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丝瓜视频▓无码免费,99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大长腿白丝被c到爽哭视频 ,高清无码内谢

澎湃Logo
下載客戶端

登錄

  • +1

一場關于死亡的田野調(diào)查,揭開“活人也需要破地獄”的真相|翻翻書·送書

2025-01-07 12:1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字號

“我想給自己造一艘維京船,讓他們把我放在船上,我手里還得握一把劍。然后,他們把船推到湖里或者海里,再有人射出一支燃燒的箭,把船點著,在海上或者開闊的水域里把我燒掉……之后,大家聚在一起狂歡,慶祝我的一生。”

人這一生,無論以何種方式度過,最終都不可避免地邁向死亡。著名的浪漫主義詩人葉芝在其晚年作品《本布爾賓山下》中,以“冷眼一瞥生與死,騎者,且趕路”作為墓志銘,仿佛在向世人傳達一種超脫生死的豁達態(tài)度。打破了港片票房記錄的電影《破·地獄》(The Last Dance)中,一句經(jīng)典臺詞“活人也需要破地獄的,活人也有很多地獄”則將對死亡以及喪葬儀式的探討推到了聚光燈下。面對“死亡”這一人生終極命題,看到它、正視它、討論它對于每個人來說都無法逃避。

但是,死亡真的就是終點了嗎?當人們不再將死亡僅僅視為生命的終點,而是把它看作個人價值與個性的最后一次彰顯。那么,一場精心策劃的葬禮是否能成為一種生命的最后一舞?芝加哥大學人類學教授香農(nóng)·李·道迪(Shannon Lee Dawdy)以人類學家的身份闖入美國殯葬行業(yè),與殯葬師、防腐師、設計師、公墓所有者、死亡導樂、創(chuàng)業(yè)者以及遺屬交談,真實記錄下當代美國人對死亡的態(tài)度迅速變化:人們不愿意放棄這最后一次張揚自己個性的機會,尋找自己(或為自己親友尋找)最適合的遺體處理方式成為最后的愿望。精心策劃的葬禮對治愈親友們的喪失之痛有著不可估量的力量。

如果說《破·地獄》是在用“死人”世界, 看“活人”世界,那么在《我想這樣被埋葬》中,我們還將看到當下人們對死亡的重塑:遺骸的處理、全新的儀式、來生的觀念。

人們希望如何處理自己的遺體?我們想在一場怎樣的葬禮中與世界告別?在生命寶石、遺體堆肥、太空拋灑、骨灰文身等選擇背后,是當代人直面生死觀的一場革命,也是對于“我們是誰”和“我們?yōu)楹卧谶@里”等問題的重新思考。

正值《破·地獄》熱映,第三十八期「翻翻書·寫寫字」的征集就為大家?guī)磉@部關于死亡和葬禮的紀實作品《我想這樣被埋葬》。一個社會對待死者的方式和態(tài)度,是了解這個社會信仰和價值觀的有力線索,而作為社會活動的葬禮,也是維系人與人關系的紐帶之一。

《我想這樣被埋葬》
[美]香農(nóng)·李·道迪 著
[美]丹尼爾·卓克斯 攝
廣東人民出版社
樂府文化 2024年12月出品

以下內(nèi)容摘自《我想這樣被埋葬》,經(jīng)出品方授權發(fā)布。

(參與贈書活動可直接滑至底部,人人都能成為書評人。)

1月10日當天我們會選出3名讀者,請留意公眾號文章的回復。

五年失去四位至親,我開始調(diào)查喪葬習俗

從2008年到2013年,我在五年之間失去了四位摯愛之人,就好像我不知不覺間靠近了什么黑洞,而且越靠越近。正是從那時起,我踏上了這場追問之旅:你覺得我們?nèi)ナ篮髸l(fā)生什么?你希望遺體被怎樣處理?很多人希望火化,轟轟烈烈地離開。我怕火,但很多跟我聊過的人都說,反正我們也只是一顆星塵。

