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陳小平招募160名癌癥患者參與瘧原蟲治療,6年前創立公司
春節之前,中科院官方微博發布消息,在中科院SELF論壇的一場公開演講里,中科院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研究員陳小平介紹了自己的研究工作:利用瘧原蟲成功治療晚期癌癥患者。并向外界透露了目前尚未正式發表的臨床試驗發現,10名病人中有5人治療效果明顯,其中2人可能被治愈。該消息在網絡上持續刷屏半月有余。
“瘧原蟲感染治愈晚期癌癥”刷屏背后,澎湃新聞(www.kxwhcb.com)記者注意到,位于廣東省廣州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的一家公司和該治療的組織發起直接相關。
澎湃新聞記者2月12日在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24樓病區處看到,負責組織征集臨床試驗的晚期肺癌患者的為廣州中科藍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下稱“中科藍華”), 一名自稱姓童的工作人員在現場負責接待來前來登記的患者或家屬。

此外,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并非陳小平團隊開展瘧原蟲治療晚期癌癥的唯一一家醫院。目前至少有三家醫院正在開展或即將開展類似治療,招募患者顯示共計160人,臨床試驗范圍包括晚期肺癌、晚期肝癌、乳腺癌、胃癌、前列腺癌、直腸癌等多個癌種。
6年前創立中科藍華,憧憬納斯達克
工商信息軟件“企查查”顯示,中科藍華于2013年1月成立,注冊資本1900萬元,最大股東及實際控制人為柯宗貴,柯宗貴也是上市公司藍盾信息安全技術股份有限公司(下稱“藍盾股份”,300297)的最大股東。

中科藍華在官網則介紹稱,成立初期與中國科學院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GIBH)合作,后購買引進GIBH的技術專利。官網上的一則公司動態提到,2018年5月22日上午,中科院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侯紅明副書記和院地合作處韓青海處長受陳小平邀請蒞臨中科藍華現場指導,侯紅明表示,在國家對生物醫藥高新技術的政策支持下,廣州生物院孵化出的高新技術及各項專利逐步與企業接軌合作,實現除了發表學術論文以外的技術產業化的實踐道路。
中科藍華目前擁有3家全資子公司:廣州藍耀醫藥科技有限公司(下稱“藍耀醫藥”),主要從事癌癥免疫治療的宣傳教育與推廣;廣州藍錦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下稱“藍錦生物”),主要經營癌癥的瘧原蟲免疫療法,并將成為臨床研究的CRO公司;廣州藍亮醫藥科技有限公司(下稱“藍亮醫藥”),主要從事新型抗瘧藥的研發。
上述三家子公司分別成立于2015年、2016年、2017年,陳小平均擔任“經理”職務。

當時也提到“療效”:在3例晚期肺癌患者的治療中觀察到2例顯效,其中1例轉移病灶消失,肺部原發病灶的“偽足”消失,由原來的“螃蟹狀”變為“斑塊狀”,并通過微創手術切除了完整的腫塊。
柯宗貴還對媒體表示,“中科藍華還要在肺、肝等領域繼續做工作,也準備去納斯達克上市。”
3個瘧原蟲治療癌癥項目,招募160名患者
針對外界“瘧原蟲治療晚期癌癥”的熱議,項目合作的另一方鐘南山院士在2月7日回應稱,該療法仍在實驗中,尚未達到被批準條件性用藥的階段。“現在看起來有一些苗頭,但是下結論太早了。”據鐘南山介紹,該項實驗已經進行了近4年的時間,都用于其他治療方法均無效果,病癥處于終末期病人的治療。
值得注意的是,除鐘南山所在的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之外,陳小平團隊至少還和另外兩家醫院有瘧原蟲治療癌癥方面的合作。
澎湃新聞在中國臨床試驗注冊中心官網檢索,中科藍華作為申請人所在單位、研究實施負責單位在該網站預注冊、補注冊了3項瘧原蟲免疫療法的臨床研究,分別針對晚期非小細胞肺癌、晚期肺癌、晚期乳腺癌和晚期肝癌。陳小平均參與其中,并擔任2個項目的研究負責人。
最早注冊的項目為“瘧原蟲免疫療法治療晚期非小細胞肺癌的實驗性醫學研究”(注冊號ChiCTR-OIC-16008547,狀態為“預注冊” ),注冊時間為2016年5月27日,該項目研究負責人為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呼吸內科副主任醫師歐陽銘 。澎湃新聞2月12日在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24樓看到的一塊介紹板中看到,瘧原蟲免疫療法治療晚期非小細胞肺癌臨床研究課題負責人即為鐘南山、陳小平和歐陽銘。






此外,澎湃新聞記者在美國臨床試驗數據庫(ClinicalTrials.gov)檢索看到,上述三個項目也同樣在該網站注冊。

臨床試驗地點即為上述三個項目所實施的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云南昆鋼醫院、廣州復大腫瘤醫院。臨床實驗范圍包括晚期肺癌、晚期肝癌、乳腺癌、胃癌、前列腺癌、直腸癌等。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