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核查 | 夜貓子認知優勢更顯著?混淆說法,不可盡信
原創 核真錄2025 核真錄
第279期
圖文|南大新傳《事實核查》課程學員
潘奕忻
編輯|張瀚之
指導老師 | 周奕欣
排版|冉美

日常生活中,你的作息屬于“早鳥族”還是“夜貓子”?
2024年7月18日,《生命時報》微博賬號以#夜貓子認知功能更好#為話題發布相關微博,稱“浙江大學刊發的一項新研究提示,擅長熬夜的人可能有個優勢——有更好的認知能力”。截至2024年11月28日,#夜貓子認知功能更好#話題在微博上的瀏覽量達到86.1w。

圖1 生命時報相關微博及詞條 (圖源:新浪微博)
核真錄以“夜貓子”“認知能力更強”為關鍵詞在微信進行檢索,發現不少相關文章援引了同一篇文獻,并采用同質化的標題為夜貓子“正名”,部分發布相似內容的視頻號則在此基礎之上以更聳動的標題吸引眼球,如“‘夜貓子’型人更聰明”“擅長熬夜的人有天生優勢”等。

圖2 微信公眾號相關內容 (圖源:微信搜索)
經核查,這些文章和視頻不約而同地引用了發表在有“世界四大綜合性醫學期刊之一”之稱的《BMJ Public Health(英國醫學雜志)》期刊上的一篇研究論文。然而,有了權威期刊文獻的背書,是否就能證明“夜貓子認知能力更強”這一結論的準確性?我們對熬夜傷身的慣常認識是否就此被顛覆?
基于此,本期核真錄圍繞以下四點進行了核查:
1、原始參考文獻是如何表述的?
2、“夜貓子的作息認知能力更強”適用于所有人嗎?
3、這一表述還存在哪些問題?
4、其傳播鏈條是什么樣的?
核查點一
原始參考文獻是如何表述的?
核真錄通過報道中的相關內容找到了這篇發表于2024年7月10日、題為《Sleep duration,chronotype,health and lifestyle factors affect cognition:a UK Biobank cross-sectional study(睡眠時長、生物鐘類型、健康和生活方式因素影響認知:英國生物銀行的一項現況調查研究)》[1]的文獻。該文獻由帝國理工學校、韓國東方醫學研究所、浙江大學的學者合作完成。通過對比實驗樣本量、研究方法與研究團隊等信息,能夠確認該文獻即上述文本、視頻中提及的參考文獻。

圖3 原始文獻截圖(圖源:BMJ Journals)
核真錄對文獻中的以下幾個關鍵要點進行了梳理:
①實驗對象
實驗招募了501,718名40歲以上、已在英國國家醫療服務體系注冊的參與者,最終用于分析的數據來自其中26,820位53-86歲的參與者。研究人員記錄了每位參與者的睡眠時間、睡眠模式、睡眠質量以及生活方式(血管和心臟狀況、酒精攝入量、吸煙習慣和體重指數等),并對每位參與者進行4項認知測試,包括流體智力/推理、配對、反應時間和前瞻性記憶。
②睡眠類型的劃分
在實驗中,睡眠類型(sleep pattern)被認為是影響認知能力的一個要素。依據參與者對自身生物鐘的判斷,他們被研究者劃分為了“清晨型”(morningness)、“中等型”和“夜晚型”(eveningness)人群。其中,研究者對“夜晚型”的定義是“清晨疲憊,但夜晚活躍”。

圖4 原始文獻中對睡眠模式的劃分(圖源:BMJ Journals)
③研究結論
研究數據表明,在參與者中,“清晨型”生活方式與認知能力間存在較為明顯的負相關;夜晚型人群在認知能力測試中的表現則顯著優于清晨型,但與中間型人沒有顯著差別。

圖5 睡眠模式與認知能力測試相關性分析(圖源:BMJ Journals)(注:在表1(n=10067)記錄的參與者進行了四種認知測試:流體智力/推理、配對、反應時間和前瞻性記憶; 表2(n=16753)記錄的參與者進行了兩種認知測試類型:配對和反應時間。圖表中,橫軸代表睡眠類型,縱軸代表對應認知測試的總分。)

圖6 睡眠模式與認知能力測試相關性分析結論 (圖源:BMJ Journals)
核查點二
“夜貓子的作息認知能力更強”適用于所有人嗎?
對比該文獻主要觀點與報道中的表述,不難發現“夜貓子認知能力更強”這一說法并不準確。其核心在于年齡這一重要影響因素并未被提及。
研究分析數據來自26,820位53-86歲的參與者。因此,該研究結論中對“夜晚型”人群的定義有一個不可忽視的前置條件,即年齡的界定;這與這篇新聞稿面向的主要讀者——年輕人有所區別。
同時,研究者在進行結論梳理時,特地強調了睡眠機制可能受到年齡的影響,從而影響整體的認知水平。

