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節后首個全省性會議“大張旗鼓”,江蘇為何極度重視這項工作
省委書記婁勤儉在主會場一聲令下,江蘇13個設區市分會場旌旗招展、樁機轟鳴,41個重大項目齊開工。

2月12日,春節后江蘇首個全省性大會——交通強省暨現代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建設推進會議,可謂聲勢浩大。
江蘇省委書記婁勤儉、省長吳政隆、中國鐵路總公司副總經理王同軍等領導出席并講話。江蘇有關部門和單位的主要負責人,13個設區市的市委書記等也在主會場參會。
這次大規模“閱兵誓師”的主題詞是“交通強省”。據《新華日報》報道,江蘇這次集中開工的交通項目共41個,總投資超過1100億元,涵蓋鐵路、公路、機場等多個方面。
江蘇省委書記婁勤儉在主會場指出,把這個會議確定為春節后第一個全省性大會,充分體現了省委、省政府對交通運輸工作的高度重視。
也是在這個會上,婁勤儉用了很多“金句”來定義他對江蘇交通領域發展的高度重視和急迫心情。比如,“江蘇有責任有義務、有基礎有條件走在全國前列,率先建成交通強省”;“非常之事必須有非常之為”;“要緊盯突出問題,強勢攻堅突破,跑出發展‘加速度’”……
澎湃新聞(www.kxwhcb.com)注意到,自2017年10月底履新江蘇省委書記以來,婁勤儉對江蘇的交通領域發展尤為關注。
履新滿月時,他就曾專題調研江蘇交通工作,并點出了“鐵路發展不均衡、航空弱”這兩大突出短板。自那之后,江蘇省鐵路集團、東部機場集團應運而生。
2018年全國兩會時,他在江蘇代表團開放日上面對全國各地媒體時更是直言,江蘇走向高質量發展之路,“最迫切的就是建設綜合交通運輸體系”。
這項工作,為何被認為如此迫切,為何頻頻出現在江蘇省議事日程的醒目位置,又會對江蘇經濟社會發展產生怎樣的深遠影響?
省委書記的“煩惱”
這場春節后的首個全省性大會,婁勤儉提前十天作了預告。
那是在2月2日的春節團拜會上,婁勤儉在談到交通問題時“劇透”了這一消息。當時,他順帶再一次強調了建設現代綜合交通運輸體系之于江蘇的“最迫切性”。
“過去這一年,我到過13個設區市、近50個縣(市、區)。”婁勤儉說,很多基層的同志向他反映,去趟省城(南京)比去上海還麻煩。
南京地處江蘇西南。截至目前,江蘇一半以上的設區市,尤其是蘇北大部分地區都還無法做到1小時通達南京。宿遷、連云港等地到南京需三個小時,甚至四個小時以上。
這正是婁勤儉剛到江蘇工作后,所提出“鐵路發展不均衡”問題的體現。要知道,長江南岸的滬寧城際已通車近十年,而江蘇長江以北地區高鐵仍然是大片空白。
澎湃新聞注意到,春節后的這次集中開工的41個項目中,就有多個和高鐵有關。比如高鐵南通西站、淮安東站綜合樞紐,還有連淮揚鎮鐵路,揚州境內四個高鐵站房同步開建。
婁勤儉在這次大會上說,經過改革開放40年來的努力,江蘇已經建成交通大省。如今,江蘇有責任有義務、有基礎有條件率先建成交通強省。
從“大”到“強”,婁勤儉提出,“非常之事必須有非常之為。”接下來,在補鐵路、機場、過江通道等短板方面,江蘇的力度之大或將超出常規。
《新華日報》在2月13日頭版、署名為“蘇言”的評論文章《一件一件抓好落實》中,就以這個“交通強省”推進會為引子論述說,“抓落實”不能只是埋下頭來一味蠻干,還要先抬起頭來,把要做的事情放到更大的格局中來定位,看清努力的方向,找準問題的關鍵點和突破口。比如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建設,放到全省乃至全國的大格局中,“我們就會看清,這已經成為制約江蘇發展最突出的短板,也是當前最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婁勤儉在會上也展望了江蘇作為交通強省的未來場景。那就是,到2035年,基本實現一日聯通全球、半日通達全國、2小時暢行江蘇全省、各設區市1.5小時抵達南京。