我不太敢說這本書會被當成人類學著作,考古學著作就更別提了。這本書跟二者唯一沾邊的地方,可能就是我的職業(yè)給了我一些囂張的底氣,讓我得以闖入他人的私生活,試著理解人類經(jīng)驗。但我也只能寫這樣的書。用常規(guī)的學術體裁來探討21世紀美國人的來生,不僅會模糊掉我試圖關注的種種生動經(jīng)歷,而且在百年來最具毀滅性的疫情沖擊之下,可以說是失策。就像和“隱形人”交流時那樣,我必須尊重與他人心靈相通的時刻。面對實地調(diào)查中那些充滿真情的事件還假裝不為所動,似乎不太誠實。我不喜歡被拍攝,所以采訪時沒有出現(xiàn)在鏡頭中,但在這本書里,我會讓大家看到我。我不會隱形。

這個有關當代美國喪葬習俗的研究項目,雖然正式啟動于2015年的那個萬圣節(jié)前夜,但早在好幾年前就開始醞釀了。我想以這種方式來應對自己五年之中失去四位至親的傷痛。他們每個人的死都不一樣,給人的感覺也不一樣。可每一次都是先火化遺體,再確定骨灰怎么處理、辦什么樣的儀式——是拋撒,還是埋葬,是制成首飾或庭院水盆,還是裝在可生物降解的盒子里,放入那條從我童年家鄉(xiāng)流過的河中。那以前,我?guī)缀鯖]想過人死了以后,當肉體變成一具你已經(jīng)認不出來的一動不動的空殼,變成生物和化學物質的集合體,進而慢慢變成別的東西時,會發(fā)生什么。悲痛欲絕的階段過去之后,我開始對美國人如何處理親人遺骨產(chǎn)生了興趣,想做進一步了解;我也想知道他們對于我們是誰、死后會發(fā)生什么的問題到底秉持了怎樣的信念。于我而言,做研究是情緒處理的一種形式。我慢慢開始操作這個項目,剛開始是以歷史調(diào)查的形式,遇到獨立電影人丹尼爾·卓克斯之后,又增加了紀錄片的形式,因為這樣既能把我想寫到紙上的東西拍攝下來,也能提供有益的補充。

隨著研究的深入,我漸漸意識到自己偶然闖入了一片“分崩離析”與“欣欣向榮”正在同時發(fā)生的文化領域。跟一位又一位的殯葬師交流時,我仿佛是在一遍又一遍地重聽2017年采訪分銷新奇喪葬用品的斯坦時聽到的說法:“殯葬公司在過去一百年里發(fā)生的變化加起來,都不如近十年的變化多。”

成書的五年里,我的調(diào)研工作主要是尋找殯葬業(yè)的創(chuàng)新者,或是那些了解行業(yè)發(fā)展趨勢并能解釋其中緣由的專業(yè)人士。我找人有時憑直覺,有時靠打聽,找到后經(jīng)常會跟蹤采訪一段時間,搜集他或她的人生故事、工作經(jīng)歷,盡力弄清楚促使其進入殯葬行業(yè)的來龍去脈和相關事件。不過,我沒有做意見調(diào)查或者數(shù)據(jù)統(tǒng)計,因為那種信息在幫助你理解人們?yōu)槭裁磿氖履骋恍袠I(yè)時能起到的作用十分有限。我在本書中描述的一些新生的殯葬形式,或許在某些讀者看來過于荒誕不經(jīng),但我的初衷絕不是嘩眾取寵或聳人聽聞。我受過的人類學訓練讓我想去理解那些共同趨勢和共有關切,同時也留心各種分歧、差異和暗流。我其實可以寫一本完全不同的書,只關注那類排場隆重、博人眼球的名人葬禮,或者講講某個男人被放在他的凱迪拉克轎車里下葬(進而讓他死后成名)的故事。但那樣會給人留下錯誤的印象,讓人以為我感興趣的新生的殯葬形式只是稀奇古怪的個人行為,而非意義深遠的文化習俗。此外,我也沒有考察用于醫(yī)學的遺體捐獻或人體冷凍的情況,因為這類處理方式在美國占比不到1%,大部分美國人還是會選擇火葬或土葬。雖說我在這段旅程中遇見過一些特立獨行的人物,但我更愿意認為他們具有較強的代表性。誠然,壓根就沒有所謂的“普通美國人的典型代表”,但這些人之所以做那些事,也并不完全是為了博取眼球。他們不是粗淺意義上的帶貨紅人,而是有文化影響力的人;他們被納入一種渴望的暗流之中,想要得到的是更加意味深長的東西——一種宇宙層面的重新調(diào)整。

