幣等商品,幾個月后主播團隊將以幾百萬的價格回收,或今后將成千上萬倍地增值,是吸引老人深陷直播間的常見話術。家屬王梅說:“他的說辭就是,這個東西你要藏起來,不能讓自己的家里人或子女等其他人看到,放幾年,或者說直播間的人過段時間會上門回收,或讓參加他們免費的拍賣會,現在是兩千塊錢拍的東西,到時候會升值到兩百萬或者幾百萬,會讓你一夜發財致富。”

收藏品將會被高價回收,或今后將成千上萬倍地增值,是吸引老人深陷直播間的常見話術
2024年10月,河南省長垣市警方披露的一起詐騙案,就是通過虛構家庭矛盾的劇本,誘騙粉絲購買。長垣市公安局刑偵大隊民警張超介紹:“有三個直播間,他們的劇本一般都是以賣慘為基礎,說自己要離婚,手里面有很多價值昂貴的文玩、古玩或者文物,怕妻子分割他的財產,就需要讓粉絲們繳納保管費,等到他離完婚之后,他以粉絲繳納保管費價格的幾十倍甚至上百倍的價格回收過來。”

“PK大戲”,主播任意低價甩賣對方的商品,號稱上萬高冰高透的玉鐲最終200元上架,銷售量超過4000件,實際上這只是普通的東陵玉
記者蹲守的一個銷售玉石的直播間,上演的則是一場“PK大戲”,連麥雙方看似站在對立的陣營,輸的一方,主播團隊會隨意賤賣其商品,以此為粉絲們“出氣”。號稱價值上萬元的手鐲,主播幾經降價,最終以200元上架,直播間數據顯示,4分鐘賣了4000多件。實際上,這只是價值幾十元的普通東陵玉。
當然,隨著消費者投訴的增多及監管的加強,記者發現,不少主播已少有通過“承諾回收”來誘導購買,更多的是通過所謂的信息差來打造自己的有錢人人設,讓粉絲們相信,這些商品極具收藏價值。
網絡直播間:我明知道這個東西是我自己收藏的,未來它會升值,我要把我的想法傳遞給你們,將來造福你的子孫后代,這個時候不是我們面朝黃土背靠天,靠我們的勤勞去致富了……
主播話術的轉變,也給警方最終認定是夸大宣傳還是詐騙帶來困難。長垣市公安局刑偵大隊民警張超表示:“這種案子的難點就是虛假宣傳和詐騙很難進行區分。我們這個案件核心的認定標準是,他承諾到一定的時間,會以很高的價格從粉絲手里回收這些東西,這是根本不可能的事。”

套路三:引流至其他社交軟件或不斷開新店鋪,分散資金流,規避用戶舉報及相關審查(受訪者供圖)
套路三:引流至其他社交軟件或不斷開新店鋪,分散資金流,規避用戶舉報及相關審查。
令家屬們困擾的,還有不斷更換的直播間。主播通過開小號、新號,甚至引流至群聊等渠道,一方面使得購買金額過于分散,家屬們退款困難;另一方面也有效地逃避多方審查。家屬王梅建立的維權群里,這種情況十分常見。“直播間確實是封了一部分,但他會導流到另一個號上去,換一個主播接著播,甚至有些加了老人的微信,在微信上又給他發鏈接,接著去買。因為太零散了,像我們群里,有幾個老太太都下了一千多單,一單兩千、三千、五千的,怎么去立案?”王梅說。
在一起針對玉石直播間的打擊中,上海市公安局普陀分局發現涉案團伙的直播間一周更換一次。普陀分局真光路派出所民警顧赟權說,約三分之一的受害者是老年人。“正常直播間如果要銷售這么高金額的物品,有擔保金。他們因為保證金交得少,就交了五百塊,所以這個直播間只允許播一周左右,這個直播間停了之后,把賬號注銷掉,一周之后還能重新再注冊,他們就幾個賬號翻來覆去用。現在像這種資金流向其實很難查,我們這個案子,他們有一個微信群,所以被害人就比較清楚,如果通過他的資金流向再反查,工作量會非常大。”

