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曾經強盛一時的渤海國,后來去哪里了?

東北亞的龐然大物
渤海國的崛起直接起源于高句麗被滅后的東北亞巨大權力真空。公元七世紀中期,曾經占據今天朝鮮北部、遼寧東部、吉林大部的高句麗王國被唐王朝徹底征服,然而面臨突厥、吐蕃等眾多強大敵手的唐王朝并未及時消化高句麗舊土,從而導致新羅借機將朝鮮北部大量領地收為己有,唐朝管轄遼東的安東都護府無法有效控制遼西走廊以東廣大東北地區,只能將降服于唐朝的大量少數民族集中于遼西的營州(遼寧朝陽),其中就有渤海建國者大祚榮的父親乞乞仲象等人。《新唐書》記載:
“渤海,本粟末靺鞨附高麗者,姓大氏。”
大祚榮所代表的粟末靺鞨(mò hé)一部早期曾經依附于高句麗政權,原本只是大唐營州境內被羈縻統治的眾多部落之一,然而契丹人的叛亂卻給他們帶來了歷史的機遇。公元696年,早期的契丹首領李盡忠叛武周,殺營州都督趙文翙,是為“營州之亂”。武則天聯合后突厥汗國的默啜可汗,南北夾攻營州叛軍,李盡忠戰死。次年,周軍又聯合奚人剿滅李盡忠殘余勢力孫萬榮部,營州之亂平定。在這短暫的兩年間,大祚榮的父輩與契丹人站在了一起,為了防止被武周軍隊報復,他們向東逃歸高句麗故地,并在天門嶺之戰擊敗了武周的追軍,贏得喘息之機。

高句麗古墓壁畫。來源/維基百科
公元698年,突厥默啜可汗與武周反目,突厥與唐朝的反目讓唐朝無奈只得暫時放棄東北戰事,廣大的高句麗舊土就成了大祚榮左右逢源的舞臺。其自立為震國王,收納白山黑水間的靺鞨部落,巧妙地在強權林立的四鄰之間斡旋。數年之間,其勢力得到了迅速發展,成為繼高句麗之后東北亞地方的嶄新國度。史載:
“(渤海)地方五千里,戶十余萬,勝兵數萬。頗知書契,盡得扶馀、沃沮、弁韓、朝鮮海北諸國?!?/p>
唐玄宗李隆基即位后,于公元713年拜大祚榮為左驍衛大將軍、渤??ね酰⑶乙云渌y之地為忽汗州,加授忽汗州都督,此后“渤?!彼斐蔀槠湫聡?。在其后的二百年間,渤海國全面吸收唐朝的政治與文化,不僅效仿唐朝建立三省六部制與官階勛爵制度,甚至在軍事上,也仿效唐朝設立類似十六衛府兵制與神策軍名號,并在文化上大規模輸入中原儒學經典,甚至派遣留學生至唐朝學習,從而讓儒家文化與漢語文字成為渤海國上層及普通百姓的通用文化范式。安史之亂前后,遼河以東逐漸為渤海國所占據,渤海與唐朝之間的往來愈加密切。

渤海國鴻臚井碑拓片。來源/黑龍江省博物館
除了與唐王朝的密切聯系外,渤海國還與新羅和日本等域外國家有著頻繁的溝通,在我國對外交往歷史上具有獨特的地位。
契丹的奴仆:渤海滅國后的抗爭
在公元8-10世紀的漫長歲月中,渤海國所處的東北地區都是各大農耕與游牧政權無法征服卻又必須拉攏的戰略地帶,唐王朝與漠北王朝(后突厥、回鶻)為從側翼牽制彼此,往往將渤海國作為必須爭取的對象。然而隨著唐朝藩鎮割據的加劇與回鶻汗國的滅亡,草原與漢地都開始進入紛爭時代,偏安一隅的東北渤海國的身側,一個崇尚青牛白馬的游牧民族正在醞釀一個新的政權。
同樣活躍在東北地區的契丹人,作為宇文鮮卑的后裔,帶有濃厚的東胡游牧文化特色,對以漁獵為生的渤海人擁有軍事上的天然優勢。在雙方均為唐朝的屬部時期,由于地域相鄰,他們之間頻繁發生爭端。公元907年,契丹族領袖耶律阿保機登上可汗寶座,成為契丹八部聯盟的首領,正式對渤海國這個“世仇”發起了征服戰爭。

