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面對“他人不同意”,哲學家趙汀陽新書探索合作最優解
古往今來,哲學的基本問題之一便是如何與他人共同生活。“同意”是人類做任何事情的存在論基礎。而面對“他人不同意”的普遍現象,倫理學與政治哲學能否給出具有普遍性與可行性的答案?則不獨關乎學術上的一家之言,推而廣之,也對這個日益紛繁變亂的世界具有相當的現實意義。
哲學家趙汀陽早在1994年的經典著作《論可能生活》中,便圍繞“幸福”這一共同生活的核心命題展開討論。他將幸福視為一種創造性的關系,并提出“公正”是實現幸福的必要條件。而今年8月面世的最新作品《秩序的理由》,則進一步從合作與倫理的維度,回應了“他人不同意”帶來的倫理與政治挑戰,為現代社會尋找秩序的理由,并試圖勾勒出一種超越個人主義的智慧合作框架。
12月21日,圍繞《秩序的理由》一書出版后所引發的關注,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趙汀陽、北京大學社會學系教授王銘銘、清華大學哲學系教授唐文明、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研究員傅正,四位學者共聚北京三聯韜奮書店學術論壇,以“他人不同意”為主題共同追問:為什么幸福與公正始終是哲學的基本問題?“他人不同意”如何從分歧的癥結變為通向秩序的路徑?合作如何可能,何以更優?

論壇現場
“回到存在論上發現新的路徑和分析方法”
趙汀陽在開場白中表示,此次討論的題目是人類最普遍也是最基本的一個問題,
“大家每天都能夠經驗到”。“人類是有主體性的,也會由此產生主體間性,主體間性是人類社會文明獨有的現象。每個主體間都有各自的自由意志,不同的利益追求、不同的價值觀,當然還有利益的沖突,所以就會產生‘他人不同意’這么一個最簡單的問題。事實上,最簡單的問題同時也一定是最難解決的問題,可以說到今天也無解?!?/p>
趙汀陽在發言中回溯了過往思想家試圖解決這一問題的不同方案:托馬斯·霍布斯提出的“強者來建立秩序,大家只好認同?!眳s忽略了人性的貪婪;東方的儒家提出建立一個分配的等級制,再用倫理化的“禮”把大家管理起來,讓人們滿意地各就各位。卻忽視了人類的想象力,無法回答陳勝吳廣“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反詰。

趙汀陽
啟蒙思想家康德提出理性原則,卻有一個致命的弱點?!袄硇阅軌蚧獾臎_突一定是思想上的不同意見,但不可能化解利益上的沖突,也不可能化解價值觀上的沖突,尤其不能化解宗教的沖突。這是理性原則無能為力的地方,所以康德的方案是不夠的?!惫愸R斯在康德的學說上給出補益,提出交往理性原則。寄希望于人們通過充分交流而達成相互理解。“但所謂口服心不服,互相理解并不必然導出互相接受。”
在電影《非常勿擾》中,秦奮(葛優 飾)搞出的“解決分歧爭端機”被風險投資人(范偉 飾)高價買斷,看似是個諷刺富人的笑話,背后的哲學依據卻是約翰·羅爾斯提出的“無知之幕”?!八岢鋈绻尨蠹叶济缮涎劬Γ愀静恢勒l比你強,誰比你弱,這個時候你就會被迫采取真正公正的態度。但這個方案也是站不住腳的,且不說在承認人性自私的前提下,抽象人的假設本就只是假設。當人們摘下眼罩,強者一見合同不利于自己,必然會出于利益最大化的追求去顛覆這個游戲,重新玩過?!?/p>
博弈論興起后,大家能夠達成共識的點就是博弈的均衡點?!昂芏嗳苏J為只要能發現很多均衡點,并且讓制度也按照均衡點來建構,那么就應該可以消除絕大部分的沖突。但博弈論雖然是科學,由此相關的研究也已經拿了四五次諾貝爾獎,可難點在于如果是一次性博弈而不是多輪博弈,絕大多數人還是會優先考慮眼下的利益而不是長期的利益,這依然是人性克服不了的問題?!?/p>
《秩序的理由》書封
