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新安畫派精品呈現:看漸江、查士標的放懷丘壑
明清易祚,一批徽州地區的士子學人懷著明王朝“遺民”的孤傲氣節遁跡山林,從此絕意仕進,隱于硯田。其志于書畫者,一邊對前賢名跡心追手摹,一邊則放懷丘壑,在自然勝境中體悟山水精神,由此而形成了一個具有相似創作理念與審美格調的藝術家群體,世稱“新安畫派”。
澎湃新聞獲悉,“新安畫派繪畫精品展”12月17日在安徽博物院開展。展覽精選安徽博物院院藏新安畫派相關名家繪畫作品30余件套,呈現新安畫派代表性名家程嘉燧、李流芳、漸江、查士標等藝術家的藝術風貌,勾勒新安畫派的發展歷程及藝術成就
新安畫派形成于明清之際,以程嘉燧、李永昌、李流芳等為先驅,僧漸江為領袖,“海陽四家”(漸江、查士標、孫逸、汪之瑞)為核心代表,追隨者眾多,鼎盛時期成員達百余人。彼時,石濤、梅清、蕭云從等繪畫名家與新安畫家同聲相應,同氣相求,開一代隱逸之風,直至揚州畫派、近代海派都深受“新安畫派”影響,可謂芳馨遠傳,蔚為大觀。近現代以來,黃賓虹、汪采白、賴少其等繼承新安畫派傳統,深入黃山,潛心創作,各臻妙境,卓然成家,為“新安畫派”的傳承和發展注入新的生機和活力。

展覽現場

展覽現場
本次展覽精選院藏新安畫派相關名家繪畫作品30余件套,以“畫派先聲”“海陽四家”“群峰競秀”“徽韻遠播”為脈絡向觀眾展示畫派的發展歷程及藝術成就。新安畫派作為中國繪畫史上獨樹一幟的流派,以其清新脫俗、意境深遠的藝術風格,深受廣大藝術愛好者的喜愛和推崇。
新安,古郡名,轄境相當今安徽歙縣、休寧、祁門、績溪、黟縣及江西婺源,即后來所稱的徽州。境內黃山、齊云山聳立南北,新安江貫境而流,風光旖旎,向為中原戰亂的避難所和文人逸士的桃花源。新安最盛當始自明代中晚期,徽商的崛起帶動鄉里經濟繁榮,文風昌盛,亦為當地畫學的發展奠定了豐厚的物質與人文基礎。
明清易祚,一批徽州地區的士子學人懷著明王朝“遺民”的孤傲氣節遁跡山林,從此絕意仕進,隱于硯田。其志于書畫者,一邊依托徽州望族既精且富的收藏 “晨夕觀摩,咸志法古”,對前賢名跡心追手摹,一邊則放懷丘壑,在得天獨厚的自然勝境中體悟山水精神,由此而形成了一個具有相似創作理念與審美格調的藝術家群體,世稱“新安畫派”。
新安畫派畫參宋元,遺民畫家的蒼涼心態,使他們對“元四家”中倪云林山水的蕭散淡泊最具共鳴,故往往由宗法倪氏技法為始,但最終卻皆以師法自然為歸。作品多取材黃山的峻嶺奇松,峭石寒柯,大多不作層層渲染,也很少繁皴密點,而善用松靈的線條勾形,刪繁就簡,傳達心中或清剛凜冽,或疏逸簡遠的家山意象,并予其深邃的人格內涵。
主創人員以“小而精”的策展理念,每個章節均精選具有代表性的名家名品來闡釋展覽主題,程嘉燧、李流芳、漸江、查士標、孫逸、蕭云從、梅清、黃賓虹等藝術名家作品齊聚一堂,藝彩紛呈。

明 程嘉燧《別路江南圖》

明 李流芳《山居讀書圖》

清 漸江《曉江風便圖卷》 (局部)

清 漸江《高桐幽篠圖》

清 漸江《風正一帆懸扇面》
漸江(1610—1664年),俗姓江,名韜,字六奇,安徽歙縣人,明末諸生。清兵進逼徽州時,投奔南明隆武政權矢志抗清,失敗后于武夷山削發為僧,法名弘仁,號漸江、無智、梅花古衲等。1656年47歲返鄉,結庵黃山蓮花峰下。
漸江山水由宋畫入手,爾后力學元四家,尤專意于倪云林,他師法前賢,卻并不為古法所縛,而是將真山真水加以提煉,大刀闊斧地刪繁就簡,剔除蕪雜,其山水構圖往往結合真景與刻意的抽象構成,以凝練的線條勾勒近乎幾何體的山石,表現山之形貌、體量和神髓,呈現出不可動搖的力量感和張力,可謂“取宋人精謹周密而去其刻劃繁縟,融元人虛靈蘊藉而強其結構風骨”,有鮮明的自家面貌,其清嚴靜穆,纖塵不染的格調代表了清初遺民畫的精髓,并奠定了新安畫派的基調。

