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回望2024|這些建筑或促進城市更新,或鏈接自然生態
每一年,世界各地的新建筑與歷史建筑都有不少話題。
澎湃藝術從2024年的建筑案例中挑選了10座,這些建筑項目中,既有代表當下城市發展理念的項目,也有從本土文化出發,鏈接公眾、鏈接自然的優秀案例。
在巴黎,夏季巴黎奧運會的建筑一改過往的新建場館方式,而是對城市進行微更新,將遺產建筑納入了奧運賽場。在上海,隨著世博文化公園的人造山峰“雙子山”及溫室花園的對外開放,與之有異曲同工之妙的還有美國丹佛住宅“垂直峽谷”,讓人在住宅中感受自然生態。
隨著都市的發展,文化場館的建立成為近年來的大話題:在挪威,有糧倉改建而成的Kunstsilo藝術博物館,也有融合北歐傳統文化的薩米劇院,在煙臺海邊,有OPEN 建筑事務所設計的時光塔;在醫院、校園等建筑案例中,赫爾佐格&德梅隆事務所設計的蘇黎世兒童醫院意在用建筑促進治療,悉尼達靈頓公立學校則脫穎而出,獲得2024年世界建筑獎。
法國巴黎奧運會與建筑更新
——巴黎,這座歷史與現代交融的城市,在奧運會期間再次成為全球矚目的焦點。相較于過去的建設全新場館,巴黎因其巧妙的城市更新項目,將奧運精神融入城市的每個角落。標志性地標,如埃菲爾鐵塔、盧浮宮、大皇宮等,紛紛變為了奧運場所。
夏季,巴黎被奧運會賽事氛圍點燃。開幕式沿著塞納河岸綿延6公里,以露天的形式,打破了傳統體育場館的界限。這一“超常規場館”的設計理念,將體育賽事與城市生活緊密相連,讓紀念性建筑成為開幕式的天然背景。
與過往的一些主辦方建造各種場館不同,巴黎則是巧妙地運用了城市更新的方式,將大量的世界級建筑遺產變身奧運會的賽場。據悉,此次奧運會僅有5%的場館是新建的,95%的奧運場館都是既有建筑。許多歷史悠久、遠近聞名的地標作為比賽用地。以可持續性作為核心主旨,這一做法也為探索城市更新、綠色轉型等話題提供了跳板。

埃菲爾鐵塔體育場
事實上,直到19世紀中葉,巴黎都是舊城市代表,塑造巴黎城市風貌靈魂的力量則是奧運會。1900年,第二屆奧運會在巴黎舉行,巴黎借此開通了地鐵1號線,以連接奧運會和同年舉辦的世博會場館。這一場管即今日的巴黎大皇宮,也是此次奧運會的重點建筑項目。
奧運會期間,巴黎大皇宮完成了首階段修復,并承辦了奧運賽事。該修復項目由建筑事務所 Chatillon Architectes 負責,建筑師們參考了多份檔案圖紙和文件,試圖在這座建筑的多樣空間中創造出一種新的統一與連貫感,同時考慮到無障礙設計、交通流線改善以及自然光的運用。修復項目恢復了建筑原有的中軸線,并恢復了自1939年以來就未曾見過的圓形大廳的全景視野。周圍花園則是受香榭麗舍大街啟發,采用了可持續灌溉系統,種植了多樣化的植物。

巴黎大皇宮修繕

作為擊劍場地的巴黎大皇宮
此外,巴黎也將遺產建筑改造為臨時室外競技場。埃菲爾鐵塔前的區域為沙灘排球和盲人足球比賽提供場地。而位于塞納河北岸的協和廣場是法國最著名的廣場之一,它見證了法國歷史的變遷。奧運會期間,協和廣場被改造成一個露天城市運動場館,舉辦滑板、運動攀巖、三人籃球和自由式小輪車、霹靂舞等項目比賽。在郊區,凡爾賽宮則迎來了馬術和現代五項比賽。在大運河西側、宮殿花園中心的皇家星形廣場上,搭建了一個臨時室外競技場,兩側設有觀眾看臺。