我不想要什么墳墓,就讓遺體回歸沼澤吧

新奧爾良的法國區(qū),我的合作者、聯(lián)合導演丹尼爾在一家戲裝假發(fā)店前面的人行道上架起了攝像機,錄音師測試了吊桿話筒。那天晚上,假發(fā)店營業(yè)到很晚,里面擠滿了事到臨頭才來購物的顧客。夕陽西下,三三兩兩尚未喝多的成年狂歡者開始源源不絕地從我們身旁走過。我們當時還處于紀錄片拍攝的早期試驗階段,所以看起來可能更像一個預算有限的電視新聞報道組。我們要采訪的是“路人”——或者說是街頭的女巫、仙子、獨角獸——反正能找到誰就采訪誰。我覺得自己仿佛是一個上街拉客的風塵女子,緊張兮兮地勾搭陌生人。我當時穿著黑色的緊身外套,看起來可能有點像哥特式女人。雖然我不是這條街上最怪的人,但有些人還是選擇繞開我們,走到了路對面。我猜應該是攝像機和燈光設備有些嚇人吧。其他人倒是樂意聊聊。

傍晚時分,一個獨自路過的年輕(也可能不年輕)男人停下腳步,表示愿意配合我們。他從頭到腳一身黑:黑西裝、黑領帶、配套的黑色戰(zhàn)壕風衣,整個腦袋都套在一條黑絲襪里,頭上還戴著一頂費多拉帽。這是個“隱形人”。有人說,我跟人聊天時總習慣目不轉睛地盯著對方的雙眼。但面對這個“隱形人”,我的目光只能像探照燈一樣在他臉上掃來掃去,根據(jù)凸出來和凹進去的地方,判斷他的眼睛大概在哪兒。所以聊天期間,我根本看不出他是在目不轉睛地盯著我,還是在凝視我肩膀后面的某個沒影點。

我先問了一下他叫什么、從哪兒來,算是暖場。特雷弗語速很快,更詭異的是,他似乎對我當晚的那個大問題有備而來。我問:“你希望遺體被怎樣處理?”他不假思索地答道:“我想找個合法的方式,把遺體放到長沼里。我不想要什么墳墓,也不想被火化。就把我的遺體放到長沼里,讓它回歸沼澤吧。”

至于儀式,他說他想只搞一個守靈活動,而且要親自參加。他有個朋友得了癌癥,不久前剛去世,大伙就給她辦過這樣的。她離世前的那個周末,大家齊聚在她家,一起做飯、聊天、聽音樂,后來她說有點累,便上樓休息,然后就永遠地睡著了。

快講完朋友的故事時,他哽咽起來。我看到兩個濕乎乎的圓點在那個緊貼面孔的頭罩上擴散開來,顏色變得甚至比布料本身還要黑。那雙我看不到的眼睛開始流淚。隱形的人哭出了有形的淚。我深受觸動,說不出話來。那個時候,我唯一能做的就是尊重他的悲傷。他整理了一下情緒,說:“但是,就該那樣。”我謝過他后,放他走了,心中暗暗希望他去參加派對時情緒會好一些。至于第二個問題“你覺得我們?nèi)ナ篮髸l(fā)生什么?”,我沒問出來。

我一直忘不了這段采訪,因為它代表了我為自己設定的任務——問出那些幾乎無法回答的問題——及其可能造成的風險。我很可能觸發(fā)一連串極為脆弱的反應,比如創(chuàng)傷、焦慮、放不下的傷痛,或者那個最普遍的存在危機:我們?yōu)槭裁椿钪执蛩阍趺椿睿磕且豢蹋腋惺艿搅怂谋瘋驗槲乙苍?jīng)歷過類似的悲傷。那一刻,我們違背了高高在上的學術規(guī)范,我不是研究者,他也不是研究對象,悲傷讓我們的心靈短暫地相通。

因為思念母親,他把骨灰文在身上

人們對死亡的態(tài)度變化在某種程度上與人們對身體的態(tài)度變化有關。穿孔、文身這類表達方式已經(jīng)成為當下年輕人或者說任何迷戀波希米亞風格的人稀松平常的時尚宣言。不過,我怎么都沒想到竟然會有那么多文身圖案和死亡有關。

