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保育與開發:印尼海藻養殖產業的未來
本文作者Yuno,Diinsider印尼研究助理。原發表于公眾號“Diinsider草根創變者”。
印尼是僅次于中國的世界第二大水產養殖生產國。其中,印尼在海藻生產方面也僅次于中國,占世界海藻產量的38.7%,紅藻養殖量居世界第一。印尼至少有555種海藻,已知至少有21種被用作加工原料,主要用于生產卡拉膠和瓊脂,這些產品在全球食品、化妝品和工業領域有著廣泛的應用,而在動物飼料和藥品等領域的用途也越來越廣。近年來,隨著海藻養殖的迅速擴展,它不僅為印尼沿海地區的漁民提供了重要的經濟來源,還在全球市場中占據了重要位置。然而,海藻養殖的不斷發展也帶來了環境和可持續性挑戰。如何平衡海藻保育和開發,關乎印尼海藻養殖產業的未來。

圖1:1990年至2020年主要國家/地區海藻產量(以濕重噸計);來源:世界銀行2023年新興市場報告-全球海藻
(一)印尼海藻養殖的潛力
印度尼西亞由超過17,000 個島嶼組成,海岸線長達104,000公里,約70% 的土地位于沿海地區,且具有典型的熱帶氣候,全年溫度在21-33攝氏度之間,對卡帕海藻(Kappaphycus)的生長十分適宜,這些海藻能耐受22-33攝氏度的水溫。季風、上升流和洋流等自然條件為海藻養殖提供了豐富的營養物質,促進了海洋生態系統的生產力。印尼的多個水域(如班達海)在6月至8月期間經歷強烈的上升流。這一過程將富含營養物質的深層水體(如磷酸鹽、硝酸鹽和硅酸鹽)帶到表層,形成了理想的海藻生長環境,此外印尼水域的洋流也是影響海藻養殖的重要因素。洋流將來自太平洋的溫暖水體輸送到印尼,并與印度洋的冷水交匯,這種交匯現象促進了營養物質的分布。通過洋流的循環,海藻養殖區域獲得了穩定的水溫和豐富的營養,從而提高了海藻的生產效率。
印尼海洋事務和漁業部估計,印度尼西亞大約有1,220萬公頃的沿海區域適合海藻養殖,而目前僅有約110萬公頃的土地被利用,僅占適合海藻養殖面積的9%。印尼的海域為海藻養殖提供了豐富的空間和資源,不同地區的水流和潮汐變化也給海藻生長提供了多樣的生態位,適合多種海藻生長。此外全球對海藻的需求增長迅速,尤其是在食品、化妝品、醫藥和其他工業應用中。目前大部分印尼生產的海藻被加工為卡拉膠后出口中國,占比70%,市場需求潛力大。

圖2:印尼南蘇拉維西省塔卡拉爾縣海藻養殖戶收獲圖;來源:Indonesia_Seaweed_Guide
(二)印尼社會和經濟的發展獲益于海藻養殖
1.女性與土著社區的賦能
印尼女性通過海藻養殖,不僅實現了自我收入,還增強了家庭中的話語權。在許多農村地區,?性負責選種、整地、所需設備、海藻捆綁技術、育苗過程、收獲期間的維護和加?過程。她們技術嫻熟、靈巧,能夠進?海藻養殖的各個階段,超出了男性漁?的能?,而男性漁民只在海藻幼苗到耕地和收獲時幫忙。這使她們成為了家庭經濟中的關鍵角色。例如在北哥倫打洛,女性在海藻養殖組中占到57%的比例,甚至在養殖組中擔任主席等領導職位。此外,海藻養殖還為當地土著社區(masyarakat adat)創造了可觀的收入,調查顯示東南蘇拉威西的漁民通過海藻養殖年均收入增加到257-1321美元,相比傳統捕魚僅約103美元的年收入,提升了數倍。這種收入增長改善了當地居民的生活水平。
2.漁民的可持續生計選擇
海藻養殖為印尼漁民提供了安全且可持續的替代生計選擇。一項針對東南蘇拉威西島南科納威區96個家庭的調查發現,這些家庭只有12%的收入來自捕獲捕魚,而36%的收入來自海藻養殖,38%則來自其他漁業來源,而只有14%的受訪者從事非漁業活動。海藻養殖在幫助這些漁民提高收入的同時也能有效減輕印尼漁業資源的壓力(因為許多地區的捕撈量已經達到或超過可持續發展水平)。在印尼北蘇拉威西,政府鼓勵漁民轉向海藻養殖,以替代過度捕撈的傳統漁業,并有效避免為謀生而開展的非法海盜活動。
3.為印尼高速增長的經濟做出貢獻
海藻是一種高價值、易儲存的商品,具有45天的短收成周期,收獲后可直接銷售。海藻養殖加工成本低,技術要求簡單,使得基層農民容易參與,許多小規模養殖者因此能夠順利進入市場并獲取利潤。根據世界銀行的研究 (World Bank, 2018),如果印尼等熱帶地區能夠以可持續方式擴大海藻養殖,當地的收入有潛力顯著提升。2018年東南蘇拉威西邦巴納區海藻養殖的年收入從257美元到 1321美元不等。作為參考,印度尼西亞當年國家農村貧困線相當于人均每年336 美元。同時,印尼作為全球卡拉膠和瓊脂的主要生產國,依靠國際市場對海藻產品的需求,推動了當地經濟的發展。根據統計,印尼的紅藻產量占全球72%以上,并且近年來海藻出口曾增長342%。這種大幅增長直接帶動了相關產業鏈的擴展,為成千上萬的小規模農戶提供了穩定的市場渠道和就業機會。
(三)印尼海藻養殖產業依然面臨多重瓶頸
干燥是海藻收獲后必不可少的步驟,市場對干燥海藻的需求最大,因為其可以進一步加工成各種產品。然而就印尼而言,海藻干燥技術支持不足是收獲后面臨的最大問題之一。自1970年代以來,班讓島的海藻養殖戶一直采用天然干燥法,即在竹架上利用陽光進行晾曬。這種方法容易受到動物糞便的污染,干燥質量不均,可能導致市場售價降低。盡管海藻養殖入門相對容易,但仍需具備本地知識、社區支持、盈利技術培訓、資金管理、市場銷售能力,以及干燥和后處理技術。此外,缺乏有效的環境實踐支持,包括疾病預防和蟲害管理的方法,進一步加劇了技術挑戰。
資金不足是印尼海藻養殖農戶面臨的另一大挑戰。萬丹省海洋與漁業局的數據顯示,啟動每半公頃海藻養殖所需的資金約為452-516美元,這對很多養殖戶而言是個巨大的經濟負擔。許多養殖戶由于缺乏足夠的資金,不得不向中間商貸款,這種方式更為方便且不需要每月還款。然而,這種貸款方式的代價是,養殖戶必須以低于市場價格將海藻出售給中間商,這影響了養殖戶的收入。此外,復雜的供應鏈(包括農民、中介、批發商、出口商和買家)導致農民利潤減少和資金投資匱乏。
影響海藻生長的疾病也經常對印尼海藻養殖的成果造成威脅。“冰冰病”(IID)是熱帶海藻常見且嚴重的疾病,其發病初期通常由溫度或鹽度的變化引發,隨后病原體如細菌和真菌侵入,導致海藻受損。冰冰病在印尼的多個海藻養殖區廣泛分布,特別是在馬魯古、蘇拉威西和巴厘島等地區尤為顯著。該病在季節轉換期間高發,尤其是在季風過渡期或海洋營養循環不足的情況下,發病風險更高。病情在雨季或海洋富營養化水平下降的時期尤為嚴重,可能導致大規模的海藻死亡和養殖活動停滯。感染冰冰病的海藻通常從局部開始出現白斑,逐漸擴散至整個藻體,導致其變黃、枯萎,最終斷裂死亡。這對養殖戶的收入造成直接影響,不僅削減了他們的生活來源,還對地方經濟造成沖擊。
近年來,海藻養殖與環境保護的平衡問題得到了越來越多的重視。印尼每年產生129萬噸海洋垃圾,居全球第二位。印尼班讓島的海藻養殖多采用“長線養殖”,這種方法能夠有效提高產量,并降低因水流過強或風暴造成的海藻損害,但是長線養殖中使用的塑料材料在養殖周期后降解,產生微塑料和塑料垃圾,進一步污染環境。印尼一些海藻養殖戶缺乏壞境保護與可持續發展觀念,在養殖過程中對環境造成了破壞,包括移除海草和珊瑚、砍伐紅樹林、使用化肥及產生塑料垃圾,這嚴重影響了生態系統和水質。農民為創造平坦的種植底面,往往會破壞重要棲息地,導致碳儲存減少。