同時,到2035年,貨物可以經由江蘇的口岸直運主要發達國家,以及“一帶一路”沿線主要國家。
城市競合新布局
從上述愿景中不難看出,高鐵只是綜合交通運輸體系的一部分。發展交通的目標和意義,也不僅僅是通幾條高鐵那么簡單。
在這次大會上,婁勤儉為江蘇的“交通強省”劃出了重點。他說,要更大力度補短板,加快鐵路、機場和過江通道建設。要更大力度強樞紐,打造整體功能強大的樞紐組團和樞紐偏好型產業發展高地。要更大力度調結構,加快發展多式聯運。要更大力度惠民生,積極推進城鄉客運、交通與互聯網、交通與旅游融合發展。
以“多式聯運”為例。通俗來說,就是由兩種及其以上的交通工具相互銜接、轉運而共同完成的運輸。這就涉及到城市分工和協同的問題。
澎湃新聞記者注意到,本次大會上,有3個設區市被特意安排發言。除了省會南京,還有北部樞紐徐州和臨滬高地南通——這兩座城市,是江蘇接下來GDP進入“萬億俱樂部”的“潛力股”,也是江蘇新一輪發展亟待提振、被寄予厚望的重點城市。
京滬線上的徐州區位優勢向來突出,堪稱交通“優等生”。但在今年江蘇“兩會”上,婁勤儉在參加徐州代表團審議時直言,徐州這幾年“不像個鐵路樞紐”。
他勉勵徐州建設國際陸港,打造東西雙向開放的內陸型國際中轉樞紐港,并依托東側的連云港30萬噸港口打通出海口,連通日韓。“支持連云港把港口建好,對你(徐州)是有好處的。”
同時,國際陸港徐州、海港連云港,還將聯合南側的淮安空港“搞事情”,形成蘇北交通的“海陸空”樞紐組團,這也正是江蘇省委對蘇北的重要戰略布局。
而對于南通來說,除了老生常談的“接軌上海”,這座通江達海的城市如今還承擔了開發建設通州灣、“打造江蘇新出海口”的時代任務。
據公開報道,今年1月,李克強總理在視察南通時提出,要以國際一流水平規劃建設好通州灣港口,把通州灣建設成為長江經濟帶戰略支點。
本次集中開工項目中有多個和通州灣有關。加上多條高鐵,以及正在規劃中的南通新機場,高規格的交通布局無疑將大大提升南通在臨滬城市群中的競爭力。
“要致富先修路”的新時代內涵
交通為何能夠影響一座城市以及一片區域的競爭力?
不妨回到1993年,那一年,由蘇南縣城張家港自行建設的張楊公路通車,這是江蘇省第一條高等級公路。
建設張楊公路時,時任張家港市委書記秦振華頂著巨大壓力,人們對這項“太過超前”的工作議論紛紛。
對此,秦振華不以為然。“我算的是大賬,看到的是大局。”秦振華當時就說,張楊公路不僅僅是一條公路,而是“一個通向保稅區的重大交通樞紐”。
后來的故事已無須贅述,張楊公路也早已成為“張家港精神”的生動詮釋。
顯然,“要致富先修路”,重點以及根本不在于修路,而是致富。修路,只是充當了致富的“急先鋒”。
這次江蘇交通體系推進大會上,婁勤儉說道,要牢牢把握交通是發展“先行官”的戰略定位,牢牢把握“十三五”是交通發展黃金時期的重要論斷。
澎湃新聞注意到,他提出要打造“樞紐偏好型產業發展高地”。這正是“要致富先修路”理論在新時代的新內涵之一,畢竟,如今的交通建設早已不是修路那么簡單。
正如修路是為了致富作鋪墊,在當下,打造交通樞紐、發展樞紐經濟,不僅是要從產業角度(打造樞紐偏好型產業體系)來看待,更應該從為江蘇未來發展蓄勢儲能的高度來看。
“建設交通強省沒有局外人。”婁勤儉在會上如此說。他告誡,省市縣三級黨政領導要認真落實掛鉤聯系重大項目制度,省有關部門要發揮好指導和協調作用,各市縣要承擔好主體責任,全省交通運輸系統要發揮好主力軍作用。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