文身店老板朱朱的身體就是一個行走的文身廣告牌,或者更確切地說,是行走的剪貼簿,精致非常。他拉著我,非要給我一一介紹他身上的主要文身,講講背后有什么故事,靈感從哪兒來的,圖案有什么含義。他有個浣熊文身,是因為他是卡津人 ;他有個日式風格的拖把文身,代表的是他初入文身行業(yè)時做學徒的經(jīng)歷,因為拖把在武術中象征著新手;那個藍色的螃蟹文身則代表了路易斯安那州和他在廚師學校的時光。然后他又說:“我手上這個是為了紀念我媽,指南針所指的方向是密西西比,我們安葬她的地方。”

講完之后,他打開了一本真正的書,很厚,里面都是他給別人文身后拍下的圖案照片。照片的排列基本上毫無順序可言,但我還是驚訝地發(fā)現(xiàn)大約三分之一的文身都具有紀念性質。有些是象征性圖案,比如朱朱紀念母親的那個;有些則是肖像——有寵物,有嬰兒,也有文身者的至愛。他解釋說:“用文身來紀念逝者,你知道吧,就是說接受你的損失,然后才能進入哀傷過程的下一階段。”他能在這方面幫到人們,還專門提到寵物和孩子的去世讓朋友們傷心欲絕,因為天真無邪的生命的死亡更令人難以釋懷。朱朱給人的感覺是他好像一名提供護理服務的人。其實,殯葬產(chǎn)業(yè)的許多人士現(xiàn)在也開始采用“死亡護理服務”(deathcare)來描述自己的職業(yè)了。朱朱的工作中有很大一部分就可以歸到這個類別下面。

在朱朱的眼中,文身也是一種療法——混合了按摩、針灸,以及精神治療或者說心理治療。海灣戰(zhàn)爭中的大兵、卡特里娜颶風中的先遣急救人員,他們都是傳統(tǒng)觀念中的硬漢,都見識過許多慘絕人寰的場面,現(xiàn)在也是朱朱最忠實的客戶群體。這就是他們應對創(chuàng)傷的方式。朱朱的一番介紹讓我大開眼界,也讓我對那些渾身上下滿是文身的陽剛男兒有了全新的看法。現(xiàn)在我會想,他們那些文身是像將軍身上的勛章一樣象征著剛毅勇猛呢,還是說像公開袒露的傷疤一樣,實際上是對自身脆弱之處的承認呢?刺穿皮膚,是為了讓你看到里面的痛苦嗎?朱朱說:“文身師就是把圖案文到人身上,無所謂什么意義,但文身藝術家不同。后者要解讀一個人的困苦掙扎,弄清他在為什么而傷腦筋,然后把這種理解轉化為藝術,讓人們看清真實的自己。”

在西方的文身文化中,與死亡有關的圖案一直經(jīng)久不衰。朱朱的老師告訴他,如果不會畫帶玫瑰的骷髏頭,那就入錯行了。老一輩的水手、士兵、摩托車手是文身行業(yè)的穩(wěn)定客源,他們通常喜歡關于“死亡警示”的圖案。不過,現(xiàn)在這類主題也受到了包括女性在內(nèi)的大眾群體的青睞。朱朱自己也設計了一款具有當?shù)靥厣膱D案,描繪的是新奧爾良著名的地上墳墓*。他是一位不遜色于我們?nèi)魏稳说恼軐W家兼人類學家。談到與死亡有關的圖案為何流行時,朱朱說:“有些人文這種圖案,要我說,是為了提醒自己過好每一天——做正確的事之類的。你明白吧,就是提醒自己必死性的存在。我覺得這會給你一個完全不同的視角,讓你珍視活著的每一天。”

朱朱希望自己能更進一步,成為一名“民間醫(yī)者”,但現(xiàn)代衛(wèi)生法規(guī)對于身體的潔凈和邊界有嚴格限制。“經(jīng)常有人拿著親人的骨灰過來,要求我們往文身墨水里摻一點,但我們得考慮衛(wèi)生和消毒的問題。每當人們這么問的時候,我就感覺他們像是來自某個部落。”他補充道,“我絕對相信靈界的存在,真的太有意思了。讓所愛之人融入你,想想都覺得好啊。確實是一個挺酷的想法。”

