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蘇州河畔“寵物總動員”:帶著狗狗看寵物大展
上海Fotografiska影像藝術中心位于蘇州河邊,自開館以來就向公眾傳遞出了開放且包容的姿態,是一家寵物友好的展館,允許觀眾攜帶寵物進入。
12月5日,在初冬暖陽下,一群攜帶寵物狗的觀眾走進了藝術中心,去參觀一場名為“寵物總動員”的展覽開幕式。這是該藝術中心的年度大展,呈現24位藝術家的100余件作品,展現他們各自視角下的寵物與人類的關系。這是一場溫暖的展覽,攜寵觀眾在展廳里觀看著藝術家鏡頭下的寵物,而他們自己的寵物也成為了其他觀眾的拍攝對象。
“只有愛過動物,我們靈魂的一部分才能得以蘇醒。”這是法國作家阿納托爾·法朗士的名言,印在了展覽“寵物總動員”的入口處。
自古以來,寵物與人類便結下了不解之緣。從人類首次馴化狗開始,寵物便逐漸成為人類生活的重要同伴。它們教會我們同理心,讓我們學會表達愛與承擔責任,更在孤獨時給予我們溫暖的陪伴。

展覽現場,攜帶寵物的觀眾在展廳里互動

展覽現場,攜帶寵物的觀眾在展廳里互動
澎湃新聞記者了解到,展覽“寵物總動員”通過24位藝術家的100余件作品,呈現他們各自視角下的寵物與人類之間的關系。上海Fotografiska影像藝術中心董事總經理克里斯蒂安·德維爾(Christian Devillers)告訴記者,這是一個關于寵物主題的大型展覽,并不是深奧難懂的,而是一眼就能看明白的有趣展覽。展覽旨在借助藝術的視角,深化公眾對寵物在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角色的認知。它們或身披柔軟的絨毛,或展現靈動之姿……它們時而化身為家庭守護者,以無言的溫暖撫慰人心;時而成為個性與地位的象征,彰顯著主人的獨特風采;時而擔起生活伴侶的角色,默默陪伴,共度無數平凡而珍貴的瞬間;更有時,它們作為藝術創作的靈感繆斯,激發無限創意與遐想。

展覽現場,觀眾攜帶的寵物狗在展覽作品前

展覽現場,攜帶寵物的觀眾
寵物的肖像
展覽開端處,觀眾可以見到攝影師卡里·比約恩的一組攝影,其《狗狗》系列圍繞紐約市及其周邊的動物時尚秀和錦標賽創作,展現美國當時的消費主義,以及浮夸的美國夢的表現形式。在這一組攝影作品的對面,是多莉·法比雪夫拍攝的《最佳表演》系列,捕捉的是威斯敏斯特犬舍俱樂部犬展里的優美與高雅。

?卡里·比約恩,未命名作品,來自《狗狗》系列,2016-2020年

?多莉·法比雪夫,《兩位波美拉尼亞》來自《最佳表演》系列, 2012年
出生于杜塞爾多夫的拉爾夫·哈根特從事著人物和動物肖像的創作,他用與人物肖像拍攝同樣嚴肅和優雅的方式來描繪動物,賦予他圖像中的每個生物以尊嚴和個性。從2013年他的第一個狗肖像開始,此后他拍攝了許多不同類型的動物,從小昆蟲到大猩猩,從羊駝到企鵝,其廣泛的動物肖像作品集展示了我們這個星球上許多天然物種的美麗。而在一面寬廣的展墻上,掛滿了動物攝影師杰拉德·格辛斯的《你看起來像你的貓嗎?》與《你看起來像你的狗嗎?》系列,通過人與寵物面貌的趣味對比,揭示了寵物與我們之間不可思議的紐帶。

?拉爾夫·哈根特,《格里塔》, 2013年

?拉爾夫·哈根特,《閃擊大師》,2015年

展覽現場,杰拉德·格辛斯的《你看起來像你的貓嗎?》系列與《你看起來像你的狗嗎?》系列
2009年,巴黎狩獵與自然博物館館長就委托安托萬·施內克為60只狗拍攝了一系列照片,這些狗的主人都是法國名人。博物館里有一個以這些嚴肅的狗的照片為特色的肖像畫廊,模仿了歐洲城堡里有時能找到的著名祖先的肖像。在攝影師的拍攝過程中,狗狗必須戴上黑色的圍巾,這可能有助于它們在鏡頭前保持神圣的姿態。

