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為什么麥琳笑得那么嚇人啊?教你識別不快樂的笑容
原創 Margaret 果殼
今年下半年,我說國內頂流之一是《再見愛人》里的麥琳,沒人反對吧?
就我而言,麥琳留給我最深的印象,就是她的幾次大笑,是那種讓我害怕的大笑。
在和張泉靈聊天,講到自己怎么打擊丈夫的愛意時,麥琳放聲大笑;
看到畫師畫的自己,一邊吐槽,一邊笑得前仰后合;
聽說新任導游還不知道共有資金的支付密碼,麥琳迎風捂著嘴笑;
……

圖丨《再見愛人》

圖丨《再見愛人》
在普世的認識中,笑明明是很好的事呀!笑容往往代表了快樂、舒適、滿足、友善……但麥琳的笑,怎么讓人難受得想要快進啊?
笑,不總代表快樂
大多數時候,笑都是快樂情緒的自然表達,比如看到了電視劇里的搞笑情節、見到了心愛的人、吃到了想了好幾天的美食,笑就作為快樂感受的結果自然流露。

圖丨giphy
但有時候,笑也不僅僅來源于內心的快樂。
你笑,可能不是因為自己的開心,而是別人的開心。很多喜劇會在搞笑橋段時播放“罐頭笑聲”,也就是事先錄好的一群人的笑聲。當觀眾聽到背景音中的哄堂大笑時,就接收到了電視劇的提醒“你該笑了”,這時哪怕沒那么get到笑點,你也更容易笑出來。

情景喜劇中經常播放“罐頭笑聲”,以提醒你該笑了丨giphy
還有一種情況,自己出糗讓他人(尤其是親近的人)笑時,自己也會笑。據說古代有個人叫老萊子,自己都70多歲了,為了逗年邁的父母開心,還要穿上花衣裳扮小孩,和父母笑成一團;我們在安慰難過的朋友時,也常常講自己的糗事、倒霉事,看到朋友破涕為笑,我們也會“噗”一聲笑出來。

老萊子的故事還被記在了《二十四孝》中丨wikimedia commons/Dingar
還有些時候,笑來源于快樂的對立面。
憤怒可能帶來笑容,也就是大家常說的“都給我氣笑了”。弗洛伊德認為,人類內心都潛藏著帶有攻擊性的、沖動的想法,但因為法律、道德、個性等等因素,這些想法難以直接表達,只能尋求更合理的釋放方式,有的人是沉默,有的人化憤怒為食欲,有的人就開始放聲大笑。
同樣的,笑還可以是其他負面情緒的表達。比如一個人在團體中被排擠,又沒法逆轉對自己不利的局面,就可能用笑來掩飾對自己不利的處境和情緒;反過來說,一個人做了傷害他人利益的事兒,也可能用笑來壓抑自己的罪惡感。

伏地魔笑成這樣,可能是因為他尚有一點罪惡感丨giphy
在《再見愛人》的節目中,我們細細品味,也能發現麥琳的幾次大笑,其實是來源于負面情緒。
談到自己常常打擊丈夫李行亮表達愛意的行為,她的笑可能是掩飾愧疚感;
看到完全不符合預期的肖像,她的笑可能來源于對丈夫描述自己外貌的憤怒不滿,但礙于同伴和攝像機在場,只能將對丈夫的不滿化為笑聲釋放出來;
至于在別人管賬時隨心所欲地購物,那時候的大笑可能是真開心吧,能自由花錢的時候誰不開心呢?
為什么笑會讓人不適?
有多少人看到麥琳的一些大笑時,會感受到不適、甚至害怕呢?
丈夫李行亮、節目的其他嘉賓,以及屏幕前的我們從她的笑聲中感到不適,是因為我們發覺了她的笑并不出于開心,“不好笑的場景”和“非常夸張的笑聲”形成了讓我們不解、不知所措的矛盾感,也會對這種違背常理的反應感到難以預測和把控;李行亮作為在她身邊的人,面對反常笑聲的不適感肯定會更為強烈。