這我可得好好想想。對我而言,往文身墨水里摻骨灰倒是沒有吃人肉或者吃骨灰(還真有這種事)那么讓人“難以下咽”。自朱朱和我聊過之后,接下來的幾年中,文身行業(yè)的坊間傳言是骨灰文身已經(jīng)越來越普遍了,雖然目前還是只能背地里做。我在這個項目上研究得越深入,就越意識到,對于越來越多的美國人而言,紀念死者就意味著有意打破禁忌,仿佛必須走出這一步才能重新定義什么是神圣領域。現(xiàn)在被奉為神圣之物的東西,就是身體的微小組成部分,乃至于其化學構成。

采訪快結束時,朱朱若有所思地說道:“我一直跟人說的是,文身是為數(shù)不多的保證可以帶到墳墓里的東西。說到這個,我有個客戶,他父親去世了,遺愿是留一塊自己的皮膚給家里人,做成燈罩。”他說這話時沒有笑。“但因為州法規(guī),人家不許他們留下皮膚,所以很不走運,他們沒能達成愿望。”在殯葬法規(guī)這方面,美國各州的差別很大。比如現(xiàn)在在俄亥俄,有幾個遺體防腐師就創(chuàng)立了一家公司,會將帶有死者文身的皮膚進行防腐處理后,返還給遺屬,以作紀念。這類用部分遺體制造的物品,遠不止觸發(fā)記憶這么簡單,而是會帶來巨大的影響。它們其實很接近以前常說的天主教圣物,只不過你叔叔不是圣人而已。當然,這些物件也有別的古老叫法,比如物神、護身符,或者符咒。人類學家花了很多筆墨來描述這類經(jīng)常在非西方文化中出現(xiàn)的神物,但說真的,其實不用跑那么老遠,我們身邊的很多東西就很有意思。

拍完朱朱九個月后,我再次來到了他的文身店。這次是為了治療我自己。我想在手上文一只蜻蜓翅膀,提醒自己別忘了在附近的另一個領域里,有靈魂在振翅飛舞。

獨一無二的“離別石”

美國現(xiàn)在出現(xiàn)了一項新運動,旨在滿足遺屬將逝者遺體的部分有機物質轉變成全新物品的念頭,而李正是該運動的成員。有些人把這類物品叫作“信物”(keepsake)或“紀念性物品”(memorial object),聽起來好像就只是用來留個念想,但事實上,它們的影響遠不止于此,而是具有更直擊內(nèi)心、更形而上的意義。我有時稱之為“死亡物品”(death objects),但這無法反映出它們所蘊含的活力。要想給它們起個合適的名字太難了,因為它們雖然是無生命物,但其設計目的卻是在遺屬的人生中發(fā)揮積極作用,喚起生者的思緒和情緒。有些人會同它們交流,甚至帶它們參加家庭活動——簡言之,生者與逝者的聯(lián)系可以借由它們延續(xù)下去。盡管其中一些可能看起來跟同一家工廠或作坊生產(chǎn)的其他紀念品一模一樣,但制作者和所有者都明白它們是獨一無二的。

含逝者骨灰的紀念品種類正在迅速增加,甚至多過了骨灰甕的款式。目前最受歡迎的品種一般都涉及二次燒制,也就是要分兩階段轉化,第一步是凈化、減除成分,第二步是制作成新的東西。人為的鳳凰重生。毀滅與創(chuàng)造的熔煉。

新墨西哥有位設計師制作過一套用骨灰作釉料的餐具,之后,他又開始制作一種名叫“離別石”(Parting Stones)的瓷質紀念品。據(jù)他公司網(wǎng)站上的宣傳,這種“凈化”服務會將骨灰制成二十五至三十個大小不等的白色光滑石塊,既可供人觸摸,也可用來展示。遺骸未經(jīng)加工時,我們可能不太敢去觸碰,會覺得焦慮,但將其制成石塊后,或許就有可能在生者和死者之間培養(yǎng)出一種健康的關系。“把骨灰制成堅硬固體后,不會再讓你感到不舒服,反而能與逝者產(chǎn)生一種有意義的聯(lián)系。”“離別石”赤裸裸地推銷的東西,其實就是一種凈化儀式,把原本具有危險性和污染性的遺骸改造成了更容易管顧的圣物。此外,可以永久留存也是它吸引人的地方之一——原來我們確實可以變成石頭。這讓我想起了神話和童話(以及“哈利·波特”系列)中那些有關石化的故事,說某個人被施了魔法,生命被禁錮在某種堅硬、靜止的物體中。從這個角度想的話,或許那些故事也沒有那么偏離現(xiàn)實。