協和廣場改建的運動場地

水上運動中心
由荷蘭VenhoevenCS事務所和法國Ateliers 2/3/4/聯合設計的巴黎水上運動中心,連同其配套的人行天橋,作為此次奧運會中的新建永久性場館,體現了全生命周期和多功能性的設計理念。建筑的設計靈感來源于大自然,將自然生態系統的理念引入了圣德尼未來新城區的中心。在這個緊湊的用地上,方案種植了100棵樹,以改善生活質量和空氣質量,提升生物多樣性。建筑主體采用木質材料,懸垂造型的屋頂,經過精確計算,以滿足最小空間需求,最大限度地減少了空氣體積,從而在未來50年內大幅降低空調成本。
翻新的設計理念是尊重歷史,而現代化的修復和設計,則提升了建筑功能。巴黎奧運會的建筑項目意在重新連接巴黎,把藝術氛圍濃厚的巴黎再次推薦給世界。(綜合自澎湃新聞此前報道、《建日筑聞》)
上海世博文化公園雙子山&溫室花園
——當其他地區還在推平山坡以建造建筑時,上海的雙子山是一個逆勢而行的項目,在平坦的都市中心建造了一個人造山丘,旨在給城市居民帶來徒步的樂趣。而在其背面的溫室花園,則向公眾展現了不同生態系統的聯系。

雙子山
雙子山位于世博文化公園南片區,占地約30萬平方米,一座山高48米,另一座高37米,是空腔人工仿自然山林。盡管對外開放巧遇臺風來襲,但開放當天仍有不少人冒雨前來攀登。
雙子山區域地勢北低南高,整體呈環抱之勢,與水體形成公園的山水格局。雙子山的山體形態以上海松江本土山體形態“九峰三泖”為原型,“以山為骨、以水為脈、以林為肌”,運用“堆山理水”的造景手法。遠看是山,內里則采用空腔結構,一、二層設置了1500個停車位,四、五層則是展區和展館,同時內部還有變電站等功能設施。在頂部,則有觀景平臺,可以將整個文化公園景色盡收眼底。
沿著山體,地面將建設約2.8公里的環形道路,為市民休閑散步和跑步運動提供方便。在很多人看來,雙子山的高度不值一提,但其在規劃布局、景觀設計、功能設置上可謂用心。在景觀方面,通過引入光、聲等各種自然元素,營造仿自然山洞、一線天等景觀,形成四季四景、山水相映的人工景觀。水流從48米高的山頂落入地面湖區,公園西、北兩面與黃浦江相連,對岸是徐匯濱江綠地。

建設中的雙子山及世博文化公園
無論如何,雙子山都是極大膽的設計,但它也并非獨立存在。在其邊上,有DMAA 建筑事務所設計的溫室花園。這里曾是一座燃煤發電廠和鋼鐵廠的所在地,現已融匯傳統與現代、工業與自然等對立元素,營造出獨特的優雅氛圍,展示了上海向更綠色、更可持續的城市轉變所做的努力。
建筑的透明玻璃幕墻提供自然光,流線型結構使建筑輕盈如漂浮,頂部的綠色植被層有效隔熱,減少能源消耗。整個建筑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模擬了沙漠的干旱環境,配有沙地和巖石景觀,以及耐旱瀕危植物;第二部分則與之形成鮮明對比,展現了一片郁郁蔥蔥的熱帶雨林;而第三部分設有垂直花園,是一個可用于巡回展覽的靈活空間。這些展館上方的露臺可以俯瞰公園和周圍的城市景觀。

溫室花園

溫室花園內部
更重要的是,這些項目都是世博文化公園的一部分,除了保留的部分世博會場館(法國館改建為了羅丹藝術中心),這里還將建設大歌劇院、國際馬術中心等,形成獨特的大型沿江公園,讓公眾在都市中心享受藝術、歌劇、騎馬、觀賞園林等樂趣。(綜合自澎湃新聞此前報道、《青年建筑》)
北京藝術文化中心
——京杭大運河畔,曾經是通州糧倉。現在,這座由歌劇院、音樂廳和戲劇場組成的藝術文化中心將向著承載本土和全球文化的“文化糧倉”前進。