圖3:印尼南蘇拉維西省塔卡拉爾縣海藻養殖過后產生的塑料垃圾碎片;來源:Indonesia_Seaweed_Guide
(四)面向未來:印尼海藻養殖該走向何方?
1.“社區激勵行動變革”
當前,印尼各村莊在發展海藻養殖時缺乏綜合性的管理與規劃。印尼的海藻保護組織開發了一套社區基礎規劃和賦能方法(“社區激勵行動變革”,簡稱SIGAP),以提高村莊的綜合管理能力和自給自足,幫助社區制定和實施管理自然資源的綜合發展計劃。SIGAP方法強調“以資產為基礎的社區發展”,將人力、財務、自然、社會和物理資源視為可持續發展不可或缺的基本要素。由于印尼海藻養殖產業主要由小農經營,政府或保護組織應與當地社區建立信任關系,了解社區的實際情況后建立核心團隊,評估社區的現狀,包括經濟活動、漁業實踐和海洋資源狀況,并識別當地的優勢和可用資源,幫助村莊了解如何利用這些資源來改善海藻養殖。通過與社區利益相關者共同制定愿景計劃,合理規劃養殖區域的工作具體實施計劃并監測效果,可以確保海藻養殖的可持續性發展。
2.推廣合作社模式和改善融資渠道
印尼小規模海藻養殖戶由于分散經營,難以在市場中擁有較強的議價能力。通過建立海藻養殖合作社,養殖戶可以集體購買材料、共享設備和基礎設施,降低生產成本,并有效提高議價能力。在資金和市場準入方面,印尼海藻養殖戶普遍面臨挑戰。為幫助這些小規模養殖戶獲得啟動資金,政府應推出低利率貸款計劃和資金補助。與此同時,金融機構和投資者可以考慮建立專門針對海藻養殖的融資平臺,提供靈活的貸款和補助,確保養殖戶能夠直接銷售產品,而不依賴中間商。這種合作社模式與融資渠道的改善相輔相成,能夠有效促進印尼海藻養殖產業的可持續發展,提升農民的經濟自主權和市場競爭力。
3.加強技術支持
印尼海藻養殖者雖然擁有豐富的本地知識和技術,但缺乏系統性技術支持。盡管海藻養殖門檻相對較低,但養殖者仍需在干燥、處理、加工等技術方面獲得更多支持,以提高海藻養殖的可持續性和經濟效益。組織有針對性的培訓課程,可以幫助養殖戶掌握現代養殖技術、市場營銷策略和資金管理技能。此外,疾病預防和蟲害管理,生態環境保護技術等方面的培訓,尤其是對珊瑚、海草和紅樹林等關鍵生態系統的保護培訓,也可以提升養殖戶對海藻養殖可持續發展的認知。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