?塞奇·索赫,《文森薩、巴黎與彼得,馬薩諸塞州劍橋》,來自《動物》系列,1992年

?深瀨昌久,《佐助》, 1978-1979年
除了一些嚴肅的肖像照外,也有藝術家將鏡頭對準了在家中的寵物。如塞奇·索赫在四只狗的陪伴下長大,自上世紀七十年代開始拍攝人物時,她就經常將伴侶動物也納入畫面。在她看來,“當人類與動物共處時,現場會變得更隨性、自我會變少但現場會更亂。”日本攝影家深瀨昌久于1977年收養了小貓,為它取名為“佐助”,他自己也“變身”為貓,用貓的視角跟拍佐助。對于深瀨昌久來說,在自然的移動中隨心所欲地與自己的貓一邊玩耍一邊記錄,是最幸福的拍攝。他說,貓咪“佐助”也成了他自己的“自畫像”。
寵物與人類
藝術家羅賓?施瓦茨的作品《艾米莉亞與動物》系列是她拍攝了女兒與動物的共同成長,是一場跨越了十九年的創作與紀錄。羅賓說,“這個系列代表了我人生中最重要的時期,它成為我與孩子之間的生命紐帶。”索菲·加曼則以她細膩的畫面,定格了狗狗洗澡時滑稽有趣又不失溫馨的瞬間。溫妮?奧的《恥辱圈》系列中,則將寵物狗在術后所佩戴的恥辱性項圈轉化為美麗和莊嚴的象征,將項圈和其中的狗轉變為藝術性的肖像。

?羅賓·施瓦茨,《托爾,艾米莉亞和雅各布》來自《艾米莉亞與動物》系列, 2006年

?溫妮·奧,《卡爾文》來自《恥辱圈》系列, 2017年
日本藝術家芥川浩典的作品是他的寵物兔子“烏龍”。烏龍的照片出現于第一波照片博客浪潮。“我一生中大部分時間都和兔子生活在一起。從1994年到2003年,我為我的寵物兔子烏龍創建了一個主頁,雖然并非我的本意,它成為了全世界的熱門話題,甚至被用作網絡梗。”

?芥川浩典《烏龍》,1994-2023年
中國藝術家程然則以其奶牛貓馬丁?戈雅的大幅攝影作為主內容,并結合了他與團隊收養的20多只流浪貓伙伴的圖像。他以人類學,檔案學,圖像學的形式去呈現寵物議題,不僅僅關于陪伴,也關于人與寵物的共同成長,以及正在發生的藝術現場。對程然來說,貓給他帶來了撫慰與陪伴,也為他的創作帶來了很多靈感。“它們是很多藝術家的靈感繆斯,讓藝術家找到創作的方式,并將這種方式分享給不同的人。”

展覽現場,程然作品

展覽現場,王翰林作品
寵物話題的背后
寵物作為很多人生活中重要且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以獨特的方式陪伴著我們度過許多重要時刻。除了對它們的日常紀錄及藝術式的拍攝外,此次展覽亦在充滿趣味和溫馨的基調下,對一些存在的問題進行了探討與反思。
展覽中不乏令人悲傷的作品,如英國藝術家馬丁·阿斯伯恩拍攝的作品《獵狗安息之地》描繪的是西班牙農村的獵狗因老化,跑不動后被遺棄或被殺害的故事:大多數狗被留在路邊或被政府的“殺戮站”接走,但有些狗因表現不佳而受到懲罰,被掛在樹上或被活著扔進井里。該系列并沒有直面痛苦,展示的是它們被遺棄的風景,亦或是幾只被拯救的狗,但依舊傳遞出了悲傷的氛圍。

?馬丁·阿斯伯恩,《河流與灰狗》來自《獵狗安息之地》系列

展覽現場,莉莎·斯特龍貝克的《代號》系列
在一個布滿皮毛的展墻上,是莉莎·斯特龍貝克的《代號》系列,展示了人類的黑暗面:一些人在訴說自己有多愛動物時撒謊,他們只愛自己的寵物,卻忽視了那些活著就是為了被做成皮草外套而遭受苦難的可憐動物。
藝術家阿克塞利·瓦爾穆寧則將鏡頭對準了寵物與克隆的話題。在韓國的實驗室里,只需支付十萬美元,你就可以克隆一個與你心愛的、或許年老且瀕臨死亡的寵物一模一樣的新寵物。這是關于過于好奇的行為,以及對于人類扮演上帝的探討。

展覽現場,阿克塞利·瓦爾穆寧拍攝的寵物克隆話題
在展覽現場,德維爾也向記者講述了寵物現象背后的思考。“在西方,流行養寵物的年代大約在20世紀60至70年代。我來自法國,我認為現在法國的寵物數量比人還多,這在美國和歐洲的很多地方也是一樣的。而中國的這一現象則出現得更晚,大約在十幾年前。這與社會的變革和社會的富裕程度有關。而當代社會存在一個很大的問題,那就是孤獨。隨著社會壓力和經濟壓力的增大,人們不再愿意生孩子,而寵物則為人們的許多心理問題提供了解決方案。至少,寵物可以讓人在很短的時間內忘記其他事情,得到放松。這是一個令人難以置信的社會現象。”

?索菲·加曼,《米婭》來自《濕狗》系列,2014年

?索菲·加曼,《托帕茲》來自《比特犬花之力》系列, 2015年

?阿瑞卡·羅《未命名(東部箱龜)》來自《家養》系列,2015年
除了貓狗,以及兔子等人們普遍認為是可愛的寵物外,展出的作品中亦有藝術家拍攝的蛇、變色龍、蜘蛛等寵物。在德維爾看來,這些寵物也折射出了人們對于身份認知問題的探討。“它決定了你想成為什么樣的人?你希望別人把你看成一個什么樣的人?當然,最終愛都存在于人與動物之間,是一種復雜的關系。”
展覽將展至3月9日。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