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票友大會》:講講那些熱愛京劇的普通人的故事
京劇以更接地氣的方式走進千家萬戶。
11月15日,《聲聲入戲——中央廣播電視總臺首屆京劇票友大會》(以下簡稱“《票友大會》”)開播,截至12月23日,六期節目直播觀看量達1358萬,傳統戲劇也在爆發出強大生命力。
在《票友大會》的分享活動中,歌手蔡國慶說:“《票友大會》的節目中,票友們大顯身手,上演了許多精彩的表演,也讓我們了解到他們與京劇結緣的真摯動人的故事。”
京劇的魅力在于它的包容性與生命力,《票友大會》中的48位票友來自天南地北,身份各異,但每個人都在自己的生活背景中,書寫著屬于他們的戲曲故事,勾勒出一幅生動的票友群像。

《票友大會》觀眾全景
戲夢煙火間,票友群像里的時代剪影
李全忠是山東濰坊的一名票友,十幾年來,他帶著戲曲社團奔波于各大廟會和鄉村集市,為鄉親們唱戲。大多數時候,觀眾席上是挑著菜籃的大爺、背著娃娃的大娘,但掌聲響起時,他心里無比滿足:“唱戲嘛,只要有人聽,就值。”
在《票友大會》的舞臺上,李全忠開心地穿上自己置辦的行頭粉墨登場,用地道的裘派花臉唱腔演繹《姚期》:“皇恩浩調老臣龍廷獨往,龍恩重愧無報心意彷徨……”李全忠渾厚的嗓音隨著唱詞漸入佳境,贏得現場觀眾的掌聲。

李全忠在《票友大會》中表演《姚期》

李全忠在濰坊和票友一起唱大戲
傳統藝術的生命力不僅僅體現在宏大的劇場舞臺上,它同樣在鄉村廟會的簡陋戲臺上得到了延續。這些不起眼的舞臺,守護著京劇文化最深厚的根脈,讓傳統藝術在樸素的環境中煥發持久的生命力。
石油工人李霞的“舞臺”更為獨特,那是一片寂靜的油田曠野。轟鳴的機械聲中,她穿著紅色的工服,高歌《智取威虎山》的經典唱腔:“穿林海跨雪原氣沖霄漢”,高亢的嗓音回蕩在鐵皮工房與鉆井機械間,顯得格外嘹亮。對于她來說,磕頭機就是最忠實的觀眾。
京劇從未局限于舞臺的聚光燈下。它穿越光鮮的幕布與厚重的戲臺,悄然融入生活的每一個角落,與人們的日常交織相連:在鄉村廟會的歡聲笑語中,在油田曠野的熱烈“掌聲”里,在反復排練的執著守候中,京劇的生命力在鮮活流淌。
京劇也有“實用性”
從社區宣傳到鄉村文化振興,京劇藝術正在為現實需求提供新的解決方案,展現出其獨特的文化與功能價值。
王濤是個社區普法宣傳員,也是一名資深票友。站在《票友大會》舞臺上的他,嗓音洪亮,身姿穩健,把京劇經典劇目《九江口》唱得有板有眼,在生活里,他也把京劇融入社區的每個角落。
“鄰居趙大爺,八十差一年;話說有一天,有人上門來……”這段反詐快板是王濤為社區老人量身定制的反詐宣傳節目。通過天津快板,王濤將復雜的反詐知識生動、易懂地呈現出來,讓藝術變得有溫度、有用處、更容易接受。
京劇的魅力不僅停留在絢麗的戲臺上,更在于融入生活里,解決現實的需求,回應時代的變化。京劇的未來,正以“生活化”與“實用化”的姿態,賦予傳統文化在現代社會中更廣闊的舞臺,從而實現藝術與生活的深度交融與再生。
老票友與新生代的雙向奔赴
“票友大會的選手中年輕人占據了很大比例。”京劇麒派老生名家陳少云欣喜地發現,“票友大會是一場歡騰熱鬧的‘聚會’,而非一場嚴肅緊張的比賽。它讓票友們盡情享受京劇的樂趣,無關功利、只為熱愛,這是對愛戲、票戲的人最大的尊重與鼓勵。”
參賽選手秦雨卉來自遼寧,目前是蘇州利物浦大學大一的學生。剛進入大學時,她充滿期待,希望能加入學校的京劇社團,投入自己熱愛的戲曲世界。然而,當她走進社團時,現實卻給了她沉重一擊——沒有樂隊、沒有戲曲服裝,甚至連志同道合的同學也寥寥無幾。原本充滿希望的社團活動因為資源匱乏而停滯不前。
而來自揚州寶應縣的黃玉明,已年逾六十。他與秦雨卉一樣,也是《票友大會》中的一員。不同于年輕一代的秦雨卉,黃玉明從年輕時便開始深耕京劇,積累了數十年的傳統京劇藝術經驗,早已成為京劇界的資深“花臉票友”。