耶律阿保機像。來源/維基百科
契丹首先攻占了渤海國控制下的遼東地區,在不到十年的時間內完成了對整個遼東的征服,“修遼陽故城,以漢民、渤海戶實之”,將遼河平原地區的渤海人與漢人納入管轄。公元926年正月,耶律阿保機在四天內攻破渤海西境要塞扶余城(今吉林農安),又在十日之內兵圍龍泉府,迫使渤海國最后一位國王俯首請降?!哆|史》用寥寥數語記載了這個曾經“海東盛國”的慘淡結局:
辛未,(大)諲歙素服,稿索牽羊,率僚屬三百馀人出降……駕幸城中,諲歙請罪馬前,詔以兵衛諲歙及族屬以出。二月庚寅,安邊、鄚頡、南海、定理等府及諸道節度、刺史來朝,慰勞遣之,以所獲器幣諸物賜將士。……大赦,改元天顯。以平渤海遣使報唐。
最終,渤海國以國王被俘,全境皆降收場。但是國家的覆滅并不代表渤海人的湮滅,曾經人口百萬的渤海族人除少部分貴族南投新羅外,絕大部分成為大遼廣大東部疆域的臣民。

渤海國印天門軍之印。來源/中國國家博物館
遼太祖率軍滅渤海國后,在其故地建立東丹國,以渤海上京忽汗城為東丹國首府天福城(今黑龍江寧安),并“冊皇太子倍為人皇王以主之,以皇弟迭剌為左大相, 渤海老相為右大相,渤海司徒大素賢為左次相,耶律羽之為右次相”,這實際上是企圖通過籠絡部分渤海老臣來為未來的皇帝耶律倍打造一片治理渤海故民的試驗田。

騎射圖(耶律倍作)。來源/中國國家博物館
然而遼軍西歸不久,耶律阿保機病亡,耶律德光在皇位繼承的戰斗中獲勝,占據東丹國的大哥——耶律倍就成了耶律德光的眼中釘。面對這一狀況,契丹大臣上書耶律德光,認為渤海故都忽汗城距離上京遼遠,渤海人口眾多,“今居遠境,恐為后患”,建議把渤海人遷移到遼東,這里本來是渤海人的舊地,“彼得故鄉, 又獲木鐵鹽魚之饒,必安居樂業”,實則就是懼怕耶律倍與渤海當地勢力相結合,威脅耶律德光的統治。天顯三年(928),耶律德光正式下令將東丹國的渤海遺民整體遷往遼東。
敕令一下,便在嫩江、松花江一帶渤海遺民中引起軒然大波。部分與契丹國關系密切的貴族選擇跟隨耶律倍南遷東平郡(今遼寧沈陽,后為遼國東京),原渤海國六府及其屬州、縣的遺民,也在契丹的脅迫之下溯牡丹江而上,沿遼水而下,進入遼河平原。而具有反抗意識的渤海王族與臣民也同樣不在少數,他們趁契丹力量削弱之際,掀起了反遼復國的斗爭,原渤海王之弟乘機占領渤海故都忽汗城(龍泉府),世子大光顯也在西京鴨綠府即位,又收復了南京南海府(今朝鮮咸鏡道),一度建立了所謂的后渤海王國,隨后又與兀惹等部落聯合,割據一方,對契丹時叛時服,在渤海故地與遼國形成拉鋸格局,成為懸浮于遼統治邊緣的渤海遺民集團。

渤海國出土文字瓦拓片。來源/黑龍江省博物館
在遼朝的統治下,耶律阿保機將渤海國的王族和部分顯貴遷移到契丹的內地,特別是遼上京地區,并納入北面官的管理體系。在遼國北面的官職中,特別設立了渤海帳司,其中的官職包括渤海宰相、渤海太保、渤海撻馬等,這些職位名義上尊貴,但實際上并無太多實權。繼任的遼太宗耶律德光則將渤海遺民大規模遷移到遼東地區,并將東京(今遼寧遼陽)設為東丹國的首都。這些遷移的渤海移民被納入南面官的管理體系,并按照漢法治理。
在遼統治下的東北諸民族中,渤海人的漢化水平最高,其族群文化中融入了大量的唐文化,崇尚儒學,信仰佛教,社會文化呈現出“知義之道,與華夏同風”的特征。這種文化氛圍與具有濃重游牧民族氣息的契丹人顯得格格不入,契丹人也因為渤海這種先進的社會組織文化而對其產生巨大的懷疑與忌憚,從而在社會統治層面,對渤海移民施以沉重的賦稅與嚴密的監控,而向來濡慕唐朝文化的渤海人則視契丹人為蠻夷,無法在遼的統治體系內找到真正的身份認同。

