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關注特殊人群,上海國際藝術節讓藝術“無障礙”
“真沒想到這是特殊兒童的繪畫作品。” 駐足在畫作《藍色星空》前的金女士感嘆,這幅作品“藝術感十足”,線條流暢、構圖飽滿、色彩絢麗、筆觸童真。
12月20日開始,由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與英雄聯盟聯合舉辦的“一樣的光芒——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特殊兒童藝術展”在湖濱道購物中心展出,這也是“愛藝術”關注殘障人士公益項目的收官之作。

“一樣的光芒”展覽現場
在第二十三屆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期間,“愛藝術”關注殘障人士公益項目,邀請殘障人士免費“無礙觀演”“無礙觀展”,舉辦“藝術無障礙”主題論壇,組織特殊兒童參加藝術共創工作坊,舉辦特殊兒童藝術展……一系列活動,營造了人人皆可享受藝術的城市文化氛圍,增進了社會各界對殘障人群的關注和支持。

部分作品
創作藝術的“無障礙”平臺
展覽共展出102幅不同風格的作品和1個大型裝置,共計98位特殊兒童參與,其中22位小朋友和6位藝術家、2位醫學專家一起完成了5次藝術工作坊,共創作了12幅作品。
走進展廳,戚嘉雋的畫作《藍色星空》和翁欣玥的畫作《黃油水果派對》頗為引人注目,兩幅作品主題鮮明,色彩豐富,構圖巧妙。來自繪畫共創工作坊的藝術家松松和學員們共處了近一周時間,他將自己比喻為“引路人”,是孩子們讓他領略了繪畫的本真。“他們用色彩訴說著無法言傳的思緒,以獨特的藝術語言,勾勒出內心的夢幻王國。”

裝置作品細節
為了完成藝術展中的大型裝置,自我認知工作坊的藝術家萬雨塵和6名學員花了一整天制作了100多顆櫻桃彩塑。從捏制、塑形到上色,學員們堅持完成了每一個精細步驟,這也讓萬雨塵感受到了孩子們對藝術的熱愛,“檢驗一個事情你是否熱愛的方法就是——在挫折的時候你是否還想繼續下去,藝術創作是我在做人生不同嘗試時從來不曾放下的東西。孩子們雖然在創作過程中遇到不少困難,但沒有一個人放棄,足見藝術對他們的吸引力。”

藝術家萬雨塵和6名學員花了一整天制作了100多顆櫻桃彩塑,完成了一件裝置作品
由上海海派藝術館館長李磊和療愈音樂人張康明共同完成的藝術通感共創工作坊,更是打破了音樂和美術的邊界。小朋友在歌唱和舞動中創作,大師幫助他們呈現夢想,最后小朋友獨立完成作品。小學員朱仁杰激動地表示:“我從小就喜歡畫畫,感謝藝術節提供展示才能的無障礙舞臺,讓我有了發光、發亮的機會。”李磊則坦言:“藝術項目需要覆蓋殘障群體,邀請他們參與創作。這些特殊兒童內在有很強的創造力,讓藝術給他們釋放的空間,充分挖掘他們的創作能力。”
本次展覽旨在為特殊人群搭建夢想的舞臺,促進藝術教育和公眾教育關注殘障議題。策展人羅依爾表示,“特殊小朋友有表達的渴望,有表達后想被看見的期望,展覽搭建了這樣的平臺。”上海市浦東新區精神衛生中心精神病學主任醫師孫喜蓉回憶說,“我們科學地引導小朋友進入自我意識的創作狀態,階段性地給予正向反饋,讓藝術真正起到療愈作用。”

