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董鐵柱讀《王羲之》|吉川忠夫的“鏡頭”與“彩蛋”

《王羲之:六朝貴族的世界》,[日]吉川忠夫著,陸帥譯,江蘇人民出版社2024年8月出版,384頁,159.00元
一、熟悉而陌生的人
在過去兩年的電影中,《奧本海默》無疑是最耀眼的之一。它的耀眼不在于獨攬了七項奧斯卡獎項,而在于用三個小時的時間立體地向大家講述了一個熟悉的陌生人。說熟悉,是因為被譽為原子彈之父的奧本海默可謂大名鼎鼎;說陌生,是因為很多人只是聽說過他的名字,對真實的他一無所知。說來慚愧,在伯克利讀了六年書的我,也是在影片中的校園景色映入眼簾的那一瞬間才開始真正了解奧本海默和伯克利的淵源。

電影《奧本海默》海報
如何介紹一個熟悉的陌生人,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熟悉意味著每一個人都會對他懷有先見。大家都會想當然地在腦海中勾勒出一個絕頂聰明的科學家應有的模樣,例如把手表當作雞蛋煮的牛頓。如何打破這種成見,告訴大家奧本海默是個自負而勤奮的科學家的同時又是一個受到左翼思想影響的花花公子,還是一個為同儕兩肋插刀的領導者,這需要對素材進行精當的選擇。陌生則意味著大部分人對原子彈出現前后的時代和奧本海默所經歷的一切缺乏基本的了解,我們只知道美國人在日本的廣島和長崎扔下了兩顆原子彈結束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因而影片必須在情節推進的同時不著痕跡地填補觀眾認知的空白。這樣的一項工程花了三個小時,不知道是長了還是短了?
對中國人來說,王羲之也是一個熟悉的陌生人。和奧本海默相比,他更為熟悉,也更為陌生。大約每一個中國人都知道中國古代有一個著名的書法家叫王羲之;很多人知道他和鵝有著不解之緣;還有一些人知道以他為原型出現了一個成語——東床快婿……可是,東晉畢竟過于遙遠,普通人完全無法想象一千六百多年前的王羲之具體是如何生活的。除了這些標簽性的印象之外,事實上我們對他一無所知。這樣的類比,當然還可以繼續,適用于很多歷史上赫赫有名而看似熟悉的陌生人。在一定程度再深入地了解他們是我們的需求,如何有趣而又不乏深度地介紹他們則是學者的難題。
二、“躍”讀電影化的《王羲之》
吉川忠夫的《王羲之:六朝貴族的世界》為解決上述的普遍性難題提供了一個范例。這大約正是這本已過不惑之年的經典的生命力所在。是的,《王羲之》是一本“舊”書,但又是一本“新”書。它最初出版于1972年,在學術界很多超過四十年的書在圖書館的書架上早已布滿灰塵,而《王羲之》書到中年還能以中譯本的形象閃亮登場,就是由于它講的是王羲之又不是王羲之,套用魏晉時期著名的梗來說,在是與不是之間,而在是與不是之間的關鍵,是它放棄了傳統著作的“體系”,更像是一部出色的電影。
和一般學術專著相對嚴謹的線性結構相比,電影的特點在于鏡頭之間的切換并不需要嚴格的邏輯,很多時候靠觀眾自行體會。說《王羲之》像電影,就是因為它采用的是開放性的結構,邀請讀者參與其中,在讀者和作者的互動中不斷形成文本所具有的意義。說到對人物的介紹,通常會想到的體例就是按照人物少年、青年、壯年和晚年的時間順序進行講述,這是最為常見的線性結構。這種結構給讀者必須從頭開始的強迫感。相反,《王羲之》的三章內容乍一看有些“凌亂”:第一章是王羲之的書法尋蹤,第二章是王羲之及其時代,第三章是王羲之的生活、信仰、思想與藝術。