清 查士標《曳杖過橋圖》
查士標(1615—1698),字二瞻,號梅壑,安徽休寧人。家富收藏,多宋元書畫真跡,精鑒別。明清易祚后棄舉子業,往來于杭州、揚州、鎮江、蘇州、金陵等地,專事書畫。山水初學倪云林,又時時參以吳鎮濕筆淹潤的筆墨,師法米芾與高克恭亦頗具心得,博采眾長,表現出駕馭不同技法的才情,而于多種手段中,又都能見其特有的個人情致,即所謂“風神懶散,氣韻荒寒”。

清 孫逸《溪橋覓句圖》
孫逸(?—1657),字無逸,號疏林,亦號石禪,安徽休寧人。早年居新安,入清后流寓蕪湖。山水初師李永昌,“能淡而神旺,簡而意足”,后兼及吳門文征明、唐寅諸家,風格多樣。《國朝畫征錄》記其“山水兼法南北宗各家,人以為文待詔(文征明)后身”。與僧漸江、查士標、汪之瑞并稱 “新安四家”,又與蕪湖“姑熟派”領袖蕭云從合稱 “孫蕭”。
此圖借唐代二李青綠山水體格,并吸收徽州版畫之剛斫用線,造型寫景。大石絕壁的亮處皆空而不皴,染以青綠赭石之色,得疏朗明潔之象,線型則富裝飾意味,從而更有效地襯托了靜寂與超脫之情調。繪制時間距作者離世僅5年,當屬其晚年精品。

清 程邃《獨往秋山圖》
程邃(1605—1691,一作1607—1692),字穆倩、號朽民、垢道人,安徽歙縣人。早年從黃道周、楊廷鱗游,曾參加抗清復明斗爭,明亡后僑寓金陵、揚州。博學多能,擅鑒別,精醫道,長于金石考證,為“徽派”篆刻奠基人。
早年曾師松江陳繼儒畫山水,尤從元代黃公望、王蒙密體繁筆中汲取營養,以渴筆焦墨最具特色。程邃篆刻多用澀刀,善以大篆入印,樸厚蒼渾,其山水用筆中亦融入樸茂的金石意味,黃賓虹評其畫有“干裂秋風,潤含春雨”之趣。

清 梅清《鳴弦泉圖》
梅清(1623—1697),字淵公,號瞿山,安徽宣城人。家藏書畫古物甚富,師承廣泛。中年后棄舉子業,游歷湖山,縱情書畫。尤鐘情于黃山之景,嘗言“余游黃山后,凡有筆墨,大半皆黃山矣”。梅清在游歷黃山期間,與新安諸大家有密切的交往,其立足山水實景而重獨創的藝術理念亦與新安諸家互為呼應,他與漸江、石濤三人又被后世推為“黃山畫派”的代表人物。

清 蕭云從《江山無盡圖卷》 (局部)

清 戴本孝《云山萬卷圖》
戴本孝(1621—1693),字務旃,號鷹阿,安徽和縣人。其父戴重為抗清志士,明亡后絕食而死。戴本孝繼其父遺民氣節,終生不仕,以布衣隱居鷹阿山中,與漸江、龔賢、石濤等友善。山水宗元四家,于王蒙細密柔曲的皴筆得力尤多,作品多取材黃山實景,善用干筆表現云山的隱現變幻。

清 鄭旼《溪山亭子圖》

清 雪莊《丹臺春曉圖》

清 汪士慎《墨梅圖》

近現代 黃賓虹《樹杪青峰圖》

展覽海報
在歲月的長河中,新安畫派畫家們以其獨特的筆墨語言,繪就了一幅幅山水壯麗詩篇。主辦方希望通過此次展覽,觀眾得以探尋那些隱匿于山水之間的詩意與哲思,體驗一場心靈的洗禮與視覺的盛宴。
(本文圖文資料據安徽博物院、浙江省博物館)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