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凝聚東亞唐詩學研究的新生力量——“2024東亞唐詩學青年學者論壇”綜述
唐詩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代表,在推動文化交流互鑒融合的過程中發揮著重要的紐帶作用,深刻影響并推動了東亞文明的歷史進程。為在新時代背景下進一步發展唐詩學,凝聚新生力量,構建唐詩學研究的合理梯隊,9月20-22日,由中國唐代文學學會東亞唐詩學研究會、上海市古典文學學會、上海師范大學人文學院和唐詩學研究中心聯合舉辦的“2024東亞唐詩學青年學者論壇暨碩博國際論壇”,在上海師范大學舉行。論壇收到來自中、日、韓、越四國青年學者及碩博士研究生的五十余篇論文,共計九十余人共襄盛會。

大會開幕式現場

大會合影
一、唐詩學傳統的賡續與開新
21日上午的開幕式由上海師范大學唐詩學研究中心查清華教授主持。上海師范大學黨委書記林在勇致歡迎辭。他表示,唐詩學研究與時俱進的內在精神,將激勵著新一代青年學者自覺肩負起在新時代創新研究理論和范式、推動唐詩學研究縱深發展的責任與使命。
上海師范大學唐詩學研究中心名譽主任、上海社會科學院研究員陳伯海先生致辭表示,唐詩學是一個不斷開拓發展的生命體,需要青年學者接續既有傳統,從本土、東亞推向世界,從古代、近代推向現當代,使唐詩學真正成為全人類文明的精神財富。他認為,唐詩學研究不僅要擴大材料采集面,也要在內涵上不斷加深,注重辭章、義理的把握,實現考據、義理、辭章的融通,為中國乃至人類詩學作出貢獻。

上海師大黨委書記林在勇致辭

陳伯海先生致辭
中國唐代文學學會會長李浩教授致辭表示,唐詩學研究分兩路,一路是本民族文化系統內部的研究,側重時間的變遷;一路是域外唐詩及其文獻的整理與傳播,側重空間的梳理。上海師大唐詩學研究中心目前已成為唐詩研究的重鎮,期盼青年學者能夠向前輩學者、同輩優秀青年學者學習,前輩學者和唐代文學學會也將努力為青年學者的成長創造空間。

李浩教授致辭

董麗敏教授致辭
上海師范大學人文學院院長董麗敏教授致辭表示,今年是上海師大文史學科成立70周年,上海師大的唐詩學研究集中體現了70年來上海師大文史學科的發展成就,同時參與了新時代重建文化自信的歷程,并對人文學院青年學者的學術未來寄予厚望。上海古典文學學會秘書長戎默先生致辭表示,上海古典文學學會宗旨在于團結上海各高校、科研院所、出版社的古典文學研究力量,搭好橋梁,促進上海地區古典文學的研究和普及工作。學會與上海師大唐詩學研究中心早有因緣,期待兩個機構繼續加強交流合作。

戎默先生致辭

曹旭教授主持
致辭結束之后,上午大會還安排了五場專家報告,由上海師范大學曹旭教授、北京外國語大學詹福瑞教授接力主持。五位專家的專題報告,涉及唐別集文本層次、唐詩評注選本、東亞漢籍、出土文獻和新問題、朝鮮習詩教本等不同領域。復旦大學陳尚君教授歸納出唐代別集流傳過程中形成的十種文本類型和層次,分析各種文本層次的優缺點及使用時需要注意的問題。北京外國語大學詹福瑞教授揭舉出歷代唐詩評注選本的幾種不同形態及其價值,認為歷代唐詩評注選本應該引起我們高度重視,它是考察唐詩經典化的一個重要載體。

陳尚君教授報告

詹福瑞教授報告
南京大學張伯偉教授評析日、韓本國已整理漢籍書目的貢獻和問題,認為要把漢文化圈作為一種方法,把東亞漢籍當成一個整體,互相比較異同,開拓學術研究的新空間。西北大學李浩教授從方法論的高度,集中分析了新材料的類型,指出如何從新材料中提出新問題,并歸納出新材料與學術原創的關系。復旦大學查屏球教授關注到朝鮮流行習詩教本《推句集》中“一日不讀書,口中生荊棘”的話語,詳細稽考其在中國典籍中的淵源,認為它在傳世的唐詩中留下了一些痕跡,特別與孟浩然關系密切。