黃玉明
在《票友大會》的舞臺上,秦雨卉首次分享了她的困惑和心聲。她講述了在大學社團中遇到的種種困難,表達了自己渴望借助周圍資源——樂隊、服裝、道具——繼續參與京劇活動的決心。
得知她的困境后,節目主持人牽線搭橋,與秦雨卉距離較近的黃玉明熱情地表示:“如果秦雨卉需要幫助,我愿意提供服裝、化妝道具,甚至樂隊資源,完全不收取任何費用。”

黃玉明和秦雨卉合影
《票友大會》結束后,秦雨卉回到蘇州繼續學業,而黃玉明則返回揚州。幾個月后,二人因常州京劇研究會的負責人高文龍舉辦的一場戲曲活動再次相遇,并約定合作。兩人之間的合作也遠遠超出了傳統的“票友朋友”關系,成就了一段跨越年齡與經驗的藝術伙伴關系。
未能登臺,卻播下希望的種子
每一場精彩演出的背后,都少不了無數幕后工作者的支持與付出,京劇這一傳統藝術的未來并非僅僅依賴那些站在光鮮舞臺上的表演者。那些未能登臺卻依然守護著的京劇人,同樣在默默貢獻著他們的力量,他們是這場文化復興的堅實后盾。
“帶著35個節目報名,一個都沒選上。” 70多歲的高文龍是常州市京劇研究會的負責人,面對落選的結果,他笑著說:“我們隊伍里年輕人太少了。”
高文龍并沒有就此退卻,他依舊帶著團隊親自赴京觀摩比賽,“這次沒選上并不遺憾,年輕選手們唱得這么好,反倒讓我覺得京劇有希望了。”
站在臺下,看著年輕票友們一招一式、一腔一調,高文龍的心中生出新的念頭:傳承需要從娃娃抓起。回到常州后,他立刻開始行動:走進校園,組織小學生和幼兒園的孩子們參加京劇啟蒙教育。他從簡單的戲曲廣播操、發聲練習教起,用生動有趣的方式,讓孩子們在耳濡目染中愛上京劇。

高文龍
“孩子們的笑臉,是我最大的動力。”高文龍還計劃將常州市京劇研究會小劇場打造成一個共享平臺,邀請全國各地的票友來這里展示才藝、交流經驗,讓傳統藝術煥發更多的生命力。

京劇小票友在常州義園登臺表演
“《票友大會》的本質就是立足最大程度呈現喜愛京劇文化的普通人所具有的戲曲人生情感與藝術情懷。”節目給予戲曲評論家崔偉強烈的感受,他指出,“更深層次的意義,則是通過每個選手各自不同與戲結緣的經歷,與戲相伴的歲月,顯現出內心深處特有的深摯民族文化情結,講述屬于每個人自己對京劇文化的感悟、認知,并在大會提供平臺上,點亮每一個參與者深深的京劇之戀,凸顯京劇之美、人生之美。”
從李全忠成為簡陋戲臺上的堅守者,到李霞將荒涼油田變成天然劇場,從黃玉明對秦雨卉的無私扶持,到高文龍未能登臺卻依然堅定守護,《票友大會》告訴我們:傳統文化的傳承,不僅需要舞臺上的綻放,更需要前輩的提攜與年輕人的接力。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