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如何培養孩子良好習慣之學習、思維篇
生活習慣和勞動習慣,主要在生活上對孩子產生影響;文明禮貌習慣和道德習慣,主要對孩子的人際交往產生影響。本期我們要討論的學習習慣和思維習慣,則關乎孩子的學習力和思維方式,以及處世方法,同樣會影響孩子一生的成長與發展。
01
很多家長認為,學齡前兒童天天玩,不用學習,用不著培養學習習慣。殊不知,學習在我們的生活中無時不在、無處不在,孩子從一出生就開始了學習。
我們通常所說的學習,是指知識性學習,是狹義的學習,比如孩子在課堂上聽講、在家長輔導下背詩,都屬于知識性學習。另外還有廣義的學習,包括模仿、探索、思考、閱讀、實踐等。
依我的經驗,孩子若沒有良好的學習習慣,會缺乏探索精神,對新事物不感興趣,不愿或不敢深入探索;還會形成惰性思維,不愛動腦筋;缺乏學習動力和自信心,一讓學習就有畏難情緒。
記得我兒子三四歲時,在超市看到跳棋,覺得新奇讓我給他買。我以為他想學跳棋,買了以后教他玩,誰知他只是看中了那些亮晶晶的玻璃珠,想當彈珠玩。
我跟他講跳棋的規則,還沒講完他就嚷嚷起來:“太難了,我不學!”我嘗試了幾次要教他,他都很抵觸,偶爾玩一下也是胡亂跳,根本不講規則。
這件事讓我突然意識到,兒子似乎每學習一項新本領都會出現畏難情緒,淺嘗輒止。比如學騎自行車、學游泳,都是半途而廢不肯再學。
思來想去,我覺得問題的根源是我從小疏忽了對他良好學習習慣的培養。
后來看了家教方面的書籍我才明白,缺乏良好學習習慣的孩子,對學習的過程沒有正確認識與完整體驗,不知道在學習中必須克服種種困難,不會動腦筋想辦法解決問題,只會畏難退縮,淺嘗輒止,隨性而為。
當下,電子產品對孩子的吸引力空前巨大,沒有良好學習習慣的孩子更容易沉迷于打游戲、看動畫片這類被動接受式的學習模式,而拒絕閱讀、探索等主動吸收式學習模式,對其未來成長與發展,有著難以估量的不利影響。

02
培養學習興趣
學習興趣的培養,可從孩子提出的每一個問題開始。幼兒總愛問“為什么”,但不少家長對孩子的問題不重視,要么以一句“我忙著呢”打發孩子,要么敷衍孩子不認真回答,讓孩子錯失學習的機會,也錯失了培養孩子學習興趣及良好學習習慣的機會。
建議家長認真對待孩子提出的每一個問題,回答的時候最好不要直接給出答案,而是盡量通過實驗或場景展示來揭示問題,讓孩子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這樣做,就是在教孩子正確的學習方法—— 通過動嘴咨詢、動手操作,最終獲得知識。
孩子掌握了這個方法,學習興趣就會被調動起來,樂此不疲地以這種方式獲取新知識,漸漸培養出良好的學習習慣。
激發探索精神
所見即所知。孩子見得多了,眼界就開闊,懂得就越多,也就越自信、越愛探索。所以家長要創造機會和條件,讓孩子多接觸新事物,激發孩子的探索精神。而探索精神也等于學習精神。
家長可以借助多樣性的學習道具或場景,以豐富多彩的方式讓孩子在不同場景中探索、體驗、學習,比如可以帶孩子參觀博物館、科技館,觀看新上映的電影,去爬名山看風景,或去郊游、采摘,也可以在家飼養寵物、種植花草或農作物,激發孩子探索、學習的精神。