北京藝術中心 ? 朱雨蒙
北京藝術中心地處通州區的城市綠心文化組團,周邊匯集了博物館、圖書館以及公園綠地等一系列公共文化項目。該建筑由SHL建筑事務所、Perkins&Will 建筑事務所設計,包含歌劇院、音樂廳、戲劇場、小劇場,以及能夠容納各類表演和活動的綠心露天劇場。每年,這里將會舉辦近千場豐富多樣的演出,內容從中國傳統戲劇到歌劇,從管弦樂到舞臺劇、舞蹈等,不一而足。
主創建筑師 Chris Hardie 說,“我們總是把這個項目看作是‘文化的容器’。這里曾經是為京城儲備糧食的通州糧倉,現在我們要打造的是承載本土和全球文化的‘文化糧倉’,使其成為推動北京藝術文化發展的重要樞紐。”

北京藝術中心外立面 ? 朱雨蒙
位于綠心文化組團核心位置的表演藝術中心,被設想為京杭大運河畔的三盞由藝術點亮的燈籠。歌劇、戲劇與音樂等三個文化容器,以雕塑般的體量,形態融合通州當地的漕運歷史與文化底蘊,重新詮釋了古代運河沿岸的通州古糧倉。建筑形態與古老糧倉的屋頂造型彼此呼應,也隱喻了徐徐拉開的劇院帷幕與運河上傳統船只的風帆。一個共享的平臺層串聯起三座劇場體量,經由通往四面八方、平緩延伸的臺階,平臺將劇院大堂的公共空間向外延伸,使劇院內部空間與周邊景觀以及大運河交織在一起。

北京藝術中心內部 ? 朱雨蒙
“每座容器內的設計各具特色且與其功能緊密結合,例如歌劇院的形體是結合聲學要求優化的結果。”項目總監陳超說:“但三座容器又渾然一體,仿若水邊的三盞燈籠歡迎大家前來。”(綜合自澎湃新聞此前報道)
挪威谷糧倉藝術博物館(Kunstsilo)
——說到糧倉,柯布西耶在1923年的宣言《走向新建筑》中將其稱為“新時代最初結出的華麗果實”。那么,糧倉成為廢棄廠房時,又該如何處理它?挪威南部的克里斯蒂安桑德市給出了答案——改建成藝術博物館。

挪威克里斯蒂安桑的谷糧倉藝術博物館(Kunstsilo) ? Alan Williams.jpg
對現代主義者來說,筒倉是形式服從功能的完美體現,是剔除了多余裝飾的儲藏紀念碑和全球貿易的象征。在當下,我們應該如何處理這些已然被棄用的建筑呢?挪威克里斯蒂安桑的Kunstsilo藝術博物館正是在一座20世紀30年代的舊糧倉基礎上改造而成。收藏家尼古拉·唐恩(Nicolai Tangen)是挪威的 “萬億美元先生”,他希望在自己的家鄉展示他的藝術收藏。他表示,這座建筑并不僅僅是一座私人博物館,而是該市現有藝術收藏的共同家園。
站在博物館的四樓,你可以向下俯瞰一條垂直的混凝土管,管子下面是成群結隊的“螞蟻”。你也可以抬頭仰望,穿過更多的混凝土豎井,看到天空中的小圓圈。你可以模仿谷物的旅程,爬上其中一個圓筒內的螺旋樓梯,或者走在懸掛在另一個豎井上的玻璃地板露臺上,漂浮在管狀深淵之上,測試測試自己的膽量。在欣賞藝術之前,Kunstsilo首先是一個戲劇性的空間奇觀。

Kunstsilo的內部空間

Kunstsilo的內部空間
Mestres W?ge Arquitectes 建筑事務所的馬格努斯·沃格(Magnus W?ge)說:“我們決定將筒倉做成中心的雕塑,將其打造成一個類似長方形教堂空間。”展廳分布在這個巨大空洞的筒倉兩側,3000平方米的傳統白色立方體空間共分三層,一邊是新建的大樓,另一邊是重建的舊倉庫。在這一建筑中,被掏空的工業遺產成為了主角。