趙汀陽認為自己的新書并不是專著,而是論文集?!叭绾纹平庹握軐W的‘合作’難題和倫理學的‘共識’難題,恐怕需要回到存在論上去發現新的路徑和分析方法,這正是我一直的努力。書中涉及到‘他人不同意’在各個領域的表現,同時我也給出了諸如‘預付人權’、‘改良道德金規則’等新的概念,以期發掘在分歧中的共存之道?!?/p>
“誰占有了服務,誰就奪取了權力”
唐文明在發言時認為趙汀陽是當下中國哲學界非常獨特的存在?!八鰧W問從來都是前沿問題導向,以敏銳的眼光,非常自由地運用古今中西各種思潮、資源來講他自己想說的問題,而這才是真正的哲學家該有的氣魄和創作。其次,在他的著作中,文風和思考都帶有強烈的批判性。他抓的都是典型的方案,在分析前人的理論有什么問題的基礎上,最后再來講自己的思路和見解?!?/p>
唐文明
80后學者傅正回憶了2018年年底,俄國著名思想家亞歷山大·杜金來北京大學法學院做演講?!袄蠣斪釉诎l言時多次用到了‘Jiaxia’這個詞,我們在臺下就問這個詞是什么意思?當他在回答中出現‘趙汀陽’的名字時,我們才恍然大悟,原來是趙老師在《天下體系》一書中提出的概念。可以說這本書中的‘天下體系’是能夠對抗英美自由主義海洋霸權的另一種思想成果,也是近些年來國內學界向海外輸出最成功的哲學概念之一?!?/p>
傅正
王銘銘認為在《秩序的理由》一書第二部分“改良方案”中,趙汀陽引入“智慧民主”的討論非常有價值。“這一探討試圖通過對制度的技術性改善而形成智慧的制度化,或者制度的智慧化,即把‘智商’內嵌入制度,使投票制度在技術上最大限度地趨近合理最優的公共選擇,從而把以偏好加總為基礎的現代民主轉變為以知識為加權的智慧民主,使理性知識進入政治制度并且成為決策的最終判斷?!?/p>
王銘銘
就三位學者提出的問題,趙汀陽也分別做出了回應。在他看來,自由、平等、公正等價值,每一樣究其自身而言都是眾望所歸。“凡是普遍美好的概念都能在數學上得到支持,都可以用最優美的公式來表達。但當它們合在一起時就不一定好,換言之,人類最想要的這些美好價值,它們之間并不是完全兼容的,且經常有不兼容的時候。”
“每一樣都好,我們每一樣都想要,但如果不能夠同時實現,在不兼容的情況下,應該哪一項優先,這就屬于價值排序問題,也是現在我們所能聽說的各種主義的基礎。每一種主義都是對價值的一種排序——大家想要的東西是共同的,是一樣的,無非就是自由、民主、平等、博愛、公正……但大家對它的排序不一樣,于是就會形成各種各樣的主義,資本主義、智慧主義、自由主義、平等主義、保守主義諸如此類。到底哪一種排序最優?我是個懷疑論者,確實不知道哪一種排序會更好?!?/p>
論壇海報
對于“天下”這一概念所引發的爭議,趙汀陽明確表示,之前寫作《天下體系》(2005年出版)以及后續的《天下的當代性》(2017年出版),是為了回應2000年出版的《帝國》一書(作者:安東尼奧·尼格瑞、米哈伊爾·哈特)。“在我看來,‘天下’不是‘帝國’,天下本質上是一個反帝國的系統。至于很多人擔心‘天下’會不會成為新一代的帝國理論,這其實是他們想多了。首先這不是我的愿望,其次這個世界也不會同意。帝國主義在我看來是沒有前途了。”
“且不說當下整個世界的政治背景不允許,就是未來世界的存在方式也不會允許。新時代是從互聯網數字平臺開始的,之后又來了人工智能,尤其隨著人工智能的發展迭代——這些技術的本性就要求普遍化和系統化,它們也終會將世界變成一個大的系統。這個系統究其本質是一個技術系統——當然,任何系統都要求取得權力,并想占有這個權力。但當代的技術系統取得權力的方式是通過提供服務實現的,為每一個人提供全方位最好的服務。它是通過服務‘俘虜’了所有人,即便是現在我們就已然離不開這個服務了。各位要是不服,就把手機扔掉試試看?所以我認為當代包括未來的口號,再也不是知識就是力量,而是服務就是力量。服務才是奪權的方式,誰占有了服務,誰就奪取了權力。”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