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酒店變“充電站”:新能源汽車的充電焦慮能在停車場解決嗎?
充電樁覆蓋不足,是新能源汽車普及過程中無法繞過的核心問題。從車主的日常抱怨到地方政府的戰略布局,如何解決“充電難”,已經成為政策制定者和企業決策者繞不開的命題。近日,陽城縣政府發布的通知明確提出,到2025年底,大型商場、超市、酒店等公共場所必須實現充電樁全覆蓋,充電樁安裝比例不得低于車位總數的10%。這項政策不僅僅是地方能源基礎設施建設的行動計劃,也為酒店行業打開了一扇全新的機會之窗。
據中國飯店協會2024年4月24日發布的《2024中國酒店業發展報告》顯示,截至2023年12月31日,中國住宿業設施總數約61萬家,其中酒店業設施約32萬家;酒店客房總數約1650萬間,其中連鎖客房數約676萬間。這組數據不僅體現了酒店行業的規模與潛力,更勾勒出一幅巨大的市場藍圖。當新能源汽車的普及速度遠超充電樁的增量時,一個幾乎覆蓋全國、客流量龐大的場景——酒店,正成為解決充電需求的潛在答案。
從政策到需求:酒店為何是充電樁覆蓋的重要節點?
政策壓力:陽城縣的“10%車位充電樁”要求
陽城縣政府在通知中明確提出,到2025年底,大型商場、超市、酒店等場所充電樁車位比例需達到10%。以酒店為例,假設每家酒店擁有100個車位,按照這一比例,全國32萬家酒店將新增320萬個充電樁。這一目標無疑是龐大的,但政策的強制性推動使得這一目標不再僅僅停留于愿景。
車主的現實需求:充電焦慮如何緩解?
國家能源局最新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9月底,我國電動汽車充電設施總數達到1143.3萬臺,同比增長49.6%。其中,公共充電設施332.9萬臺,私人充電設施810.4萬臺。新能源汽車保有量達到2809萬輛,車樁比為2.46:1,遠低于政策規劃的1:1目標。充電樁不足帶來的“充電焦慮”已經成為車主使用新能源汽車的主要痛點之一。
酒店因其天然的停留時間長、位置分布廣的特點,成為充電樁布局的重要場景之一。尤其對于長途旅行和休閑度假的車主而言,酒店停車場的充電樁不僅能滿足補能需求,還能有效填補“充電盲區”。
充電樁類型與成本:酒店場景下的技術與經濟平衡
充電樁的選擇:慢充與快充的博弈
陽城縣的政策要求雖然明確了車位比例,但并未具體規定充電樁的類型。慢充和快充的選擇,將直接決定酒店充電樁項目的整體成本和服務體驗。
方案一:慢充為主,快充為輔
假設每家酒店安裝8個慢充樁和2個快充樁,全國范圍內可新增256萬個慢充樁和64萬個快充樁。這一方案適合以過夜停車為主的酒店場景,成本相對較低,但對臨時補能需求的用戶吸引力有限。
方案二:均衡型配置
若慢充和快充比例各為50%,全國可新增160萬個慢充樁和160萬個快充樁。這一方案在提升服務覆蓋面的同時,也帶來了硬件和運營成本的顯著增加。
方案三:快充為主
快充樁占80%,慢充樁占20%,更適合位于高速公路沿線或交通樞紐的酒店。這種配置下,全國將新增256萬個快充樁和64萬個慢充樁,但快充樁高昂的建設和維護成本或將成為運營難點。
成本分析:誰為充電樁買單?
以市場現有數據測算,一套基礎款慢充樁的設備費用在500至3500元之間,家用7kW慢充樁設備加安裝服務的總成本在3000元左右;而15kW快充樁設備成本約為1萬元,加上5000元安裝費,總成本在1.5萬至2萬元之間。公共直流快充樁(40kW)設備費用為2萬元以上,若采用大功率120kW快充樁,單臺設備成本可達3萬至4萬元。
假設以慢充和快充樁均衡配置為例,全國新增的320萬個充電樁總成本將超過6000億元。這對酒店業主而言,無疑是巨大的投入壓力。
酒店的“充電站”進化:商業模式與用戶體驗如何并行?
在充電樁覆蓋成為硬性要求的背景下,如何在滿足政策目標的同時實現經濟可持續,成為酒店經營者不得不面對的新課題。
商業模式:收費還是補貼?
