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施懿宸:ESG信息披露是營商環境的助力 | 主旨發言
【中國綠發會訊】2024年12月6日,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綠色發展基金會標準工作委員會(簡稱綠會標準委)聯合北京知行法律實務研究中心(簡稱知行中心)共同舉辦了“優化營商環境建設與ESG信息披露討論會”。此次會議在綠會融媒百家號等平臺進行視頻直播,共有600人在線參與。

圖源:子舒綠會融媒
以下分享的是中央財經大學綠色金融國際研究院副院長施懿宸教授的發言內容:
這個議題非常好,大家很必要理清個重要的觀點,我曾經在一些會議上,包含企業家都有這個想法,ESG是否造成了企業的成本增加,進而對于企業的營商環境不是很友好,我認為這個觀點必須要說清楚。
我們認為ESG在助力企業可持續發展,但是有些企業為了生存,負擔不了高質量發展的約束或成本。所以,怎么樣把ESG變成是助力,而不是阻力,這是我們要思考的第一個問題。
現在監管在ESG發力過程中有一個節奏,包括2024年5月27日財政部財政部發布《企業可持續披露準則—基本準則(征求意見稿)》,落地實施的時候是2027年。因為財政部是管會計準則的,所以未上市企業屬于財政部管轄范圍。未上市企業就更缺乏ESG的能力和資源,但是ESG這條路、這方向一定是我們必須要走的路,因為從最早供給側改革到高質量發展到最近的新質生產力,不能再是資源型粗放式增長,先發展后治理的時代過去了,包含補貼、退稅,用低廉勞動生產力不管污染成本,財政兜底,也都過去了。但是在做法和時間路徑上要把握好,為什么做ESG信息披露,因為投融資、管理流程都建立在ESG信息披露的基礎上,就和財務報告一樣,這家公司值多少估值是市場決定,監管不會做決定,但是監管會告訴你,要求披露足夠的財務信息,方便做投資決策。
同樣,現在監管部門也在做ESG,而且不只是要求,還在輔導,所以我覺得監管部門是相對友善的,知道企業有一些需要輔導和咨詢。2024年10月初,三大交易所上市公司的可持續信息披露指引指出ESG信息披露的內容。我有幸參加了一次座談會,10月28日我在北京參加了閉門會議,ESG信息披露指南一周的時間就發布了,因為企業除了要監管,還要幫助企業知道做什么,並且知道如何做?企業營商環境中不能只有要求,還要引導,還要支持,甚至還要有一些和上市公司協會合作的優秀案例,讓企業做借鑒。
我講這些的原因,第一,要解決營商環境和ESG之間是正向關系的方法,或者是論述。我們不能讓ESG成為營商環境的阻力,而成為營商環境的助力。現在很多出口的企業為什么更加重視ESG,因為企業出口到歐洲、有些高碳排放的行業、歐盟將有要求做碳盤查,因為歐洲碳邊境稅就有要求,並且歐盟要求ESG相關信息披露,所以事實上很多出口的企業認為ESG不是成本項,認為這對它的訂單有助力。做營商環境的時候我們要站在企業角度推進ESG,哪部分對企業現在而言相對能做到,而且能產生效益,而不是產生成本。產生成本的可以在中長期的時候再做要求。這個過程中ESG信息披露是第一步。
ESG信息披露之后要做什么呢?我把背景普及給各位普及一下,因為我們做過評級,而且是德意志交易所合作方,評級時候有三個步驟,第一步是Data/數據,ESG信息披露是最重要的一部分。第二是Information/信息,通過一套標準形成一個評級。最后是Decision/投融資決策,包含內部管理決策。為什么發展轉型綠色金融,2022年銀保監綠色金融指引,已經把環境、社會風險納入進來。國際有個赤道原則,授信流程不能只看信用風險,還要看ESG風險,就是環境社會風險。我們談綠色金融和轉型金融,讓企業做ESG的時候得到政策支持,變成融資上有優惠,這就是好的營商環境。