張伯偉教授報告

查屏球教授報告
二、唐詩文獻、文化與藝術闡釋
21日下午至22日上午為分論壇發表時間。大會共設青年學者論壇2組共8場,就東亞唐詩文獻、詩學、歷史文化及藝術闡釋等方面展開熱烈研討。復旦大學查屏球教授、《社會科學戰線》王艷麗副主編、《學術月刊》張曦編審、西南交通大學劉玉珺教授、中國礦業大學文艷蓉教授、國防科技大學劉芳亮副教授、黑龍江大學王成教授、上海師范大學陳飛、查清華、李定廣、吳夏平教授、劉暢副教授等擔任各場論壇主持和評議人。同時在青年學者中間設2名互評人,保證交流的充分深入。
青年學者論壇第一組圍繞“唐詩文獻&詩史”主題展開探討。重慶師范大學文學院楊照指出,類編唐詩集反映了編者在題材觀念上的繼承與變化,同時也能夠見出詩歌題材系統的演變,但又不可避免地帶有分類支離、模糊的問題。中國國家圖書館王俊雙探討了明嘉靖間唐詩選本編刊活動的文化功能,認為這一時期唐詩選本編刊活動多由中上層士人階級主導,官員群體共同編刊是常見組織方式,編刊活動作為社交場域的功能突顯。香港樹仁大學中文系許建業從江戶時代若干書商編撰的書林“書籍目錄”入手,羅列清單,考查原書,探討了其中學術思潮、閱讀需求與文化趣味等的積累與轉移,以至于不同程度的世俗滲透與創化等問題。云南大學文學院段天姝梳理了大典顯常《唐詩擷英》的體例、內容及選詩傾向,揭示出此書在大典顯常唐詩學研究中的位置和意義。
上海師范大學唐詩學研究中心劉曉考察了宇都宮遯庵三種杜律注本的底本、內容和體例,指出其閱讀和刊行大大推動了江戶前期日本詩壇的杜詩接受,也為后來唐詩接受高潮的來臨做了重要鋪墊。上海師范大學唐詩學研究中心郁婷婷以館柳灣所編中晚唐詩選本序跋為中心,考察了江戶時代唐詩選本序跋的不同性質,認為這些選本一定程度上促進了詩學宗尚走向多元。復旦大學中文系林雅馨探討了江戶時代儒者對《三體詩》接受的不同情況,認為諸家的接受方式呈現出既統一又多元的風貌,共同將《三體詩》研究推上了新高峰。河南師范大學文學院鐘婷婷發現“尋隱不遇”題材的詩作至唐代陡然增多,指出作者通過對“尋”的主、客兩方人物形象的設定與尋而不遇的特定情境的營造,來呈現理想化的自我、人格與價值追求。
香港中文大學中文系梁樹風考述了開元二十八年春玄宗于兩京路及城中苑內遍種桃李的背景和原因,并進一步探討了桃、李這兩種植物與唐代國家形象的關系。上海師范大學唐詩學研究中心黃鴻秋探究了安史之亂時期文人由文入武過程中角色的生成、背景及其內在張力問題,認為角色短暫融合中無法消弭的緊張和“異質”感恰恰折射出武后、玄宗朝以來文武分途不可逆轉的歷史趨勢。中山大學中文系葉躍武在中唐社會政治危機和士人角色變化背景下探討白居易諷諭思想的內涵和新變,認為這些思想呼應了中唐儒學注重道德修養的轉向。紹興文理學院魯迅人文學院潘偉利認為劉禹錫《贈日本僧智藏》之“智藏”應為劉禹錫個人對這位日本僧人的敬稱,其人可能是空海。上海師范大學唐詩學研究中心武曉紅探討了殊方異物“通犀”在漢、唐詩歌中的書寫衍變及意象經典化過程,指出唐人的寫作使通犀由單純的“效物”走向更廣闊的隱喻空間。上海師范大學唐詩學研究中心劉幗超指出日本江戶時代“漢詩詩語集”的產生與發展是與“尚辭”思想緊密結合在一起的,適應了日人的定位和知識需求,促進了作者群體的擴大和階層的下沉。

