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周晉峰:參與減塑撿塑,成為“有準備的人” | 《中國戰塑的綠色密碼》書序
【中國綠發會訊】編者按:《中國戰塑的綠色密碼》一書由浙江科技大學、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綠色發展基金會、浙江省生態環境宣傳教育中心、杭州市化工研究院等單位共同參與撰寫,并由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于2024年11月正式出版,帶給讀者關于認識塑料知識、了解塑料問題、應對塑料污染的一系列系統思考。世界藝術與科學院(WAAS)院士、世界可持續發展科學院院長周晉峰應邀為本書作序。現將書序內容整理分享如下,以饗讀者。(按/Cherry 審/Tammy 編/angel)

微塑料,從在北極冰芯中到在人類血栓中首次被發現,再到國際最新研究發現每升瓶裝水中大約含有多達24萬個納米塑料顆粒,每一次關于塑料問題的研究,總是會刷新我們的認知。
由于太過令人震驚,所以每當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綠色發展基金會“減塑撿塑工作組”發布這些國際、國內最新研究成果的時候,總是有很多人問我“這到底是不是真的”,而我的回答也往往會讓提問者希望破滅,因為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在江河湖海中,塑料已是無處不在了。這對一些天然礦泉水生產企業,顯然更是一個迫在眉睫的嚴峻挑戰,因為塑料問題,正在讓我們從“大自然的搬運工”,逐漸變成大自然中“塑料的搬運工”。
由于塑料制品的大量生產、應用,以及隨后產生的塑料垃圾,使得微塑料——一種直徑只有納米級和微米級大小的難以降解的塑料顆粒——成為遍布全球的新型污染物和主要污染載體之一。
與常規污染物相比,以微塑料為代表的新污染物,除了危害嚴重、范圍廣泛外,還存在風險隱蔽、不易降解、來源廣泛、減排替代難度大、涉及領域多等特點,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要解決的痛點與難點。
也許有人說,離開劑量談危害,是不客觀的,雖然微塑料被證實了廣泛存在,但對人體危害的情況,還需要達到一定的濃度才行。這一觀點不能說不對,但很明顯,他忽略了時間這一維度。隨著時間的累積,塑料勢必會對人體健康帶來質的改變。我們不該也不能對此抱有任何僥幸心理。
衣食住行、大事小情,人們都離不開塑料。塑料從一項了不起的科技發明,到成為突出的全球性危機,其中也承載著很多故事。本書中對此有詳細講述,大家可以在相應章節看到。在此,我想重點強調的一點是,面對這些現實的問題,找到對應的解決方案,是我們需要投入更多關切的核心。
目前人們對塑料所產生的一系列問題,還處于應對乏力的狀態。在本書的撰稿階段,聯合國正為應對塑料危機而頻繁召開會議,希望盡快推動“塑料條約”的出臺;世界地球日把2024年的主題確定為“全球戰塑”,希望更多的人關注塑料帶來的環境污染。而塑料問題的根本解決,離不開兩個方面:減少塑料的使用和減少塑料的環境污染,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減塑、撿塑。
如何“減塑”?又該怎樣“撿塑”?
我想可以這樣來認識:減塑,涵蓋了生產、加工、使用的全過程,包括政府制定政策、科研提供技術、企業低碳轉型、綠色消費引導等等,這些舉措可以從根本上減緩塑料問題;撿塑,更側重對已經發生的塑料危害采取積極的應對措施,比如廣泛動員群眾力量,發起人民戰塑行動,從被丟棄在景區、高原、田野、河流等各類生態系統中的塑料垃圾著手,進行垃圾撿拾行動,來清潔我們的地球。
減塑與撿塑,同時又是一個密切關聯、互相影響的統一體。比如人民戰塑行動,雖是以廣大公眾參與撿塑活動為主,但在這些分散的一個個具體的活動中,可以梳理出形成塑料垃圾的企業產品及品牌情況、不同類型垃圾種類占比、垃圾分布集中區域、參與行動的年齡狀況等大數據。這些數據可以形成詳實、精準的戰塑報告,幫助地方政府更好地了解塑料問題治理的重點,讓企業作為塑料制品生產者的環境責任得到更好的延伸,對人類更好應對的塑料危機也將發揮重要的推動作用。
當然,在此書所列戰塑故事和優秀案例之外,我相信一定還有更多戰塑的好方法、好故事等待著我們去挖掘。我想這也是本書編撰的一個重要目的——以一得之見,做引玉之磚,育戰塑繁花。
毫無疑問,塑料問題將會越來越成為一個突出的問題,與個體的生活方式、學術研究,甚至工作開展,都可能息息相關。危機來臨的時候,往往也伴隨著機遇。翻開這本書,通過早學習、早參與、早研究,去深入了解我們今天面臨的挑戰和應對挑戰的思路,讓自己成為“有準備的人”。
希望這本書能給你一些幫助。
本文來自“中國綠發會”微信公眾號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