如今,越來越多的美國人都希望利用死后的“包裝”反映出自己生前是個什么樣的人,用殯葬業(yè)的術語來說叫“個性化”(personalization)你最喜歡某支運動隊,那就把隊標(相當于當代美國人的部落圖騰)印在棺材上;你最喜歡某輛老式汽車,那就利用3D打印技術制作一輛同款“骨灰車”;演員凱麗·費雪的骨灰就安放在一個巨型“百優(yōu)解”膠囊里;而音樂家“王子”的骨灰則安放在了其工作室“佩斯利公園”的迷你模型中——可以說他現(xiàn)在永遠在家了。現(xiàn)在,決定死后包裝的因素不再是大眾審美觀,而是對于當事人而言最具標志性的物品。不過,個性化的選擇越來越多,其背后的推動因素更大程度上可能是商業(yè)響應,而非莫琳或李這些人的藝術沖動。當然,傳統(tǒng)殯葬師通常要比客戶保守一些,因為他們所處的商業(yè)文化以“人的尊嚴”為首要考慮,所以遵循的原則不一定會得到服務對象的認可。許多殯葬師告訴我,他們的主要工作之一其實是教育人們,讓人們了解尊重遺骸的必要性以及其中的具體含義。所以說,殯葬產(chǎn)業(yè)不只會對文化潮流做出回應,還會反過來試著影響它們,雖然有時會失敗。雖說跟我聊過的大部分殯葬從業(yè)者確實都不太愿意追隨潮流或者給客戶提供那種最吸引眼球的產(chǎn)品,但他們也認可個性化骨灰甕、個性化棺材及其他個性化物品的重要性,只不過希望這些東西展示的個性與品位屬于逝者本人,而非遺屬。但話說回來,且不論是只此一件還是批量生產(chǎn),死后的包裝到底能留住多少逝者的特質呢?

將某人的編碼留存下來,甚至視之為珍藏的沖動,已經(jīng)跨越了材料的界限。本是一家新公司的代表,他向我們介紹說,這家公司現(xiàn)在研究出一種方法,可以將個人的DNA雙鏈提取出來,放到一塊性質穩(wěn)定、肉眼可見的基質上,而且可在室溫下存儲。通常來說,提取DNA需要功能強大的顯微鏡和可由實驗室控制的冷藏庫,溫度必須設置在零下80攝氏度。但“DNA紀念”(DNA Memorial)的目標市場不是實驗室而是大眾,而且他們重新包裝的DNA既可以從活人身上提取,也可以從遺體中提取。

“DNA紀念”的基礎產(chǎn)品叫“家庭基因瓶”(Home Banking Vial),售價約300美元。本從亞克力展示柜中拿出一個看起來像是裝訂婚戒指的首飾盒,向我們展示了一下樣品。他鄭重地打開那個小盒子后,我們看到里面放著一個小玻璃瓶,以及一份用黑色小絲帶捆好的認證證書。整件產(chǎn)品看起來像是出自18世紀的藥材鋪,或者魔法商店。

我問他為什么人們會買這種產(chǎn)品,他說:“我們現(xiàn)在涉足殯葬產(chǎn)業(yè),是因為祖先的DNA確實有重要的醫(yī)學和宗譜學價值,而這是保存它的最后機會,因為火化會破壞基因記錄,埋葬之后再提取也很困難。所以說,我們給那些悲痛的家庭提供了保存基因記錄的最后機會。”該公司宣稱,他們這種微型檔案可以為顧客提供重要的醫(yī)學信息和家族歷史,更便于遺屬追溯遺傳性疾病以及那些“優(yōu)良的遺傳特征”,而且很有可能為未來的基因療法做出貢獻。本對逝去的祖先和未來的技術都表現(xiàn)出了極大熱情,他的時間觀和他這些商品的價值,實際上遠遠超出了一個人的生命長度。此外,他還用常見的經(jīng)濟學比喻解釋了此類紀念品的價值:“在某種程度上,這有點像投資,因為我們的產(chǎn)品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增值。”他解釋說,了解DNA研究價值的人馬上就能接受,而那些一說起DNA就想到刑偵劇的人則會謹慎很多(可能擔心某一天會被用來對付他們自己?),還有一些人因為聽信了一些“誤解……(轉而)討論起克隆”。我問他有沒有試著糾正這些錯誤觀念,他沒有直接回答,而是說科學發(fā)現(xiàn)被普羅大眾接受的速度很慢,通常需要一二十年。