青年學者論壇第一組
青年學者論壇第二組圍繞“唐詩藝術&闡釋”主題展開探討。浙江工商大學人文與傳播學院王書艷認為唐代文人的園林景觀營造與審美促使山水審美由宏觀遠賞轉變為微觀近賞,自然山水也逐漸偏向于園林山水,“園景”成為繼自然山水之后又一重要的詩歌創作對象。山西大學文學院張景昆、王蕾認為,朝鮮時代后期申緯《唐詩畫意》以豐富的詩體和“大象無形”的底層邏輯,選詩突出意象的顏色、聲音、氣味、光影、動感、時間變化、因果關系,體現出朝鮮時代后期詩畫融通觀念的發展。中國社科院文學研究所裘江梳理了“錦袍”意象的生成過程及機制,認為“錦袍”詩學意象的生成背后是政治身份的認證與詩學才華的認同。湖南大學文學院黃琪指出開元中后期以來,歌行體逐漸由書寫普遍性的世情轉向個性化的抒情,這就與傳統樂府歌行常用的客觀敘述視角產生差異,同時以寫奇人、詠奇物、狀奇境為典型題材,折射出盛唐士子遠出常俗之外的精神氣格。
上海師范大學唐詩學研究中心俞沁深入剖析了李白詩歌異文規律性的變動形態及其背后動因,認為李白詩歌文本的復雜面貌是層累成型的結果。中國國家圖書館張一南發現杜甫多有對偶型七古,其創作高峰在長安時期,早于其七律的成熟;在安史之亂后陷入低谷,在夔州時期隨其七律的新變而復歸。南開大學文學院郝若辰以元白自注的一字多音現象為中心,將其分為同義異讀、音隨義轉、音義參差與破讀協韻四類,并分析了成因及其所反映的詩學觀念。天津師范大學國際教育交流學院李思弦認為《文鏡秘府論》中“文二十八種病”, 是唐人眼中近體詩有別于古體的創作規范的合集,分析了唐人對各種聲病的理解及其所反映的詩學意義。
黑龍江大學文學院王成研究了古代朝鮮有關杜詩的詩題特點和類型,指出詩題折射出杜詩在古代朝鮮文壇的巨大影響以及古代朝鮮文人的交游唱和、詩學思想等信息。上海師范大學唐詩學研究中心徐樑揭出釋事、闡理、評判為日本《寒山詩》注解傳統的三個面相,分析了三個注釋類型的內涵及其詩學史意義。中國政法大學人文學院韓達指出日本臨濟宗僧人虎關師煉的詩學觀以“適理”為核心,其內涵既包含宋詩所提倡的基于現實的“常理”,又關聯著唐詩所追求的基于詩句情志傳達而生成的“情理”,從“理致”的角度重新提煉出了唐宋經典的共通處。上海師范大學唐詩學研究中心劉暢認為高麗詩壇最具代表性的兩位大家李齊賢、李穀的唐詩接受,是高麗后期詩風逐漸轉向中唐以至宋代的縮影,其背后有性理學傳入的影響。南京師范大學國際教育學院方舒雅指出杜詩因與禪林所處的詩學語境相互為緣,在知識、友情、詩藝各層面成為推動五山漢詩轉型的有效媒介,彰顯出杜詩在異域語境下的詩史意義。上海師范大學唐詩學研究中心胡秋妍從本事結構和情感內容兩方面追溯了韋莊《謁金門》(空相憶)和《小重山》(一閉昭陽春又春)等詞中“追念寵姬”本事故事的生成路徑,認為該本事為楊湜附會,并指出韋莊詞中有以作者身世為基礎的個人抒情,對韋莊詞本事“自傳式”考索是對中國傳統詩學“詩言志”理念的回歸。

青年學者論壇第二組
三、唐詩歷史、文獻與詩學考察
大會設碩博國際論壇2組4場,就唐詩的歷史、文獻與詩學諸問題展開探討。韓國延世大學許敬震教授、復旦大學查屏球教授、《文史哲》劉培教授、韓國鮮文大學具智賢教授、西南交通大學劉玉珺教授、黑龍江大學王成教授、國防科技大學劉芳亮副教授、上海師范大學李定廣、吳夏平教授、劉暢副教授等擔任各場論壇主持和評議人。每篇論文共2名專家評議,另有2名專家總評。
碩博國際論壇第一組以“歷史與文獻”為主題展開探討。山西師范大學碩士研究生姚子豪認為王勃對“龍朔變體”的反撥是一場由當時“文壇盟主”薛元超策劃的詩歌革新運動,宗旨并非將詩歌從“宮廷”帶入“山林”,而是宮廷詩內部的修正,實質是山東士族對時下文壇的學術革新。陜西師范大學博士研究生哈雪英認為玄宗時期遠路遞送荔枝之舉,令傳統禮制規范與政治視野中的荔枝貢賜在實踐中遭遇阻礙,演變為暴露皇權過度膨脹與諫議系統失聲的符號,杜甫荔枝書寫諷刺主題由此形成,同時也與杜甫在蜀中時的生活際遇與創作環境轉變有關。日本京都大學博士研究生徐新源探討了孟郊在聲律上的復古手法,發現孟郊在押韻、上尾、平仄等方面的運用顯示出明顯的復古傾向,在句式上偏好散句,體現了其對漢魏樂府古詩的繼承與發揚。山東大學碩士研究生張溯堯認為宋人對韓愈詩歌用韻的關注與宋代科舉對用韻的嚴格要求有關,他們將韓愈詩歌用韻與古音學結合,探討韓愈詩歌好用古韻的特點,從中可以見出宋人對用古韻概念的爭議。西南交通大學博士研究生林潔瀅梳理了杜集文獻在越南阮朝的流布情況,指出阮朝詩人對杜集的閱讀和理解,是杜詩接受之重要開端,阮朝詩人學習和模仿杜詩,是推崇杜甫并將其確立為漢詩學習典范的過程。
日本廣島大學博士研究生楊春雨對《杜詩續翠抄》相關資料進行鉤沉,否定了其為江西龍派所為的舊說,認為此抄應該是一本參考了江西龍派講義但時代更后的杜詩講筵錄,整體成書時間當不早于寬正六年。香港中文大學博士研究生王蕾通過細致分析晚明清初以來《才調集》與《唐詩鼓吹》現存各版本的副文本內容,聯系當時的社會文化思潮,探明了明清時期書籍商業發行的運作機制。韓國鮮文大學博士研究生李柿昀以許筠的《唐絕選刪》為文本,考察了中國唐詩古文獻在朝鮮半島的傳播過程,指出當時唐詩文獻對整個朝鮮文壇的巨大影響。日本廣島大學碩士研究生朝霧健太以元稹的《酬樂天東南行》為例,討論他是如何基于五臣注的解釋來使用“嚇雛”一詞,從而通過注釋確認了元稹對《文選》詞匯的受容。湖南師范大學博士研究生LY LONG KHANH通過深入歷史背景,初步考證了安南嗣德帝詩集的成書及其編撰理念。