沒意識到笑聲本質的時候除外丨《再見愛人》
讓人不適的笑,除了“不代表快樂”和“不匹配的場景”外,笑容本身的特征也能直接影響我們的感受。
最典型的真心笑容,要屬杜徹尼微笑(Duchenne Smile)。
19世紀的法國神經學家杜徹尼發現,有一種笑容不由自主地同時用到了顴大肌和眼輪匝肌,使面部出現嘴角上揚、眼睛瞇起來擠出魚尾紋的樣子。這種嘴和眼都在笑的笑容就是杜徹尼微笑,往往和積極的情緒相關,也能向外傳達愉快的感受。
相對應的則是非杜徹尼微笑。這種笑容只是故意使用了顴大肌、而沒有用到眼輪匝肌,呈現出只有嘴在笑、眼睛沒有笑的樣子——這種笑容倒不總是代表著不高興,更多的時候代表了禮貌,比如空乘對乘客的笑容、拍攝證件照時候的笑容、你接待甲方的笑容。

只有嘴在笑的非杜徹尼微笑(左),嘴和眼睛都在笑的杜徹尼微笑(右)丨sciencedirect
此外,另一些不代表快樂的笑容,也可以識別出來。
苦笑。這種笑容很淡,在臉上的表現也不太對稱,而且能看出一些失落和難過,比如抑郁癥患者的笑容,以及體育比賽中失利的銀牌獲得者的笑容。
壓抑的笑。在一些文化中,笑被認為是不體面的,所以為了壓抑自己的積極感受,人們會收緊嘴部肌肉,緊閉嘴巴,只用眼睛來笑,常見于日劇中。
尷尬的笑。為了掩飾尷尬,人們可能會在微笑的時候略微低下頭,頭也會稍稍側向一邊。想象一下過年的時候,面對“你表姐都抱倆了,你啥時候找對象”的問題,你是不是會做出這樣的動作?

帶點尷尬的笑丨healthline
故意的假笑。這種笑容可能用到了眼睛也用到了嘴,但出現得過于突然或者持續時間過久。
這些笑容都都不代表快樂,也沒法向外傳遞積極的情緒,有時會讓我們感到害怕也屬實正常了。
看到笑容就害怕,可能是病
我們剛才說,情景與表情不符的笑會讓我們不適乃至于害怕,這或許能甩鍋給笑的那個人。不過有的情況下,害怕別人的笑容可能是自己的問題。
心理學中有個概念,叫被笑恐懼(Gelotophobia)。
對于大多數人來說,面對他人善意或惡意的玩笑,盡管會感到不舒服,但能承受,也會積極地避免這種情況。而有被笑恐懼的人則會對他人的笑容過于敏感,很容易將善意或中性的笑容理解為嘲笑,并對此有病態的恐懼,肌肉緊張、全身僵硬,感到害怕和不安,最終可能導致社交受挫、身心障礙(比如睡眠不規律),感到生活中缺乏快樂。

圖丨embrace-autism.com
笑可能是全世界最通用的友好符號,但笑的人、看的人,并非都能從中獲得快樂。情緒是復雜多變的,但仍然希望你在別人和自己的笑容中,獲得真實的快樂。
參考文獻
[1] Kashdan, T.B.,Yarbro, J., McKnight, P.E., & Nezlek, J.B. (2014). Laughter with someone else leads to future social rewards: Temporal change using experience sampling methodology.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58, 15-19.
[2] Friedman, Howard S., & Riggio, Ronald E. (1999).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ability to encode complex affects.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27, 181-194.
[3] Woodzicka, J.A. & LaFrance, M. (2005). Working on a smile: Responding to sexual provocation in the workplace. In R.E. Riggio & R.S. Feldman (Eds.), Applications of Nonverbal Communication (pp. 139-155). Lawrence Erlbaum Publishers.
[4] 喻豐, 郭永玉. (2009). 與笑有關的三種個體差異:被笑恐懼,被笑愉悅與笑他愉悅. 心理學探新, 29(1), 82-86.
作者:Margaret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