還有怎么樣讓出口核心企業帶著未上市的供應商一起走出去拿下國際市場,不要在國內這么卷,這時候企業也挺難,挺痛苦的,加上ESG就更卷了。怎么樣讓企業不卷,做大蛋糕,擴大市場是最好的方式,而且往高所得的發達國家。因為有些一帶一路國家比我國還落后,ESG比它們高很多。和發達國家即高GDP的國家,歐洲人均很多都是5萬美元以上,盧森堡是8萬美元,談ESG的時候助力企業拿下這些國家的客戶和訂單,拿下市場。所以為什么現在在電動車和電子供應鏈行業非常重視,因為歐洲已經有新電池法案,規定之后要有電池碳足跡、相關的回收等這些都是助力的部分。
同樣,在國內怎么樣讓企業做ESG的時候可以產生效益,所以二十大重要的八個字:減污、降碳、擴綠、增長。營商環境是談增長的,一個服務型的政府,營商環境就會好。政府部門提供幫助,這時候不是只有要求,還要幫助解決問題,企業做不到的,要教會如何做,有相關資源提供來幫助做。有些地方有相關的對應平臺,他們會找第三方幫企業做培訓,甚至會幫企業做咨詢,有一些地方甚至還提供數據,這部分會讓企業做ESG信息披露時候減少非常多的作業成本,如果作業成本一高,這個部分對它來講就是負擔,我們站在服務的角度來講,怎么去解決它的問題,我教你做,我輔導你做,我幫你做,我讓你做得出來,形成生產力,把這個成本大家共同去負擔,把它的能力建設,能力給提升出來,這樣子部分我們可以讓它具有國際競爭力,全球競爭力,這個企業才走得出去。
另外還有一個重要的點是要避免劣幣驅逐良幣。做的企業應該要得到一些獎勵,而不是得到懲罰。如果現在不是強制要求,而且還有有些企業做的只是表面上的,但是并不到位。有些做得比較到位成本比較高,就出現綠色溢價情況。有些企業做了以后成本比較高,所以產品價格競爭力比較差,就不合適。所以需要監管部門一視同仁,解決漂綠問題。只做表面上,卻根本沒有投入太多成本的企業,但是得到了收益,這是不合適的。而且那些真做得基礎扎實反而負擔了成本,也是不合適的。監管除了輔導,也要公平,有標準地針對那些沒有實際落地ESG的企業,只為了做出聲譽的,是漂綠的不合適,會讓那些真心誠意做的反而不愿意做了,因為這些企業覺得沒有必要,這是監管應該要識別的。
最后,我剛提到的怎么把成本做成利潤?我們要從利潤的著眼點出發,一是訂單,二是金融支持,三是品牌價值。我們從去年開始和螞蟻金服合作做綠色消費標準,鼓勵消費者綠色消費,企業才愿意供應高品質綠色低碳產品,這是有價值、有成本的。如果沒有消費者購買何必花高成本去改造生產技術,或者原料用更好的。如何提升消費者綠色低碳消費意識和行為,消費者怎樣識別綠色低碳消費?第一步要有綠色消費標準,必須能識別,而不是漂綠。這樣綠色低碳品牌被消費者認知,消費者有意愿有足夠經濟能力就會采購,包含綠色建筑已經有這樣的趨勢。
這個過程應該輔導企業,讓它走出去。到需要識別漂綠的行為,到綠色消費,這可以讓整個營商環境更好。ESG實際是經濟學如何讓外部性成本內部化,因為從經濟學來說,當有外部性的時候就會有市場失靈,這樣不能完全依賴市場,政府角色很重要,關鍵的是要把成本內部化,就是讓企業去負擔成本時候,政府部門要警惕不能劣幣驅逐良幣,必須讓漂綠的企業可以識別出來,每個企業負擔的成本有自身的現階段最適,要生存下去。如果生存不下去就不是好的營商環境,政府要逐步引導到位,而不是一刀切的方式,這對當地經濟發展不是好事,應該要差別管理,避免漂綠,這是系統化工程。所以,應該要整合相關資源,包含各個協會和上市公司合作,不是再單一個部門,因為這是個系統跨部門工程。但是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雖然艱難,行則將至,這部分還要做起來。
我就提供這些意見,謝謝各位。
整理/子舒
審/施懿宸
排版/angel
本文來自“中國綠發會”微信公眾號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