這三個部分似乎包含了王羲之的方方面面,但彼此之間并沒有明顯的線性關聯。讀者可以隨意地選擇某一章作為閱讀的起點,閱讀的順序并不影響我們對王羲之的了解,甚至于若是只對其中某些部分感興趣,讀者并不需要讀完整本書也不會妨礙我們對相關內容的理解。這就給了讀者主動性,而這種主動性是屬于不同程度的讀者的。換言之,《王羲之》沒有設閱讀的門檻,而是給了讀者相應的臺階。讀者完全可以在各章之間自由地“躍”讀——跳躍著閱讀。如果有讀者只不過想要多一點王羲之的“八卦”,那么從第三章看起剛剛好;要是對唐太宗和《蘭亭序》的瓜葛有所了解的讀者,不妨從第一章開始;而想看看吉川忠夫如何詮釋王羲之和時代關系的,完全可以直接跳到第二章。用吉川忠夫自己的話來說,“我究竟向讀者展現了一個怎樣的王羲之?……只能全憑讀者的自行判斷了”。
好,作為讀者的我們來具體感受一下如何“躍”讀。吉川忠夫頗具匠心地把王羲之的書法作為每一部分的標題,第二章一開始用的是《蘭亭序》。顧名思義,這一部分和蘭亭有關,但是在介紹了蘭亭集會的背景后,他蕩開一筆插入了當時在會稽諸位名士的“鏡頭”,然后再回頭講述蘭亭之會探討《蘭亭序》中的思想,接著引出了《蘭亭序》是否偽作的問題。在閱讀的過程中,很明顯感到對于關心《蘭亭序》真偽問題的讀者來說,“會稽名士列傳”這部分是可以“躍”過的。然而,耐心讀完這一部分的讀者絕對不是在浪費時間。吉川忠夫對謝安、許詢、孫綽和支道林等人的介紹可謂精挑細選。在《世說新語》和《晉書》中關于這些名士的故事很多,其中不乏負面的形象,而吉川忠夫所挑選的幾乎都是正能量滿滿的。即使是支道林對王羲之幾位兒子的負面評價(把他們說成只會亂叫的白脖子烏鴉),在他看來也沒有影響支道林和王羲之的“親密交游”。這當然是吉川忠夫有意為之。當他把鏡頭切換到王羲之《蘭亭序》中的思想時,我們才發現自己可以更好地領悟“死生亦大”的感慨——這么多的名士好友讓生活變得格外美好,對映之下死亡就顯得異常殘忍。事實上,如果再做深一層的思索,有的讀者甚至不難發現當我們理解了“死生亦大”之后,《蘭亭序》的真偽問題已經變得不再那么重要。死生才是每個讀者都需要面對的問題,而后者更多的屬于專門學者的工作,這時候要是有人“躍”過了對所謂真偽的討論而直奔下一話題——王羲之的多病和晉王朝的多災——那也是很自然的選擇,或者甚至可以一下子跳躍到第三章,其中《逸民貼》的最后部分濃墨重彩地討論了生與死的問題。
三、“或許”更真實
不難看到,電影化的《王羲之》在給予讀者主動性的同時,也給自己注入了長時間的生命力。除了少數經典之外,絕大多數學術性專著的生命力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急劇下降,書中的論點很可能早就成了老生常談甚至已被徹底推翻。一本常讀常新的書,一定不是由于它提供了讀者完美的答案——從學術的角度來說沒有答案是百分百完美的,而是在于它給予了讀者思考的空間。用電影的術語來說,就是留白。《王羲之》在很多地方有意地沒有對熱點問題斬釘截鐵地下結論。比如在探究王羲之在仕途激流勇退的原因時,吉川忠夫用了“大概”,在討論《蘭亭序》是否偽作時用了“似”和“或許”。這絕非他缺乏自己立場的表現,恰恰相反,他的立場很明確:“我”說的不一定是對的,別人說的也不一定是對的。

王羲之畫像