碩博國際論壇第一組
碩博國際論壇第二組以“詩與詩學”為主題進行探討。河南大學博士研究生李夏青認為在明代閩中后進另辟蹊徑、轉而效仿新體之時,徐卻堅定地踐行閩派傳統,秉持宗唐復古的藝術追求,取法于唐,成為振興閩詩風雅的中堅力量。首都師范大學碩士研究生上官銳浩認為清代乾嘉時期關于李、杜、韓、蘇并稱四大家的詩學批評方興未艾,一方面是宋詩的地位不斷攀升,另一方面是乾嘉之際通融唐宋的詩學觀點開始日漸升溫,其中表現出的折衷思想取代偏激爭辯推動著清詩學迎來繁榮。中國海洋大學博士研究生李準的研究表明宇都宮遯庵在詩學上主張唐宋并尊、崇杜,這種詩歌范式同樣影響了宇都宮遯庵的漢詩創作。西南大學碩士研究生劉媛媛分析了六如上人《葛原詩話》對杜詩的征引和接受情況,認為其中體現了日本江戶中后期詩人不同于中國詩人的異域接受眼光和獨特的“新奇”詩觀。
四川師范大學博士研究生熊梓灼收集整理了今存韓國古代文獻中古代朝鮮文人創作的與李白相關的題畫詩,認為這些詩歌內容通過化用、改寫李白原詩,演繹、再現李白故事,表現出李白人格精神及詩歌魅力對古代朝鮮半島文人的感召。北京大學碩士研究生董冠麟按照效仿對象是否明確將古代朝鮮文人的效白居易體詩劃分為顯性的效體詩與隱性的效體詩,分別考察了兩類效白體詩如何實現對白居易詩的借鑒模仿。上海師范大學博士研究生殷星歡指出高麗中期士人未表達類似北宋中后期士人關于唐詩的否定性評論,原因在于高麗中期士人對北宋中后期儒學保持距離,沒有簡單承襲北宋儒學關于晚唐五代文化衰落的論述,以及將“道”置于文章之上的追求,而是在自身文化語境下,對“文章余事”的內涵追行轉化,鞏固了文章在高麗士人文化中的中心地位。

碩博國際論壇第二組
經過一天半的充分交流討論,分論壇發表圓滿結束。會議閉幕式由上海師范大學陳飛教授主持。東亞唐詩學研究會副會長查屏球教授宣讀碩博國際論壇獲獎名單,韓國延世大學許敬震、上海師范大學李定廣等教授為獲獎者頒獎。

許敬震教授與獲獎學生

李定廣教授與獲獎學生
東亞唐詩學研究會會長、上海師范大學唐詩學研究中心查清華教授對本次論壇作最后總結。他進一步明確了東亞唐詩學研究的文化意義、文獻范圍、理論資源和學術愿景,希望包括碩博生在內的青年學人在發揚前輩學者優良傳統的基礎上,穩步進取,不斷開拓,將東亞唐詩學研究推向更高層次,也為東亞命運共同體的建設提供可資借鑒的歷史文化資源。

陳飛教授主持

查清華教授總結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