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春節觀展之上博|從豬形卣,了解青銅器中豬的形象
豬是中國人飼養最早的動物之一,距今有9500至8000年。其與中國人的生活有著密切的關系,自古以來便是中國最重要的肉食來源。因此,中國人對于豬形象的描繪與刻畫,出現在青銅器、陶器、壁畫、神話小說等各種各樣的形式中。
上海博物館在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從冶煉廠征集到一件殘缺的商代晚期青銅豬形卣,近年完成了修復?!扒чT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新春之際,生肖交接。為了迎接己亥豬年,1月30日到2月24日,上海博物館在一樓大廳舉辦 “豬豐卣滿迎新春”特展,為觀眾帶來這件造型特殊的珍貴青銅器——豬卣的首展。

豬首雙耳向上豎起,鼻子向下略卷起,還隱藏著一對鼻孔,嘴部狹長,兩邊角上咧。腹下設有四個蹄足,蹄端各朝前方。頸部兩側置如意頭形橋鈕,提梁亦缺失。腹部滿飾精麗的云紋,并由婉轉流暢的羽狀紋勾勒,這種紋飾結構在青銅器裝飾上并不常見,甘肅靈臺白草坡1號墓出土的父丁角也裝飾了此類紋飾。


卣身兩側的紋飾基本對稱,在腹部下端的紋飾連接處裝飾有蟬紋。
青銅卣是比較重要的商周青銅禮器,出土于規格比較高的墓葬中。
卣作為器名常見于殷墟甲骨卜辭、西周金文以及先秦文獻,卣雖然為先秦酒器名,但青銅器中從沒有發現過自名為卣的器物,即卣是沒有自名的?,F在稱為“卣”的青銅器的定名,始于北宋呂大臨的《考古圖》,但此“卣”是否為先秦所稱之卣,至今并無確證,只是由于沿用千年而約定俗成。

卣常見的造型為斂口,鼓腹,下接圈足,頸部兩側有提梁,設蓋,蓋上置鈕。
另有一類不太常見的鳥獸形卣,此類器物是否為卣,尚有爭議,但大多數學者還是把它歸入卣形器中。

鸮卣是鳥獸形卣中的主要造型,鸮卣形制近似橢圓形,一般器身的兩側各為一只貓頭鷹的形象,猶如兩鸮相背。蓋多為兩只鸮首相合,四足亦設計為鸮足。
鳥獸形卣中的虎形卣數量極少,只發現了兩件,但造型頗為奇特,虎為雄踞狀,前爪攫一人。豬卣的造型結構與鸮卣相同,為兩豬首相背,迄今僅發現此例,因此這是一件稀有珍貴的青銅器。
除豬卣之外,還有幾件青銅器,其造型題材亦為豬的形象。

如1981年湖南湘潭九華船形山出土的商代晚期豬尊,裝飾有圓目深凹的圓形瞳孔,長嘴微張,獠牙尖長。背脊鬃毛挺拔,四肢剛健,臀腹渾圓,腹后側下部還有顯示性別特征的凸起。蓋面設有一小立鳥。豬首飾有云雷紋,蓋面、頸部、腹部以及臀下部均飾有鱗片紋,這是長江流域青銅文化中常見的一種裝飾。四肢部分裝飾龍紋,前腱龍首朝上,長尾上卷,在龍首與卷尾之間還置一小龍;后腱龍首朝下,龍角作比較少見的分歧狀樣式。四蹄側后方均有小乳突。腹部前后橫穿一對圓管,可作穿繩或棍用于抬舉。
2000年山西侯馬晉侯墓地113號墓也出土了一件豬尊,豬體碩壯,吻部略上翹,嘴角出獠牙,雙耳斜聳,背脊有鬃一道,尾上卷。豬背上有圓形口,上有蓋,蓋有圈形捉手。器腹中空,在頸部與豬首相隔。蓋沿有目雷紋一周,器腹兩側飾圓突的火紋,外有平凸的變形獸紋一周。

此外,《歐洲所藏中國青銅器遺珠》中著錄了一件春秋晚期的青銅豬形器,器身飾鏤空的蟠龍紋。
家豬是由野豬經長期馴化演變而來的;基因研究結果同樣認為,家豬也是在多地區被分別馴化成功的。

中國境內最早的家豬骨骼出土于河南舞陽賈湖遺址,距今9500年至8000年??脊懦鐾恋募邑i骨骼表明,到了距今4000年左右,家豬已經分布于中國大部分地區。豬自古以來是中國最重要的肉食來源。2003年至2004年,考古工作者對安陽孝民屯商代晚期遺址的考古發掘,獲取了大量的動物骨骼,在鑒定出的哺乳動物骨骼中,豬占了百分之四十多,由此可見豬為孝民屯殷商居民的主要肉食消費對象。直到今日,豬肉還是主要的肉食,2017年中國大陸的豬肉消費量約為5487萬噸,接近全球豬肉消費量的一半。
————————————
延伸閱讀
上海博物館春節期間開放時間
2019年2月4日—2月10日正常開放
9:00—17:00(16:00停止入場)
推薦展覽
(1樓)豬豐卣滿迎新春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