位于港口邊的Kunstsilo
建筑頂層則是一家擁有壯觀屋頂平臺的餐廳,后者向所有人開放。在這里,公眾可以坐在一排排玻璃后面,讓海風從縫隙中穿過,并欣賞港口另一側的集裝箱港口美景。公眾還可以目睹巨大的游輪,而這些游輪每天將成千上萬的乘客送入小鎮。游輪的登陸區最終將通過一座天橋,它與博物館的海濱長廊相連。(綜合自《衛報》及澎湃新聞此前報道)
挪威薩米劇院
——這一公共建筑位于挪威芬馬克高原,設計師將建筑的整體設計與周圍的山丘和高度相協調,并將北歐薩米文化傳統元素與現代建筑理念相融合。

薩米劇院? Lars Petter Pettersen
依然是來自挪威,薩米劇院位于芬馬克高原,由建筑事務所Sn?hetta設計,靈感來源于薩米文化,特別是馴鹿角和傳統帳篷(Lavvu)的形式。建筑由三個相互連接的木質體塊構成,標志性元素是傾斜的木質屋頂,傾斜角度經過精心設計,確保了極地氣候條件下的排水功能,同時通過其幾何形態,與周圍的自然地貌形成了和諧的對話。
木材作為主要的結構材料,用于建筑的外立面和內部空間處理,為了應對寒冷的極地氣候,建筑的墻體采用了高效的隔熱材料,同時窗戶的位置和大小經過精心計算,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光,減少能源消耗。設計師保留了建筑周圍的自然地貌和植被,盡可能減少對環境的干擾,如親密的圓形前院和馴鹿圍欄區域,將建筑與自然無縫連接。

薩米劇院? Lars Petter Pettersen

薩米劇院內部? Lars Petter Pettersen
室內的設計以簡潔、功能性為主,同時融入薩米文化元素,開放靈活的空間支持教育和文化活動。天窗和大面積的玻璃窗使得自然光能夠充分進入室內,營造出明亮、溫馨的環境。
此外,該建筑還符合被動房標準,90%的供暖和制冷能源來自深達250米的地熱井,實現了高度的能源自給自足。設計師在功能性、生態性和文化表達之間達到了和諧統一,因此該項目不僅是一座建筑,更是薩米文化的象征與傳承。(綜合自《建日筑聞》及澎湃新聞此前報道)
蘇黎世兒童醫院
——這是赫爾佐格&德梅隆事務所設計的醫院,是一個樸素、寧靜的森林溫泉綜合體。建筑師說,“我相信建筑可以促進治療過程。”

蘇黎世兒童醫院
通常,醫院的天花板很低,走廊沒有窗戶,熒光燈很刺眼。在建筑設計中,對于病人、醫生和訪客來說,體驗往往是事后才考慮的事情。建筑師赫爾佐格認為,“醫院是功能主義思維的產物,忽視了人類的基本需求。”為此,他希望自己設計的醫院能夠做出回應,改變人們對治療架構的看法。
這一新建的蘇黎世兒童醫院位于倫格區,坐落于名為布爾格霍爾茲利(Burgh?lzli)的山腳下,是瑞士最大的兒童和青少年醫療機構。這一建筑項目由著名的普利茲克獎得主赫爾佐格與德梅隆的建筑事務所負責,將醫院打造成一個寧靜的空間,周圍環繞著雕刻的木板條,種著高大的樹木和蕨類植物,光線從大理石雕塑上反射出來,讓人想到森林溫泉綜合體。

蘇黎世兒童醫院
這一建筑項目包含兩棟建筑:急診科醫院和研究教學樓。醫院由三層混凝土框架構成,內部填充了復雜的木質結構,與周圍環境融為一體。其內部布局宛如一座小鎮:各個醫學科室就是街區,擁有廣場和連接街道。三層樓的每一層都有一條中央主街,穿過各個提供方向指引并將自然光引入建筑的綠色庭院。病房的設計則是避免那種只是一排堆疊的單元的感覺,傾斜的木質屋頂和自然光,如同高山小屋的閣樓之感。而整個醫院也充滿了兒童友好的元素,從低矮的接待臺,到擺放著軟墊的小隔間及足夠寬的走廊,應有盡有。墻壁上甚至涂上了一層涂料,以鼓勵孩子們來涂鴉。

