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釋新聞|“三十選一”的尖子生:長三角千億縣數量占全國過半
1月4日,合肥長豐縣代縣長李衛在縣十二屆人大四次會議上作政府工作報告時宣布長豐晉級安徽省第二個“千億縣”,預計2024年地區生產總值增長10%左右,突破千億元。
縣域是區域經濟的基本單元,GDP超千億的縣(市)是一種什么樣的存在?
它們是“三十取一”的“尖子生”,“總成績”超過部分地級市。到2023年底,全國共有縣級行政區劃單位2844個,其中縣級市、縣、自治縣、旗、自治旗1865個。據賽迪方略縣域經濟研究中心去年下半年發布的《中國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研究》,2023年有59個縣(市、旗)的GDP超千億元,以占全國1.2%的陸地面積、4.5%的常住人口貢獻了7.6%的GDP、10%以上的規上工業企業產值、10%左右的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
作為中國經濟發展最活躍、開放程度最高、創新能力最強的區域之一,長三角堪稱“尖子生”扎堆的“強化班”,蘇浙皖三省在59個“千億縣”中占33席。與安徽此前數年都由肥西縣“獨當一面”不同,江蘇、浙江當期的“千億縣”數量分別有21個、11個,在各省份中居前兩位。
蘇浙皖33個“千億縣”中,26個當年的經濟總量在2000億元以內,江蘇常熟、宜興,浙江慈溪、義烏在2000億~3000億,江蘇張家港、江陰、昆山分別超過3000億、4000億、5000億。昆山2004年坐上全國縣市頭把交椅后持續“霸榜”,2023年完成經濟總量5140.6億元,超過7個省會城市,在全國地級以上城市中可列第59位。

2025年1月1日,江蘇昆山千燈古鎮迎新年第一縷日出。 視覺中國 圖
江蘇縣域經濟之強不僅表現在頂流,更體現于均衡。一是“千億縣”覆蓋面廣。全省縣市計40個,一半以上經濟總量超千億。13個設區市中,除了南京(下轄均為城區)、淮安、連云港,其余均有“千億縣”,設市最晚、起點最低的宿遷,下轄的人口大縣沭陽2020年也已躋身千億之列。二是“滿堂紅”多,蘇州、無錫、南通、常州、泰州所轄縣市的經濟體量全部過千億,“最強地級市”蘇州的昆山、張家港、常熟、太倉分別在全國“千億縣”中排第一、第三、第五和第十四位;無錫江陰、宜興兩市列第二和第八位,江陰的人均GDP高達27.8萬元。
浙江的陸域面積與江蘇相當,縣市計53個,其中兩成是“千億縣”,均處于該省參與經濟競爭的主戰場——杭州、寧波、溫州、金義四大都市圈(區)內。浙江的縣域發展以民營經濟為主體,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形成專業化、集群化、數字化的產業生態,培育了一批有全球競爭力的龍頭企業和品牌,如慈溪小家電、樂清的低壓電器、余姚的五金制品和塑料制品等。浙江促進縣域發展的多項改革走在全國前列,2015年全面開展縣域經濟體制綜合改革,建立要素分層定價、企業分類指導、農村產權“確權、活權、同權”、擴大民間資本進入社會領域、企業投資高效審批和創新驅動發展等體制機制,有力推動了縣域經濟轉型升級。
目前,“最強縣市”昆山已立志“到2035年成為全國第一個GDP超萬億的縣級市”,長三角的“千億縣”也將持續迎新,江蘇寶應、新沂,浙江嘉善、長興、臨海等去年的地區生產總值都將超過900億甚至更高。安徽省的三個“全國百強縣(市)”——肥西、長豐、肥東全部位于強省會合肥,肥東縣2023年實現生產總值902億元,去年增速預計約5%,2025年有望加入“千億縣”行列。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