本接著向我介紹了展示柜中的其他物品,說他的公司愿意滿足客戶的任何需求。換言之,其實就是說他們生產(chǎn)的商品價值有高有低。他最喜歡的產(chǎn)品是一條銀質吊墜項鏈,這也是他們公司的首款可佩戴產(chǎn)品。項鏈上的吊墜是一個帶有金屬蓋的小瓶子,雖然比“家庭基因瓶”還要小,但你能清楚看到里面有一條白色細線懸停在某種液體中。他說,那是“貨真價實”的活性DNA 樣本,什么時候提取出來都行。可以說是一個迷你時間膠囊或人類存儲器了。

本又給我們看了一些別的產(chǎn)品。一件是淚滴形玻璃,里面帶有白色和紅色的旋渦,在尺寸和美感上有點類似“記憶玻璃”的紀念球。另一件是玻璃心形吊墜項鏈,里面也混著DNA,但幾乎看不清楚。本拿出這條項鏈給我看時,解釋道:“正因為每個人的DNA 都是獨一無二的,所以這些首飾也同樣是獨一無二的,是具有情感價值的物品。當然,里面的DNA 已經(jīng)失活,但確實存在其中。而且這些都是由藝術家純手工制作,上面還有他們的簽名。”“家庭基因瓶”提供的是科學價值,而這些含失活DNA 的玻璃制品則能帶來“情感價值”。本邀請我試試展示柜中的另一件首飾——一枚鑲有寶藍色玻璃的金戒指,外形有點像那種小巧的畢業(yè)紀念戒指,不透明的藍玻璃中含有某人的獨特基因代碼。可惜的是,我當時只顧著驚嘆,忘了問問自己手指上戴的是誰。不過,我驚嘆的并不是那個人神奇地讓我感受到了他的存在(里面若是我爸爸的DNA,或許我會有感覺),而是如此珍貴的東西竟然可以被買賣。“DNA 紀念”賣的是概念和感受,而且賣得很成功。

在那個展位前,我也相信了他們販賣的觀點,那就是你可以把逝者的微型藍圖,或者說他們的本質,拿在你的手里。或許,那個人既有過去,也有未來,而且在某種可分割的狀態(tài)下,同時存在于當下,在我的手指上。

▼ 第三十八期書目:《我想這樣被埋葬》

《我想這樣被埋葬》
[美]香農(nóng)·李·道迪 著
[美]丹尼爾·卓克斯 攝
廣東人民出版社
樂府文化 2024年12月出品

★ 一場歷時5年的田野調(diào)查,當人類學家闖入了暗潮涌動的殯葬行業(yè),遺體堆肥、蘑菇壽衣、遺骸珠寶……

面對死亡,我們用想象力來填補未知;通過重塑死亡,我們?yōu)樯x予全新的意義。歷時五年、橫跨全美的殯葬業(yè)田野調(diào)查,鏡頭下的21世紀葬禮民族志,直面當代人的生死觀革命。

★ 不放棄最后一次張揚個性的機會,一場在葬禮中顯現(xiàn)的價值觀變革浪潮

21世紀的人們熱衷于發(fā)明屬于自己的葬禮,憑借生命消逝的儀式突破代際與物種的界限,真實表達對身份的定位與渴望。

而被死亡侵擾的遺屬也要奪回葬禮的家庭自主權,以真實的愛意突破虛飾,編織延續(xù)生者與逝者關系的全新紐帶。

在遺體工業(yè)化處理的時代,葬禮蛻變的社會暗流也預示著信仰與價值觀變革的浪潮。

▼ 書籍簡介

美國正在悄然經(jīng)歷一場死亡革命。您可以選擇冷凍葬、水葬、遺體堆肥、蘑菇壽衣等新方法來處理您的身體;您的親友可以將您的遺骸制作成珠寶、玻璃球和藝術品,繼續(xù)與您做伴;人們可以把自己安置在風景秀麗的花園公墓、草坪公墓、鄉(xiāng)村公墓,也可以把骨灰拋撒在壽命長達千年的紅杉樹下,甚至還可以讓骨灰進入太空;選擇家庭自辦葬禮和綠色葬禮的人也在增加,人們越來越關注遺體處理對環(huán)境的影響。在當下的美國,死亡同時在三個層面上得到重塑:遺骸的處理、全新的儀式、來生的觀念。