圖7 睡眠機制與年齡的關系 (圖源:BMJ Journals)
這篇文章還提到,根據以往的研究,在青年人中,早睡往往與更好的身心狀態掛鉤。在關注心理學和健康問題研究的《Psychology, Health & Medicine(心理學、健康與醫學)》期刊上,核真錄查閱到一篇文獻[2],它綜合相關性分析與問卷調查的研究手段發現,在青少年群體中,早起型的睡眠模式與較好的身心健康狀況呈正相關。在另一篇發表在《Journal of Child Psychology and Psychiatry, and Allied Disciplines(兒童心理學、精神病學及相關學科雜志)》期刊上的文獻中,研究者通過量表測評、參與者自我評估、核共振成像等方式獲取數據、進行統計分析[3]。其結果表明,活躍于夜間的作息模式與青少年群體大腦發育遲緩呈一定的正相關。這反映出年齡是研究睡眠模式與健康狀況中需要考慮的變量之一。
然而,無論是發表在《生命時報》上的這篇文章,還是其他推文及視頻號在搬運研究結論時,都幾乎未提及年齡這一因素,這實際上就將二者的關聯廣而推至各個年齡段,屬于斷章取義。

圖8 生命時報相關微博 (圖源:新浪微博)
核查點三
“夜貓子的作息認知能力更強”這一表述還存在哪些問題?
需要注意的是,該文獻強調了現有結論存在的局限性。
實驗采用的橫斷面研究方法(cross-sectional study)。即研究者一次性收集不同人群的信息進行分析。而這樣采用一次收集的、靜態的數據去推論先后發生的、動態的因果關系可能會出現誤差;同時,在個別數據(如睡眠類型)的判斷上依賴實驗參與者的自我認知,也可能會影響實驗的客觀性。
而在“心靈的紀錄片”“昔年”等個別視頻營銷號中,相關性表述被置換為因果性、絕對化的表述,更有甚者利用“擅長熬夜的人聰明絕頂”“熬夜引領智力潮流”等標題吸引眼球,存在明顯的誤導。

圖9 微信視頻號相關內容(圖源:微信搜索)
核查點四
“夜貓子的作息認知能力更強”
這一表述的傳播鏈條是什么樣的?
那么,“夜貓子的作息認知能力更強”這一表述是如何在傳播中逐漸形成的?
2024年7月11日,即《BMJ Public Health》期刊文章發表的第二天,《環球科學》在微信公眾號上對原始文獻內容進行了部分摘取和報道[4]。盡管以“擅長熬夜的人認知能力或優于早起的人”作為標題,但推文中與原研究相關的表述僅有兩處:“夜貓子可能比早睡的人有更好的認知能力”;“中間型和夜晚型的睡眠類型,與優越的認知功能有關”。這兩句話盡管保留了原文的意思,但是在搬運結論的同時,并未強調參與者年齡限制等相關條件。
同日,《三聯生活周刊》微博賬號以#擅長熬夜的人認知能力或優于早起的人#為話題在微博發布了相關內容,基本搬運了《環球科學》微信公眾號整合的內容。7月18日,《生命時報》發布了開頭提及的微博內容。

圖10 三聯生活周刊相關微博 (圖源:新浪微博)
從話題內容的變化,可見實驗結論適用范圍在傳播過程中逐漸被泛化。核真錄推測,各大營銷號對相關結論的搬運很可能參考了上述三篇推文及微博文本,在這個過程中為吸引眼球,運用了聳動的標題,并強化了“夜貓子”與“更強的認知能力”之間的關聯,存在一定的誤導。

圖11 “夜貓子認知能力更強”傳播鏈條
結論
原始文獻中的確提及了在53-86歲的參與者中,“夜晚型”人群的認知能力較“早起型”人群更強,“夜晚型”睡眠模式與認知能力間存在正相關。但“夜晚型”人群不能簡單與一般語境中的“夜貓子”對等,還應考慮到實驗對象的年齡限制。此外,“夜晚型”睡眠模式與認知能力的相關性不能理解為因果關系。
綜上所述,“夜貓子認知能力更強”這一說法存在斷章取義、混淆概念的嫌疑,不能盡信。
參考資料
[1] West, Raha, et al. “Sleep Duration, Chronotype, Health and Lifestyle Factors Affect Cognition: A UK Biobank Cross-Sectional Study(睡眠時長、生物鐘類型、健康和生活方式因素影響認知:英國生物銀行的一項現況調查研究)” BMJ Public Health, vol. 2, no. 1, 10 July 2024, bmjpublichealth.bmj.com/content/2/1/e001000, https://doi.org/10.1136/bmjph-2024-001000.
[2] Randler, Christoph. “Association between Morningness–Eveningness and Mental and Physical Health in Adolescents(青少年作息類型與身心健康的關系)” Psychology, Health & Medicine, vol. 16, no. 1, Jan. 2011, pp. 29–38, https://doi.org/10.1080/13548506.2010.521564.
[3] Cooper, Rebecca, et al. “Development of Morning-Eveningness in Adolescence: Implications for Brain Development and Psychopathology(青春期早晚作息偏好的發展:對大腦發育和精神病理學的影響)” Journal of Child Psychology and Psychiatry, and Allied Disciplines, vol. 64, no. 3, 1 Mar. 2023, pp. 449–460, pubmed.ncbi.nlm.nih.gov/36325967/, https://doi.org/10.1111/jcpp.13718.
[4] 環球科學:因移植豬腎衰竭,摘除33天后,全球第二例豬腎移植患者去世;擅長熬夜的人認知能力或優于早起的人 | 環球科學要聞
https://mp.weixin.qq.com/s/X_ZUv2ZMAWDIrHa309i6iw
本文內容首發于《核真錄》
原標題:《核查 | 夜貓子認知優勢更顯著?混淆說法,不可盡信》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