家屬找到直播間客服要求退貨后,對方試圖繼續給老人“洗腦”,表示退貨會有災難發生
家屬們告訴記者,套路還遠不止于直播過程中出現的這些。在阿毛找到直播間客服要求退貨后,對方還試圖聯系她的母親,繼續給老人“洗腦”。
“我媽在退貨的時候還不愿意退,她說主播跟他們說過,退了會有大災大難。”阿毛告訴記者。
長垣市公安局刑偵大隊民警張超說,偵辦案件的過程中,警方也遇到了主動聯系受害者,對方仍不愿報案的情況。“直播間這些主播會告訴他們自己不要拆開,也不要去賣,因為這些都是文物,不允許個人私自賣,這些報案人會產生恐懼,有顧慮。”

直播間銷售假古董之外,還衍生出了新騙局——一些主播通過微信添加老人,號稱交880元,就可以上門回收這些商品,價格比市面價高20%(記者截屏)
記者在調查中發現,直播間銷售假古董之外,還衍生出了新騙局——一些主播通過微信添加老人,號稱交880元,就可以上門回收這些商品,價格比市面價高20%。
那么,該如何有效地將沉迷在直播間的老人拉回現實生活?中國互聯網協會法工委副秘書長胡鋼認為,老年人沉迷于直播間的假古董,反映出網絡環境下的老年人權益保護問題。“老年人的權益保障沒有適應新的經濟、文化、技術等發展的節奏和步伐。比如未成年人網絡保護條例,強調網絡的分級分類管理,那么是不是可以規定六十歲以上的老年人,無理由退貨時間翻一倍;七十歲或者幾十歲以上的老年人有絕對的反悔權。”
中國人民大學人口與健康學院院長、老年學研究所所長杜鵬表示,完善老年人網絡消費管理之外,更需要家人、社會幫助老人對新事物樹立正確認識。
“管的方面,要加大網絡消費管理。從根本上來說,還是要提高老年人對這些新的兜售、銷售模式的認識。既要有宣傳,也要有家人對老人的關心,特別是在防詐騙宣傳方面,及時進行傳播其虛假的成分是什么,讓老人與時俱進地去更新他們對社會的了解。”杜鵬說。
從網絡生態治理及直播內容管理的角度來說,多位專家認為,加強多元共治任重道遠。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電商協會會長認為,當下,自然人網店即個人通過網絡開展經營活動的經營者,數量眾多,促進電商經濟發展的同時,也帶來了監管難點。相較于一般商品5%到15%的傭金返點,所謂的藏品、假古董返點達到50%左右,高額的利潤讓這些主播套路不斷、鋌而走險。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文物銷售單位或拍賣企業實行許可證制度,類似藏品這樣的商品在網絡直播間銷售,是否也可考慮推出事前認證標準。其表示:“像這種直播間,它要上架,必須有平臺認證,以企業的方式去認證,個人要做可以,必須背靠大公司或背靠企業,這家公司必須注冊資金有多少、這個企業到底營業執照類目里面有沒有相關的資質,就是出了問題至少有人能兜底。”
胡鋼表示,對銷售此類商品的直播間,還應加強行為監管,最終通過政策、法律的完善遏制亂象。“我們要強調網絡監管,包括市場監管,我更多地引入一個概念——透明度監管。因為現在有些公司具有強烈的欺詐傾向,凡是涉及這種聲稱藝術品,或者傳統意義上認為具有某種投資屬性的有形物商品進行銷售的,必須公布進價。另外,在特定行業,銷售額達到一定數額或者是強度,就要求強制披露。規范的次序一般是企業自律,然后行業進行規范,監管部門出臺一個指導意見,到部門規章,最后是法律的調整,就是說,各方面要共同發力。”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