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專家:提高公眾對血管疾病的認識,促進早期診斷和干預
2024年12月28日,第四屆公濟血管外科論壇在上海召開。此次論壇由上海市第一人民醫院承辦,大會主席、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人民醫院血管外科主任孟慶友邀請全國各地知名血管外科專家學者共同參與,旨在交流和展示血管病領域的新技術,以及推動多學科協作開展血管病臨床診治及科研進步創新。

2024年12月28日,第四屆公濟血管外科論壇在上海召開。 本文圖片均為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人民醫院提供
此次論壇專家通過專題報告、疑難病例手術展示、指南解讀、熱點討論等形式,進行深入廣泛的交流。有專家指出,當前,血管外科發展面臨機遇和挑戰,如醫療資源配置不均、基層診療不規范、公眾對于血管疾病認識不足,需要加強血管外科的科普宣教。另外,也有專家針對血管外科領域的創新技術展開熱議,其中包括血管雜交手術等。
大眾對血管疾病的認知普遍不足
中國第一位血管外科博士、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血管外科主任符偉國在論壇中表示,中國血管外科經歷了近四十年發展,當前仍然面臨一些機遇和挑戰。根據《2021年中國心血管病醫療質量報告》的數據顯示,在4510家開展心血管疾病診療的醫院中,僅有27.3%設有血管外科。
符偉國進一步指出,當前,就血管外科發展而言,醫療資源配置不均,基層診療也尚不規范。這主要受多方面因素影響,包括人才缺乏與培養不足、技術設備不足,以及基層醫院缺乏系統的培訓和指導、持續的醫療教育和學術支持等。
另一方面,符偉國認為,公眾對血管外科醫生的認知不足。一項在公共場所進行的非正式調查發現,僅有22%的人能夠正確識別血管外科醫生,大多數人誤以為心臟科醫生負責治療外周血管疾病。同時,公眾對于血管疾病的認識也不足,據《中國心血管健康與疾病報告2021》的分層隨機抽樣調查顯示,中國大陸地區≥35歲的自然人群中下肢動脈疾病的患病率為6.6%(約4530萬),其中只有1.9%的患者接受了血運重建,由于大眾對這一疾病的認知普遍不足,導致早期診斷和干預率較低。
在符偉國看來,一方面,中國血管外科要發展,需要深化醫聯體建設,優化醫療資源分配。另一方面,要加強基層醫療隊伍建設,完善專科診療規范和指南,明確各類疾病的診斷標準和治療方案,開發形成互聯網醫師培訓平臺,開展遠程醫療服務和在線培訓,實施對口支援與幫扶,幫助基層醫務人員提高專業技術水平。與此同時,還要加強血管外科的科普宣教有助于提高公眾對血管疾病的認識,從而促進早期診斷和干預。

大會主席、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人民醫院血管外科主任孟慶友發言。
血管雜交手術讓血管治療更精準
在此次論壇中,諸多專家談及血管外科領域的創新技術。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人民醫院血管外科主任孟慶友指出,當前,血管雜交手術讓血管治療更精準,尤其是在應對主動脈疾病的診療方面。
孟慶友稱,此前,該院接診了一例身體肥胖的患者,其有高血壓病史和吸煙史,在一次家庭聚餐時突發胸痛,被當地醫院確診為胸腹主動脈夾層合并主動脈弓畸形。“主動脈夾層是一類最常見的主動脈疾病,如將主動脈視為一根有三層結構的水管,動脈夾層就是最內層破了,這一疾病常伴有胸背部疼痛。”孟慶友進一步表示,針對主動脈弓畸形,早期治療以開放手術置換血管為主,還有一部分患者可以接受腔內手術,即支架植入治療。而血管雜交手術則是既放支架又換血管,創傷比開放手術小,花費比微創手術少,融合了傳統開放手術和微創介入手術的優勢。
孟慶友進一步解釋,當前,血管雜交手術主要適用于兩類患者:一是病情嚴重,無法承受傳統開放手術的患者;二是病情錯綜復雜、難以通過單一的腔內治療手段實現完全康復的血管病變患者。
此外,也有諸多專家談及血管外科領域的創新技術。如上海第九人民醫院血管外科主任醫師陸信武闡述了原位開窗重建內臟動脈分支技術在胸腹主動脈疾病治療中的應用價值。他通過豐富的臨床經驗與案例,展示了該技術在保留重要臟器血供、降低手術風險方面的獨特優勢。
北京大學人民醫院血管外科主任張小明介紹了一種創新的弓部開窗支架技術,解決了傳統支架在弓部病變治療中的局限性,該技術在改善患者預后、減少并發癥方面的潛力。
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血管外科主任醫師谷涌泉圍繞癥狀性椎動脈狹窄的腔內治療,介紹了最新的治療策略與技術進展。他強調了血管內治療在減少手術創傷、加速患者康復方面的優勢,同時也指出了術中并發癥的預防與處理策略。
上海第一人民醫院血管外科副主任醫師張志煒則深入剖析了下肢動脈血栓機械減容的應用體會。他介紹,機械減容能夠快速清除血栓,恢復下肢血流,是下肢動脈血栓治療的有效手段。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