渤海國出土文字瓦拓片。來源/黑龍江省博物館
正因為此,在遼統治下的渤海人曾經連續發動三次大規模起義,以反抗遼國對渤海人的壓迫。不過,終遼國一世,渤海人都是遼東的主要民族,且在遼治下始終保持著民族的相對獨立性,并有相當一部分渤海貴族“雖勉強從事,俱懷殺主破國之怨”。
靺鞨一家親:女真與渤海的甜蜜歲月
與契丹人不同的是,女真人與渤海人的先祖都出于肅慎族系的靺鞨人,女真人的祖先黑水靺鞨與渤海人的前身粟末靺鞨同屬于隋唐時期的靺鞨七部。金太祖完顏阿骨打為爭取渤海人的支持,曾經在對遼國作戰過程中派遣渤海人前往渤海故地招諭同族人,向他們明言:
“女直、渤海本同一家,我興師伐罪,不濫及無辜也?!?/p>
女真摩崖石刻。來源/吉林省博物館
女真的這一政治口號在部分渤海舊地得到了響應,“咸、賓、祥三州及鐵驪、兀惹皆叛入女直”。不過,遼末金初的大部分渤海人顯然更想建立自己的國家。比如高永昌建立大渤海國,實際上既反遼,也拒金,欲趁遼金混戰之機,恢復獨立的渤海故國。然而,戰斗力更勝遼軍數倍的金人顯然不可能允許獨立渤海國家的存在,金軍精銳在遼陽外圍沃里活水與首山大破渤海軍,隨后攻克遼陽,復興才數年的大渤海國又一次灰飛煙滅。金人滅高永昌渤海國后,還迅速占領了遼東州縣,“置猛安謀克一如本朝之制”,對渤海人進行了完全的女真化統治。
在女真人強力征服下,渤海人不得不接受金人的管轄。金人對于渤海的統治模式與遼國以“漢制”管理渤海完全不同,主要是基于武力威壓與同族政治宣傳為主的強力同化模式,其目標并非與契丹人一般將渤海人變成附屬于己的另類國民,而是要將其完全納入女真族群的社會組織體系之中。
對渤海人的吸納兼容,在金早期統治集團的人員構建中表現明顯。在女真人建國之初,創建建構國家制度迫切需要熟悉漢制又值得足夠信任的人才,曾經作為敵人的契丹人顯然不可信賴,而女真本族之人則多長于武力而非文采禮樂,如此一來,女真人名義上的同族——渤海人便成為首選。

來源/維基百科
在金時期,渤海族的杰出人物如尚書左丞高慶裔,在歸降前就曾在遼國的“東京戶部司”任職,其精通漢文和女真語,積累了豐富的為官經驗。太師、尚書令張浩,作為渤海的博學之士,也曾為阿骨打獻計獻策。尚書令李石則利用其家族在遼陽的影響力,支持完顏雍登基,從而躋身金朝政治核心。在金世宗時期,四位尚書令中有兩位是渤海人。