重視學習過程
孩子在學習中難免遇到困難,有的會出現畏難情緒,甚至裹足不前,半途而廢,一個重要原因是家長對孩子期望過高,太注重結果,給孩子造成了壓力,讓孩子總是擔心失敗,加上家長的批評也會破壞孩子的學習興趣,打擊孩子的信心,孩子干脆就不學了。
正確的做法是,多鼓勵、多肯定孩子的勇氣,多提醒孩子享受學習的過程,盡量忽視結果。這樣孩子就沒有心理負擔,能夠輕裝上陣,享受學習的過程。而過程本身對孩子來說就是收獲。
創造學習氛圍
凡有著良好學習習慣的孩子,往往都有著很好的家庭學習氛圍,因為孩子都善于模仿,爸爸媽媽經常看書學習,孩子也會跟著學。日久天長,就會養成穩固持久的學習習慣。反之,如果一個家庭缺乏學習氛圍,家長從不看書學習,而是成天刷手機、打麻將,孩子很難不受影響,就難以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03
跟學習習慣密切相關的,還有一個很重要的習慣,就是思維習慣。
人的行為來源于思維,不同的思維會產生不同的行為;而一個行為經過長期的重復,就會成為習慣。可以說,習慣和思想都是思維的產物。因此,我們在注重培養孩子良好學習習慣的同時,不可忽視孩子良好思維習慣的培養。
那么,什么是思維習慣呢?這是個比較抽象的概念。為了加以說明,我舉一個生活中的例子。
一個小男孩參加陶藝活動,老師給每個孩子發了一塊陶泥,接著詳細講解制作過程,然后讓孩子們動手自己捏一個水杯。
但這個小男孩拿到彩泥后便開始把玩,沒有認真聽老師的講解,后來捏水杯的時候便不得要領,捏出來的水杯歪歪扭扭。
在給杯子安裝把手時,他不但沒有把把手安上去,還把水杯捏癟了。
他惱羞成怒,把癟了的水杯往操作臺上一摔大哭起來,邊哭邊喊:“什么破陶泥,我不玩了!”家長哄勸,老師提出再給他一塊陶泥,他都拒絕再玩。
結果,那天他是唯一一個提前結束陶藝課的孩子,而其他孩子后來都得到了一個自己制作并燒制成功的水杯。
這個男孩,就是缺乏良好思維方式的典型—— 做陶藝不順利,他不是從自身找原因—— 沒有認真聽老師講解,而是怪罪于陶泥不好。一個人一旦思維習慣不好,自己犯了錯或遇到困難,就不會正確歸因,只會怪罪于他人或外部環境。
仔細想想,很多孩子都有這樣的問題:明明是自己不看路被絆倒了,卻怪石頭擋了路;明明是自己磨蹭導致上學遲到,卻責怪媽媽走得慢耽誤了時間……這都是缺乏良好思維習慣的表現。

那么,家長如何才能幫助孩子養成良好思維習慣呢?
一是教孩子辨識正確的因果關系。
因與果之間有著內在的、客觀的聯系,但由于孩子認識能力不足,有時候搞不清楚某一結果的真正原因,或出于主觀目的有意回避真正的原因。比如有一次我給女兒買了一支雪糕,她邊吃邊玩,一不小心雪糕掉地上了。她氣得直哭,責怪雪糕和木片粘得不牢固。
我就告訴她:“媽媽可以再給你買支雪糕,但前提是你得搞清楚雪糕為什么掉到了地上。你看,你一邊吃一邊蹦蹦跳跳地玩,雪糕經不住抖動就跟木片脫離了。如果你不抖動雪糕,它會掉到地上嗎?”女兒想了想,搖了搖頭。
隨后我問她:“那你說說怎么做雪糕才不會掉?”女兒很聰明:“我乖乖地坐著吃,雪糕就不會掉了。”“對!我再給你買一支你試試。”女兒乖乖地坐著吃完了第二支雪糕,果然沒有掉到地上。
孩子遇事不能正確歸因,大都與家長的教育方式有關。較為常見的,孩子被他隨手扔在地上的玩具絆倒了,有的媽媽為了哄孩子就去“打”玩具;爸爸把孩子吵哭了,奶奶就捶兒子兩拳,哄孫子:“都是你爸的錯,看我收拾他。”諸如此類,不知不覺就讓孩子形成了錯誤的思維模式和習慣。
因此,想培養孩子良好的思維習慣,家長要用實事求是的態度,直面孩子遇到的問題,并對真實情況進行剖析,讓孩子看明白真正的前因后果。
二是教孩子從不同視角看待問題。
遇事不會正確歸因、歸責的孩子,往往第一眼看到的是別人的錯,從不把視角轉向自身,或者換個角度來看問題。因此,我們要教孩子學會從不同視角看待問題。
比如孩子每天都要出去玩,結果這天下雨了,他因為不能出去玩就在家里鬧情緒。這時,家長就可以教孩子學習換個視角看問題,告訴孩子:“下雨了咱們只是暫時不能出去玩,但下雨也有好處啊,外婆家的果樹得到雨水的滋潤,會結更多的果子,到了秋天你去外婆家就有好多水果吃;下雨了蝸牛也會出來活動,等雨停了我們可以下樓看蝸牛……”相信這么一說,孩子就不會只盯著下雨的壞處而不開心了,而是會看到下雨帶來的好處。
教孩子從不同視角看問題,就是培養孩子多維的思維習慣,不是只盯著不利的一面,也要找出有利的一面。這種思維模式有助于孩子形成樂觀、陽光的性格,遇到困難能積極應對。
法國哲學家、科學家笛卡爾有句名言:“意志、悟性、想象力以及感覺上的一切作用,全由思維而來。”可見,家長從小培養孩子良好思維習慣有多么重要。

總之,無論是我們講到的生活、勞動習慣,文明禮貌、道德習慣,還是這期所講的學習習慣與思維習慣,都是孩子全面發展所必不可少的因素,都需要家長重視并加以培養。
尤其需要強調一點,幼兒期是孩子養成良好習慣的黃金期。如果孩子沒有養成良好習慣,反而養成了不良習慣,后期糾正起來就要花費更多時間和精力。
巴金先生曾說“孩子的成功教育從好習慣培養開始”,可謂字字珠璣。換而言之,家長所能給予孩子最好的教育,就是幫助他們養成好習慣。
作者:胡運玲
編輯:壯青青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