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世界土壤日|守護地球脆弱又珍貴的“皮膚”!
土壤是糧食安全、水安全和更廣泛的生態系統安全的基礎。2013年6月,聯合國糧農組織大會一致通過了世界土壤日,并要求在第68屆聯合國大會上正式通過。同年12月,聯合國大會作出回應,將2014年12月5日定為第一個正式的世界土壤日。
2024年12月5日,是第十一個世界土壤日。今年的主題是“促進土壤養護:測量 監測管理”(Caring for Soils: Measure, monitor, manage),旨在強調準確的土壤數據和信息對于了解土壤特性、就可持續土壤管理做出知情決定、促進糧食安全的重要。
那么,這些“土知識”你知道嗎?

圖源:pixabay
土壤為什么如此重要?
1、土壤是生物多樣性的寶庫
你知道嗎?一匙土壤中的生物數量比地球上的人口還要多!
健康多樣的土壤中生存著脊椎動物、無脊椎動物、病毒、細菌、真菌、地衣和植物,為人類和萬物提供了多重生態系統功能和服務。實際上,土壤中的生物多樣性占地球生物多樣性總量的25%以上!這些生物體內多樣的群落使土壤保持健康肥沃。土壤中的這些生命為植物提供營養和保護,反過來,植物也通過這些生命滋養土壤。
土壤還是地球上最大的遺傳基因庫、種子基因庫。有研究顯示,1克土壤里可能包含了多達800萬種微生物,數十億的微生物細胞,其基因組相比于人類的基因組要豐富1000倍。25克森林腐殖土中所包含的霉菌如果一個個排列起來,其長度可達11千米。
2、土壤是食物之源
華中農業大學資源與環境學院副教授郭忠錄解釋:人類從土壤中獲得的食物超過總量的95%以上,而從其他圈層中獲得的食物不到5%。
健康多樣的土壤使我們能夠種植人體所需的各種蔬菜和植物。土壤中的生物為植物提供了養分。營養取決于植物可食用部分中養分的可用性和平衡,而這最終依賴于土壤中存在的養分。
也就是說,土壤中的生物越豐富,我們的食物就越富含營養。
3、土壤與我們的健康息息相關
土壤對人體健康具有重要意義。許多著名的抗生素,包括青霉素,都來源于土壤微生物。你知道嗎,500多種抗生素來自土壤微生物!
對健康土壤的研究不僅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了解微生物在生態系統中的作用,還有助于改善食品安全,防治病蟲害。
4、凈化我們呼吸的空氣并應對氣候變化
土壤生物具有分解或清除某類污染物的能力。例如,土壤生物可以分解某些有機污染物,將其轉化為無毒物質。
不僅如此,土壤還是碳循環的重要組成部分。健康的土壤是地球上最大的碳庫。它可以通過固碳來調節空氣質量和溫室氣體排放,從而凈化我們呼吸的空氣。
數據顯示,全球土壤每年可固定4億~12億噸碳,是地球表層生態系統最活躍的碳庫之一。而且,土壤供養植物,其能量又通過食物鏈傳遞,最后分解回到土壤中,達到了完整的生態平衡,維持了生態系統的穩定。
毫無疑問,土壤是人類生存之基。
土壤圈是與人類關系最密切的圈層之一,地球上的一切生命都直接或間接來源于土壤。首份關于全球土壤生物多樣性狀況報告的作者之一、德國萊比錫大學教授尼科·艾森豪爾說,土壤同時生產食物、儲存碳和凈化水,因此,與氣候和地表生物多樣性危機“至少同等重要”。
“土壤安全關系著糧食安全、水安全和生態環境安全,是維系國家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關鍵。”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博覽園土壤館副館長、資源環境學院副教授李新平指出,“即使科學發達的今天,在土地上種植作物還是人類食物最重要的來源之一。所以,土壤自古以來、也將一直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基礎。”

圖源:pixabay
脆弱又珍貴的土壤
一項一項的專業知識告訴我們:沒有土壤,一切都將不同。
然而,土壤也會生病!
尼科·艾森豪爾指出,我們所依賴的這層薄薄的土壤“皮膚”其實非常脆弱。
2015年,聯合國在《世界土壤資源狀況報告》中指出,全球土壤整體面臨著“十大威脅”,分別是土壤侵蝕、土壤有機碳損失、養分不平衡、土壤酸化、土壤鹽漬化、土壤污染、土壤滯水嚴重、土壤板結、地表硬化和生物多樣性喪失。
2020年,世界糧食獎獲得者拉坦·拉爾教授說,自工業革命以來,農田開墾已使約1350億噸土壤流失。固體廢棄物污染、農藥化肥污染、污水灌溉、大氣沉降污染等都會破壞土壤安全,威脅糧食安全和身體健康。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7月1日發出的警告稱:世界荒漠化地圖集顯示,75%的土壤已經退化,直接影響到32億人口。照目前趨勢,到2050年,這一比例將上升至90%。
而在我國,資料顯示,中國是世界上荒漠化最嚴重的國家之一,荒漠化土地面積達257萬平方公里,占國土面積的26.81%;沙化土地面積168萬平方公里,占國土面積的17.58%。與此同時,《2023年中國水土保持公報》顯示,2023年全國水土流失面積為262.76萬平方公里,約占國土面積的27.1%。
“土壤資源彌足珍貴,形成2~3厘米厚,大概要1000年之久。” 華中農業大學資源與環境學院副教授郭忠錄說。因此,守護土壤健康十分重要!
保護土壤 人人有責
據專家介紹,保護土壤資源,有幾個要訣。
首先是阻,即防止污染物進入土壤。當前,防止有毒有害物質進人土壤的措施主要有:科學地進行污水灌溉;合理使用農藥,重視開發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合理施用化肥,增施有機肥等。
其次是挪。郭忠錄介紹說,在一些大規模的開發和建設活動中,必須采取措施合理保護、利用表層土壤資源。生產建設過程中,全面推進表土保護與利用,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
最后是改。就是排除或防治影響農作物生育、引起土壤退化等不利因素,改善土壤性狀,提高土壤肥力,為農作物創造良好土壤環境條件。包括土壤水利改良、土壤工程改良、土壤生物改良、土壤耕作改良、土壤化學改良等。比如,在受重金屬輕度污染的土壤中施用抑制劑,可將重金屬轉化成為難溶的化合物,減少農作物的吸收。
此外,土壤普查是對土壤形成條件、土壤類型、土壤質量、土壤利用及其潛力的調查,對掌握土壤性狀、促進可持續土壤管理、保障糧食安全具有重要作用。據農業農村部最新公布,我國從2022年啟動第三次全國土壤普查以來,已經對北至漠河、南至三沙、東至黑瞎子島、西至帕米爾高原,約110億畝耕地、園地、林地、草地等農用地和部分未利用地土壤取土化驗。今年11月15日,最后一個采樣點順利收工,標志著外業調查采樣任務如期圓滿完成,共采集樣點287.2萬個,采集樣品311萬份,后續將形成更多成果。

圖源:pixabay
個人,同樣是保護土壤的重要力量。在日常生活中,踐行綠色生活方式,少開一天車、減少生活垃圾、做好垃圾分類、減少化學洗滌劑用量、適當使用肥料和農藥、不隨意取土、愛護植被等小事,都能為保護土壤盡點滴之力。
來源:生態中國網綜合整理人民資訊、FAO 聯合國糧農組織、科普中國等;圖文版權歸原作者,本圖文不做商用,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