蘇黎世兒童醫院內部

蘇黎世兒童醫院內部
教學與研究設施位于北側的一座白色圓柱形建筑中,中央設有一個開放的五層中庭。研究領域圍繞這一交流核心進行布局。其下方,三座講堂鑲嵌在傾斜地形的地貌之中,周圍環繞著研討室和學生學習區。大規模的景觀設計包括種植了250多棵樹。
除了設計博物館、劇院等大型項目外,近年來,赫爾佐格 & 德梅隆事務所也承接了多個醫療康復的建筑項目。赫爾佐格說:“這是一個令人難以置信的被忽視的地區,但我相信建筑可以促進治療過程。”(綜合自《衛報》《建日筑聞》)
悉尼達靈頓公立學校
——這一設計奪得了2024年世界建筑獎。經過改造后的校園以磚石住宅和工業環境為靈感,又與土著文化元素緊密聯系,在保留原有文化遺產基礎上,提供了嶄新的現代化學習環境。

改建后的悉尼達靈頓公立學校
由澳大利亞建筑公司 FJC Studio 改造設計的悉尼達靈頓公立學校(Darlington public school)擊敗了摩天大樓、博物館和交通樞紐項目等200多個競爭對手,奪得了2024年世界建筑獎。
達靈頓學校,坐落于悉尼市郊,緊鄰雷德芬與新興國際小鎮的學府,2023年,經過改造后的達靈頓學校重新開放。為慶祝與土著文化的緊密聯系,設計師將相關元素融入學校建筑的特色和外觀中。校園的設計結合了帶有特色的鋸齒形屋頂、角型磚造校舍及戶外景觀空間,包括一個大型籃球場和社區花園。柔和的金屬擋板圍繞著一系列露天陽臺,使日光得以進入,同時保護學生的隱私。設計師通過在學校大廳、接待處和教室放置原住民藝術作品來保留這一文化遺產。原校區墻壁上的原住民壁畫也被復制到新建筑的外墻上。

校園入口處

改建后的悉尼達靈頓公立學校內部
至于景觀美化方面,設計師也進行了細致的考量。未來的開發階段,將特別引入本土植物,打造一個獨特的社區花園。這個花園不僅美化了校園環境,更將成為學生學習土著烹飪和文化的實踐基地,讓他們在親近自然的同時,也深入了解本土文化的魅力。FJC Studio合伙人亞歷山德羅·羅西 (Alessandro Rossi) 表示,“在眾多大型項目中脫穎而出,這也證明了在設計中校方及社區參與的推動成果。真正的贏家是那些將在建筑中度過時光的孩子們。這是一個未來許多年都能充實生活的地方。”(綜合自《衛報》及澎湃新聞此前報道)
山東煙臺時光塔
——時光塔對外開放后,吸引了不少公眾前來參觀。這一海邊的多功能公共文化空間,如同巨大的“日晷”,意在喚起人們對于時間和自然現象的感知。

煙臺時光塔
由OPEN 建筑事務所設計的時光塔位于山東煙臺黃渤海新區金沙灘海邊,是一座多功能的公共文化建筑,包括室外劇場、空中圖書館、數字展廊、咖啡休閑等功能,頂部還有一個獨特的半室外“現象空間”。
時光塔高50米,底邊是一個直徑50米的正圓,主體為白色清水混凝土。該建筑的形態來自太陽的運動軌跡,以剖開的結構面向大海,重新喚起人們對于時間和自然現象的覺知。據悉,設計最初的起點,是煙臺久遠的歷史、獨特的地理位置和海洋文化。從煙臺出土的太陽紋陶片看到,這里是中國最早產生拜日文化的地區之一,而“煙臺”的名稱,則來自于明代的瞭望塔(烽火臺)。

煙臺時光塔
現在,時光塔是一個文化中心,也是海洋景觀瞭望臺、環境教育基地、市民活動廣場。建筑下方室外劇場的舞臺與建筑的底邊共同構成一個完整的圓。建筑的中部,兩層混凝土殼體之間迂回升起的坡道空間是一個多功能的數字展廳,設有數字屏幕和投影。人們上下來回穿梭,每一次坡道折轉的瞬間,都是不同高度的海景體驗。建筑的上部,則是一個倒置的殼體,容納了圖書館及位于其上的“現象空間”。圖書館融合傳統及電子閱讀,有臨海的落地玻璃幕墻。“現象空間”是個半室外的留白空間,面朝大海像一個水平展開的取景框。