小藝術家的作品
欣賞藝術的“無障礙”舞臺
本屆藝術節期間,“愛藝術”關注殘障人士公益項目邀請100名殘障人士走進浦東美術館與西岸美術館,通過無障礙導覽讓藝術觸手可及。“無礙觀演”則精心挑選結合肢體、臺詞等演出作品,邀請300名聽障人士與視障人士觀賞了8場演出。其中《魔都俏佳人》、全明星音樂會版歌劇普契尼GALA為藝術,為愛情——普契尼百年歌劇盛典音樂會、莎拉·張小提琴獨奏音樂會都安排了特色導賞。
在藝術節閉幕前夕,蒙特卡洛芭蕾舞團《馴悍記》一票難求,普陀區殘聯組織的聽障觀眾有幸觀看了這臺精彩的芭蕾舞劇。上海市殘疾人藝術團的安迪在觀演后贊嘆說:“他們是非常專業的舞團,我自己也是一名舞蹈演員,通過觀摩他們的表演可以取長補短。”能夠和健全人同場觀看演出,這讓同樣來自上海市殘疾人藝術團的王先賀倍感溫暖,“聾啞人和健全人通過藝術節的平臺匯聚一堂,我們可以相互學習、彼此交流,真的特別幸福。”
古典芭蕾名劇《天鵝湖》常演不衰,眾多版本中,傳奇巨星艾麗西亞·阿隆索編排的古巴版《天鵝湖》可謂獨樹一幟,每一幕都讓人耳目一新。靜安區殘聯組織的聽障觀眾和上海市聾啞青年技術學校的學生成為當晚特殊的一道風景線,演出過后,聾啞青年技術學校學生洪俊輝意猶未盡,他大贊“古巴版很特別”。“和法國版《天鵝湖》開頭不一樣,古巴版有自己的風格。從第一幕開始就展示了花環,服裝等自己國家的文化特色。”別樣的“古巴風”也讓次仁曲珍印象深刻,“古巴花環很有特色,我很想跟著舞團去學習。”
“這一晚一定是他們生命中美好的一天,希望在他們心中播下藝術的種子。”靜安殘聯副理事長周公望對無障礙觀演高度肯定,“‘愛藝術’公益項目為殘疾人朋友提供了更多融入社會、享受文化生活、展示自我才能的機會,感謝藝術節搭建社會美育大舞臺,越來越多的特殊人群可以無障礙、零時差欣賞高品質藝術內容,并實現心中的藝術創作夢想。”

從創作到終端,讓“藝術無障礙”
根據上海市殘疾人聯合會的數據,上海有60多萬殘障人士。盡管生活上有諸多不便,他們都渴望融入社會,內心都十分向往文化生活。但殘疾人出行不方便,去陌生環境往往會有各種顧慮,進劇場對他們而言如同“闖關游戲”。
本屆藝術節國際演藝大會及國際對話“藝術無障礙”主題對談中,殘障話劇演員趙紅程、曼徹斯特國際藝術節藝術總監兼首席執行官約翰·麥格拉斯、上海話劇藝術中心副總經理陸莉萍紛紛表示,藝術項目只有全鏈條開放,讓殘障人士和普通人同樣參與其中,才能構筑藝術的“無礙之城”,這也是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貫穿始終的“人民性”原則。
可喜的是,從創作到終端,“藝術無障礙”理念正在逐步深入人心。上海交響樂團建設之初就充分考慮了不同群體觀演需求,從復興中路主入口到音樂廳B1層的兩個演出空間,動線上全程均為緩坡設計,并設置了垂直電梯。主廳和演藝廳靠近觀眾入口的區域,設有專屬的輪椅座位,并率先推出《特殊人群觀演服務手冊》,讓針對特殊人群的劇場服務更精細。
“愛藝術”公益項目期間,項目組提前踩點,精心安排,全力打通特殊人群觀演“最后一公里”的堵點。無障礙大巴、殘疾車停放一路暢通無阻,個別肢障人士可以全場坐在輪椅車上觀看演出,專業的志愿服務團隊全程陪同殘障人士,并在現場負責取票驗票、入座指引。
此外,針對特殊人群的定制化服務也逐漸推出。諾·卡普松小提琴獨奏音樂會上,來自上海盲童學校的三位畢業生收獲了意外的驚喜——盲文項目介紹,“主辦方的工作細致體貼,真的讓我們很感動。”
讓藝術之光照亮更多特殊人群心扉,讓特殊人群平等享受藝術之美,是“藝術無障礙”的真諦。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中心總裁李明表示:“藝術節用文化惠民編織出城市藝術經緯線,以城市為背景打造社會美育大舞臺,讓更多人享受藝術的滋養,享有惠民利民的‘獲得感’。”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