目前,充電樁運營商的主要盈利模式是通過電費差價和服務費獲利。然而,酒店作為提供服務的場景方,是否需要直接參與到運營中?一種較為可行的模式是通過合作分成。例如,酒店與運營商共同投資建設充電樁,日常收入按比例分成,酒店則可以通過充電服務吸引新能源汽車用戶,提高入住率。
此外,部分酒店已開始探索將充電服務打包進房費的模式。例如,提供免費慢充服務作為入住增值福利,而快充則按次收費。這種方式不僅能提升用戶體驗,還能減輕酒店的直接經濟壓力。
用戶體驗:如何縮短充電等待的“心理時長”?
對于車主而言,充電的等待時間往往是不可忽視的“心理成本”。酒店可以通過優化充電樁位置(如設置在大堂附近或停車場出入口)和提供實時充電狀態提醒,降低用戶的不確定性。
更進一步的創新是將充電服務與其他增值服務結合。例如,提供“充電+早餐”或“充電+代泊”套餐,既能提高酒店的服務收入,也能讓車主感受到附加值。
從酒店到全產業鏈:充電樁覆蓋的系統化思考
政策補貼:誰來兜底?
陽城縣政策雖然明確了目標,但實際執行中仍需地方政府的財政支持。例如,提供充電樁建設補貼或稅費減免,以降低酒店和運營商的投資壓力。根據此前國內部分城市的試點經驗,單樁補貼金額通常在5000至1萬元之間。若能進一步完善補貼機制,將大大加快充電樁覆蓋的進程。
技術創新:效率與成本如何兼得?
目前,液冷超充技術正在成為行業熱點。雖然其設備成本較高,但能顯著提升充電效率,縮短充電時間。在酒店場景下,大功率快充樁的應用或能有效解決車主的短暫停留充電需求。
此外,智能化充電管理系統的引入,可以通過優化充電時段(如夜間低谷充電)和動態調節電費價格,進一步降低運營成本。
跨行業合作:酒店能否成為新能源生態的一環?
最近就有不少好消息傳來,像萬達酒店及度假村與蔚來能源簽署了戰略合作協議,已經合作建成了1座換電站和5座超充站,還有希爾頓酒店集團也宣布與特斯拉展開合作,計劃在美洲2000家酒店安裝2萬個特斯拉電動汽車壁掛充電樁。
為什么酒店這么適合當“充電站” 呢?
對于酒店來說,安裝商用充電樁,一方面能提升客戶體驗,現在越來越多的客人開新能源汽車,有了充電樁,他們住店的時候就能方便地給車充電;另一方面還能增加收入來源,除了可以收取充電費外,還能順便推出洗車、保養等增值服務。而且,還能提升酒店的品牌形象,展示酒店在環保和科技方面的先進理念,吸引更多環保意識強的客人。
對于新能源汽車車主來說,那更是方便至極。想象一下,開著車出去旅游或者出差,到了酒店把車一停,接上充電樁,睡一覺起來車子就充滿電了,第二天又能活力滿滿地繼續出發,再也不用擔心找不到充電樁或者充電不方便的問題了。
未來,酒店的“充電站”屬性可能不僅局限于補能服務。通過與車企、能源公司和出行平臺的合作,酒店可以成為新能源汽車生態的一部分。例如,特斯拉已與部分高端酒店合作建設專屬超級充電站,吸引了大量車主入住。類似模式有望在更多酒店推廣。
酒店充電樁覆蓋的終局:從“配套”到“戰略資源”
當充電樁成為酒店的標配,新能源汽車的“充電焦慮”是否真的能徹底解決?答案或許并不那么簡單。
一方面,酒店作為“充電站”具備天然優勢,其布局密度和覆蓋范圍的提升,的確能顯著改善充電網絡的整體可達性。另一方面,充電樁的建設和運營成本較高,服務體驗尚存提升空間,也需要更多政策支持和商業模式創新的推動。
更值得思考的是,當充電樁不再只是基礎設施,而是成為連接新能源車主、酒店和更多產業鏈的“戰略資源”,酒店的角色也將隨之發生深遠變化。這不僅是一次能源基礎設施的升級,更可能是一場從服務業到新能源產業的全面變革。
在這場變革的洪流中,酒店是否會成為新能源汽車普及的“拐點場景”?未來的答案,或許就藏在每一個停車場里。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