一個社會對待死者的方式和態(tài)度是了解這個社會信仰和價值觀的有力線索,而作為社會活動的葬禮也是維系人與人關系的紐帶之一。芝加哥大學人類學教授香農(nóng)·李·道迪(Shannon Lee Dawdy)聚焦美國葬禮革命,以人類學家的身份闖入了暗潮涌動的殯葬行業(yè),與殯葬師、防腐師、設計師、公墓所有者、死亡導樂、創(chuàng)業(yè)者以及遺屬交談,真實記錄下當代美國人對死亡的態(tài)度迅速變化:人們不愿意放棄這最后一次張揚自己個性的機會,尋找自己(或為自己親友尋找)最適合的遺體處理方式成為最后的愿望。精心策劃的葬禮對治愈親友們的喪失之痛有著不可估量的力量。

《我想這樣被埋葬》全面、客觀地記述了這場死亡革命的細節(jié),深入分析了催生變革的社會因素與人們的心理機制。道迪發(fā)現(xiàn),通過革新殯葬風俗,美國人正在重塑他們對人格、儀式和代際關系的看法。殯葬業(yè)者在追逐利益和人性關懷之間尋找著新的商機,同時,他們還面臨著一個看似矛盾的問題——當代人的死亡觀念變得既更加物質化,又更加精神化。

▼ 作者簡介

香農(nóng)·李·道迪(Shannon Lee Dawdy),人類學者、考古學者,2003年獲得密歇根大學人類學和歷史學博士學位,目前任教于芝加哥大學人類學和社會學學院。她已經(jīng)出版的其他作品有《銅銹:世俗考古》(Patina: A Profane Archaeology)和《建立魔鬼帝國:法屬新奧爾良殖民地》(Building the Devil’s Empire: French Colonial New Orleans)。

丹尼爾·卓克斯(Daniel Zox),攝影師、獨立電影制片人,美國西北大學電影碩士。他拍攝的攝影作品和電影曾出現(xiàn)在“西南偏南”電影節(jié)、威尼斯雙年展等等。

▼ 如何參加共讀?

希望你

1. 關注社會紀實與人類學研究,樂于探究和思考與人相關的生存命題,具有獨立的判斷和思考能力

2. 有表達的欲望,能用文字表達內(nèi)心的感受

3. 尊重彼此的時間,遵守我們的約定

▼ 你需要做

1. 前往“湃客工坊”微信公眾號,在文章評論區(qū)告訴我們?yōu)槭裁聪胱x《我想這樣被埋葬》,包括但不限于你對相關議題的了解及興趣。截止時間為1月10日12時。

2. 1月10日當天我們會選出3名讀者,請留意公眾號文章的回復,并及時添加“湃客小助手”微信,發(fā)送地址和聯(lián)系方式,我們會第一時間郵寄圖書。

3. 在10天內(nèi)(從收到書當日起計)把書讀完,發(fā)回800-1000字的評論。你的文字,將有機會在澎湃新聞客戶端及“湃客工坊”微信公眾號上發(fā)布。如果你成為當期的圖書推薦人,我們將邀請你加入“湃客讀者”微信群,讓你與來自各行各業(yè)的喜歡閱讀、享受思考、愿意表達的讀者交流。

策劃:吳筱慧
實習編輯:張耀英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fā)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fā)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舉報
            查看更多

            掃碼下載澎湃新聞客戶端

            滬ICP備14003370號

            滬公網(wǎng)安備31010602000299號

            互聯(lián)網(wǎng)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yè)務經(jīng)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yè)有限公司

            反饋
            主站蜘蛛池模板: 海兴县| 河东区| 涿州市| 平南县| 乌鲁木齐县| 莱州市| 瑞丽市| 丰顺县| 台东市| 阳西县| 大渡口区| 门头沟区| 祁东县| 虹口区| 武陟县| 隆化县| 德格县| 东海县| 银川市| 社旗县| 江城| 兴宁市| 凌海市| 师宗县| 宁波市| 辽源市| 渝北区| 珲春市| 南投市| 偃师市| 潢川县| 龙山县| 正宁县| 桦南县| 中江县| 马公市| 乳源| 寻乌县| 赫章县| 高阳县| 西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