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美的華東創新總部——工業“老面孔”變身城市“新地標”
華東創新總部項目是關于原有冰箱工廠如何因地制宜更新為科技創新中心的設計實踐,通過兩組陽光邊庭的植入,將原本斷裂的城市界面組合為長達270米生態友好的城市空間,項目同時折射了當代中國制造業更新升級的典型模式,也為工廠建筑如何融入城市生活提出新的解決方案。——中國工程院院士、全國工程勘察設計大師馬國馨

12月10日,在“文化即城市-2024澎湃城市更新大會”現場,澎湃新聞作為主辦方揭曉了“2024澎湃城市更新年度榜單”,由BIAD馬瀧工作室設計、中建八局科技建設有限公司深化和實施的美的華東創新總部一期(改造)項目榮獲“美好城市樣本”案例獎。
美的華東創新總部位于合肥市高新技術開發區天達路6號,項目原設計單位均為機械工業部第一設計研究院,其中A2樓于1996年12月設計,1997年12月竣工;A3樓于1997年8月設計,1998年5月竣工;A3樓施工單位為安徽省六安地區建筑安裝工程公司、浙江東南網架集團有限公司,各單體竣工至今未進行過改造。本次改造更新聚焦A棟主廠房,B棟廠房,F棟首層空間,同時對整體廠區進行綜合規劃,保留原有工業文化氣質,融入建筑科技和智慧科技,賦予園區多元化城市功能,整體打造華東創新總部園區。

廠區原貌
項目建成后將成為吸引創新科研人才研發部門入住,將率先實現一期工業建筑的延續再生,起到逐步激活整體園區的作用。園區東南立面延天達路和天智路交叉口形成超長沿街展示面,改造后的半室外門廳與城市綠地形成景觀延伸和視覺互動,將打造更具吸引力的公共節點,強化片區魅力,讓“資產存量”變為“發展增量”,借力城市更新建設,使工業“老面孔”變身城市“新地標”。

鳥瞰圖
從傳統制造工廠到智慧創新園區
該項目是工業園區及老舊廠房改造項目,傳統制造業園區在歷經25年的輝煌歷史之后,搖身一變,成為華東美的創新總部“城市新地標”。項目原址占地面積9.6萬平方米,包括5棟生產廠房,危險品庫,換班宿舍和食堂。在原有廠區主干路網和廠房主體的基礎上,以革新之手剔除老化的生產與倉儲功能的冗余筆觸,有機植入能源中心,景觀綠地,交流空間等功能模塊,打造成為集合展示交流、研發辦公、創新試驗等多功能為一體的未來智慧家居總部辦公空間。
項目旨在實現從傳統制造工廠到智慧創新園區的轉變,將率先實現一期工業建筑的延續再生,起到逐步激活整體園區的作用,打造連接過去與未來的創新長廊的同時兼顧效率與室內空間的靈活性。

項目效果圖
連接過去與未來的創新長廊
作為改造中最有張力的一筆,“創新長廊”在面向合肥城市最前沿的邊界,用最簡單的語言——半透明的玻璃幕墻包裹舊工業時代的混凝土廠房結構——將工業時代的記憶暴露在日新月異的城市語境中,作為對改革開放初期制造業騰飛時代的致敬;在舊廠房之間的空隙,“創新長廊”以謙虛的姿態,織補出智能轉型時代城市更新的共享空間,通過“起承轉合”巧妙地與舊廠房形成新舊對比的空間序列。將率先實現一期工業建筑的延續再生,起到逐步激活整體園區的作用。

室內效果圖
兼顧效率與靈活的室內空間
原有的工業廠房尺度賦予了研發和辦公空間極大的自由度。沿著“創新長廊”的線性空間和三個綠色中庭的點狀空間,研發實驗室和多類型的辦公空間布置靈活而有序,空間尺度和功能的新舊對比在室內設計中達到了極致。原有廠房的混凝土樓板結構標高,作為辦公和研發的兩個基礎層高,自由平層和工業尺度柱跨賦予未來更多的可變性。以新建鋼結構置入若干實驗室和會議室的盒子空間,漂浮在大空間中,以最小的介入滿足現代實驗空間的要求,同時也在大空間中變成展示的亮點。

屋面網架改造實景
克施工難點綻亮點華章
項目涉及的建筑改造工程規模達到近10萬平方米,而目標工期僅為5個月,這無疑是一項極具挑戰性的任務。在施工過程中,需要保留原有的外立面結構和絕大部分的混凝土結構柱,同時要實現一個180米大跨度、覆蓋近2萬平方米的超大面積屋面鋼結構網架的拆除與改建。此外,工程團隊還需要在凈高僅為9米的室內空間內完成樁基施工,并且要加建5.5米高的夾層。面對如此龐大的工作量,中建八局憑借其自有的深化設計團隊和豐富的施工技術、資源積累,高效地開展了深化設計、采購及加工工作,確保了設計意圖的完美實現,履行了對業主的承諾,為2025年的合肥獻上了一枚璀璨的地標。

外立面改造實景
承載歷史,煥新未來
中建八局團隊認為,老舊工業廠區的更新改造不僅是適應未來社會發展的現實需求,更是推動城市發展與文化傳承的歷史機遇。在漫長的發展歷程中,城市生活方式因社會、經濟和技術的變遷而不斷演化。城市的未來根植于深厚的歷史基礎,而這些歷史文化資源因其獨特性和不可再生性,愈發需要被保護與合理利用。我們認為,城市更新不僅是對物質空間的重塑,更是對精神文化的延續與升華。
基于這一愿景,中建八局致力于將先進的設計理念與專業施工技術融入工業建筑改造實踐。我們注重在更新過程中保留工業建筑獨特的歷史風貌,通過數字化設計、BIM技術與綠色建造等手段,實現空間功能的多樣化和高效利用。同時,我們通過引入智能化管理系統和創新的建筑解決方案,將這些更新后的空間轉化為適應未來需求的生產、生活與文化載體。
未來,城市更新將成為推動城市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手段。中建八局將繼續發揮在工業建筑更新改造中的技術優勢,立足歷史、著眼未來,為城市創造更多具備文化內涵與功能價值的空間,為社會貢獻更加美好的城市環境。

室內改造實景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