輕學術近年來在國內成了一股潮流。所謂的輕學術,就是既注重可讀趣味,又不失學術深度。和純粹的普及性讀物相比,輕學術依然沒有放棄引領讀者思考的可能性。《王羲之》可以稱得上是輕學術的典范。在吉川忠夫反復強調大概、或許以及可能的同時,他傳達了一個重要的學術原則:結論需要材料。為什么“我”說的不一定是對的?原因很簡單,我們無法有足夠的材料來證明,只能夠根據現有的材料進行合理的推測。這個簡單的道理卻很容易被讀者忽視,在不少讀者的眼中,歷史學家應該是知識淵博而無所不知的。雖然王羲之被尊為書圣,但是流傳下來與他相關的史料并不很多,因而就需要用別的可靠材料來補充。吉川忠夫在1971年所寫的后記中指出,這本書的特色之一是“充分利用了王羲之的尺牘”。尺牘就是書信,可是那時候的書信非常簡短,用他自己的話來說,很多時候要靠“推理和想象”才能夠被腦補尺牘所寫內容的場景。這樣的坦白拉近了作者和讀者的距離,也讓讀者更加接近學術的“真相”——學術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基于既有材料的推理和想象,就如同必然會有虛構色彩的電影一樣。時至今日,不少學者還會標榜自己所告訴讀者的是“真實”的,相比之下,吉川忠夫的坦率“或許”才更真實。
用電影的角度來看,各種王羲之的逸事像是正常的情節推進,而他的尺牘則如同個人的內心獨白,我們需要細細品味,才能推理出其中所展現的另一個王羲之。吉川忠夫把尺牘中的王羲之“想象”成一個關心他人而心地善良的人。這與《世說新語》中傲氣滿滿的王羲之形象的確有所不同。他還從王羲之的尺牘中找到了“目前”二字,認為這是理解王羲之的關鍵所在。在吉川忠夫看來,王羲之在溫馨的家庭生活中找尋到了“目前”之樂,也就是今天我們常說的珍惜當下。“目前”讓王羲之成為一個矛盾體,一方面似乎他是一個快樂主義者,而另一方面在內心深處則蘊藏著難以磨滅的不安感。不管怎樣,吉川忠夫筆下的王羲之都帶著主角的光環,他對王羲之幾乎沒有做任何的負面評價。也許,他把評價的權利交給了讀者。
四、劇末的“彩蛋”
把《王羲之》看成一部電影,就不能夠有太多的劇透。相信每一個讀者都會從中找到吉川忠夫為我們準備的臺階,一步一步地接近我們想要看到的王羲之。可是,不管我們的口味有何不同,《王羲之》的中譯本在客觀上為所有的中國讀者準備了一個彩蛋。

王羲之觀鵝圖,元錢選繪。
《王羲之》最初的目標讀者是四十年前的日本讀者。為了讓日本讀者更好地理解王羲之的方方面面,吉川忠夫在不少地方提到了相應的日本和西方文化作為參照。對于今天的中國讀者來說,這是一份意外的收獲。我們原本想看看日本學者如何解讀王羲之,結果順帶著了解了不少其他國家的文化,從而可以從更多視角來重新審視王羲之。無論是對于專業學者還是大眾讀者,這種跨文化的比較都頗具啟發性。這也是為何說它講的是王羲之又不是王羲之的原因之一。在談到王羲之的書法時,吉川忠夫用十七世紀日本著名詩人松尾芭蕉的俳句理論來闡釋自然和人工的關系。松尾芭蕉強調詩歌應當出于自然而生之情,反對矯揉造作;吉川忠夫認為這與王羲之書法的渾然天成一脈相通。他說:“就國別、時代而言,書法、俳句并非同類。但作為藝術,兩者的精神是相通的。”而在講述王羲之所處的東晉時,他提到了日本皇室所收藏的奈良時代到日本的《喪亂帖》,并用十字軍試圖奪回圣地巴勒斯坦來形容東晉奪回華北的決心。這不啻為讀者打開了另一扇門。有多少讀者在看到此處時心中會閃過一個念頭:十字軍也是一個熟悉而陌生的話題,深入地了解一下十字軍東征也許也不錯吧……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