金世宗時期的大定通寶。來源/中國國家博物館
宋代曾有記載:“渤海先降,故女真多用渤海人為要職?!庇捎诓澈5奈淞Σ蛔阋元毩ⅲ渲R分子自然而然地接受了女真人的拉攏,開始在金國擔任重要職務,金國也對這些渤海名臣給予了充分的信任。
與高官厚祿相伴的必然是政治聯姻。金國渤海高官的家族成員大多與女真皇室聯姻。渤?!捌渫跖f以大為姓,右姓曰高、張、楊、竇、烏、李,不過數種,部曲、奴婢無姓者,皆從其主?!辈澈_|陽大氏、李氏、張氏三支渤海王姓與右姓家族,都曾與女真宗室累世通婚。
據《金史》記載,渤海王族大氏至少有四女分別嫁給金國皇帝及其他皇室成員:
一女嫁給金德宗完顏宗干為側室,一女嫁給海陵王為元妃,一女嫁給金世宗為柔妃,還有一女嫁給宗室完顏阿虎里為妻,世宗納李石之女、張玄征之女為元妃。
甚至金國十位皇帝之中,海陵王完顏亮、金世宗完顏雍、衛紹王完顏永濟三位皇帝都為渤海妃嬪所生(金宣宗之母劉氏為遼陽人氏,疑為渤海人),可見金國皇族與渤海世家政治聯姻之密切以及兩族關系之近。

來源/影視劇《大宋少年志》
而當時女真境內的普通渤海人則被統一分為兵民一體的“渤海八猛安”,根據一猛安統領三千戶來算,當時在籍金國的渤海人應約為兩萬四千戶,人口應為十萬左右。即使加上未被金人納入管制的山村野戶,渤海人口較當年渤海全盛時期的百萬人口相比,應當也有了顯著下滑。這一數據表明,戰爭帶來的人口損失與遼金時期的民族融合,讓具有明確渤海民族身份認知的人口數量逐漸減少。
渤海人不僅在遼東故土數量銳減,還因為戰爭原因不斷向南遷徙。在宋金戰爭中,渤海人作為金人的重要戰斗力量參與了南下伐宋的戰爭。投降金軍并為金人開路的渤海統帥郭藥師即為渤海人,其與部下隨金軍一道南下攻破開封,俘虜徽欽二帝,為金人立下汗馬功勞。渤海王族大?(gǎo)也曾追隨完顏宗弼南下追擊南宋,立下赫赫戰功,甚至在渡過長江的戰斗中“麾兵舍舟趨岸疾擊之”,成為第一支登陸長江南岸的金軍部隊。上述渤海將領與軍隊在戰后,多被留在黃河中下游地區成為衛戍部隊,與女真、漢族一起落戶雜居,逐漸隱沒于金國歷史之中。
被拆散后的渤海人很難再保留原有的生活狀態和傳統習俗,唯一能保留國族記憶的,是那些世代居住在遼陽的大族,如大、高、張、楊、竇、烏、李等家族。他們在相互的姻親聯誼中仍然保持著相對統一的文化與血緣圈層,且仍然被金人稱為渤海人。然而,即便是這些顯赫家族對渤海身份的認同,也隨著時間的流逝而逐漸減弱。

來源/影視劇《大宋少年志》
從金熙宗時期開始,金國對渤海人的政策與對漢人的政策基本相同。例如,在天眷元年(1138)的詔書中,規定女真、契丹、漢人各使用自己的文字,而渤海人則與漢人相同。大定九年(1169)正月,金國進一步規定:“制漢人渤海兄弟之妻,服闋歸宗,以禮續婚者,聽之。”在金的推動下,渤海人與漢人的一體化政策使得渤海族群迅速漢化,而那些曾經顯赫一時的渤海大族,也最終在金末元初的歷史中逐步瓦解,消散于“其先世居遼陽”的地名認同之中。
有趣的是,渤海之名最后出現是在元朝末年陶宗儀《南村輟耕錄》中的“氏族·漢人八種”條中:
契丹、高麗、女真、竹因歹(漢人)、朮里闊歹、竹溫、竹赤歹、渤海(女直同)
無論是曾經雄踞古代中國北方地區的的契丹和女真,還是偏居一方的渤海,終究都在民族融合中被鑄造為一個古老而久遠的名號——中華民族。
參考資料:
1.陳寅恪.元代漢人譯名考[J].清華學校研究院《國學論叢》,1928.
2.[元]陶宗儀.南村輟耕錄[M].北京:中華書局,1980.
3. 程尼娜:《遼金時期渤海人的政治文化認同》,《中國史研究動態》,2024年第3期
4.劉思辰:《金代渤海宰執的仕宦探析》,《內江師范學院年學報》,2023年第1期
5.孫煒冉:《遼末金初的渤海移民及其后裔在金代的社會情況》,《通化師范學院(人文社會科學)》,2015年第2期。
國家人文歷史原創稿件,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