煙臺時光塔
OPEN也設計了時光塔腳下的時光廣場,這是一個完全公共和開放的空間。在室外劇場沒有演出的時候,它的舞臺變成有霧噴和噴泉的活動區域,吸引眾多孩童的嬉戲。廣場從舞臺的另一側緩緩升起,又形成一個更大尺度的露天劇場。兩種不同尺度的觀眾席的并存,讓室外劇場可以承擔不同的演出活動。(綜合自OPEN 建筑事務所)
宜興UCCA陶美術館
——這是日本建筑大家隈研吾的新作,以“陶土”為核心意境,用陶土作為主要建筑材料,將傳統陶土融入現代建筑理念之中。

UCCA陶美術館
由隈研吾建筑都市設計事務所(KKAA)設計的 UCCA 陶美術館位于原紫砂二廠遺址上改建而成的陶二廠文化街區,四周環繞著眾多工廠和工作室。此項目與該地區的廣泛再開發計劃相契合,旨在打造一個充滿活力的陶藝文化中心,包括工作室和作坊,也保留了昔日陶藝工廠的遺跡。
隈研吾以“陶土”為核心意境,首次大規模使用陶土作為主要建筑材料,將傳統陶土融入現代建筑理念之中。建筑蜿蜒起伏、層巒疊嶂的形態設計,旨在模仿山脈的輪廓,融合了該地區的歷史與地理背景。

UCCA陶美術館外立面

UCCA陶美術館外立面
建筑外立面則采用了手工燒制的陶板,呈現出自然漸變的窯變色彩,其色彩靈感源自宜興著名的紫砂。隈研吾說,“陶板具有如中國茶具般的溫暖質感,以及黏土顆粒帶來的輕微粗糙感,它體現了這座擁有超過1000年歷史的陶藝城市的歷史與文化。”

UCCA陶美術館內部空間
美術館總建筑面積為2400平方米,共兩層。內部空間采用靈活布局的多展廳設計,適應不同規模與類型展覽的需求。此外,館內設有獨立多功能廳、演講廳、會議室、藝術商店、咖啡廳及休閑區,為觀眾提供全方位的藝術體驗。此外,隈研吾還設計了視覺通透的通道,與廣場、河流以及園區內的歷史遺跡相互連接。這一美術館的落成,也為宜興這座千年陶都注入了新的文化活力。(綜合自“青年建筑”UCCA公眾號)
美國丹佛住宅“垂直峽谷”
——這是MAD建筑事務所的新項目,創造出的是一種身臨其境的居住體驗:居民可以在住宅中漫步、探索,如同在山麓和峽谷中徒步旅行。

美國丹佛住宅“垂直峽谷”
丹佛位于科羅拉多州東北部,坐落于落基山脈前緣連綿起伏的高原上,是全美最受歡迎的登山目的地之一,也是典型的美國高海拔城市。住宅項目“垂直峽谷”位于城內的藝術街區River North(RiNo)。在住宅“垂直峽谷”中,一條橫跨10樓的“裂縫”從中間裂開,仿佛自然侵蝕產生的“峽谷”。這一“裂縫”的設計將天然地貌引入城市社區,為城市空間注入自然與活力,讓居民在欣賞宏偉自然地貌的同時,感受城市里近在咫尺的垂直自然。

丹佛住宅“垂直峽谷”

丹佛住宅“垂直峽谷”內部
MAD設想創造的是一種身臨其境的居住體驗,居民可以在其中漫步和探索,從6層至9層,沿著“峽谷”小徑到達樓內的公共設施,如健身房、公共會客室、室外花園等。而“裂縫”沿著大樓直上,可到達約630平方米的屋頂景觀露臺。這個以高山臺地為靈感的空間設有游泳池、水療中心和戶外花園,也可一覽落基山脈和丹佛天際線。
“裂縫” 中的公共空間和居住單元陽臺將布滿耐旱景觀綠植。其靈感汲取于科羅拉多州多樣的生物群落,反映了科羅拉多州的自然條件和獨特的植物群落組成,并隨著四季變化而變化。建筑師希望這一建筑不僅僅是一個居住的地方,更是一個生長的地方,為居民提供一個自由、開放的公共社區空間。在這里,居民可以共同探索生活方式的更多可能性。(綜合自“城市環境設計UED”)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