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延吉火了之后:旅拍店3年新開了270家
對多數外地游客來說,11月末的延吉已十分寒冷,實際上,這個冬天相較往年已算溫暖。只是太陽一落山,寒意又立刻增加,街上的游客、行人早有準備,穿上了厚厚的大衣。年幼的小游客也不例外,早已被家長從頭到腳裹得嚴嚴實實。
延邊朝鮮族自治州位于吉林省東部,面積約占吉林省的四分之一,是我國唯一的朝鮮族自治州,也是我國最大的朝鮮族聚居地區。延吉市則是延邊州的首府城市,這座小城戶籍人口為56.54萬人,其中朝鮮族人口30.58萬人,占總人口的54.1%。
日前,澎湃新聞(www.kxwhcb.com)隨同中宣部人權發展和交流中心組織開展的“幸福就在這里”主題參訪活動走進延吉市,了解一棟網紅樓是如何為延吉帶來爆火流量的。

游客打卡延吉網紅墻。 本文圖片均為澎湃新聞記者 高宇婷 圖
網紅墻帶來爆火流量
延吉市街道的門店招牌上多印有中文和朝鮮文兩種文字,這些雙語招牌也讓這座小城別有特色。
延邊大學對面一棟普通的8層商業樓上,裝有70余塊中文和朝鮮文的雙語牌匾。牌匾一塊挨著一塊、一層接著一層整齊排列,像極了看劇時的彈幕,網友也將這棟網紅墻稱為彈幕樓。
11月是延吉的旅游淡季,旅游旺季則在12月末至寒假期間??杀M管是11月末的一天,夜幕降臨后,網紅墻下依舊聚集著為數不少的游客,他們等待和亮起燈牌的“彈幕”大樓合影留念。網紅大樓下還有若干只被抱在懷里的白色狐貍懶洋洋瞇著眼睛,如果有人愿意出20元,可以抱著狐貍合影一次。

11月末在當地人看來依舊是旅游淡季,但延邊大學門口拍照的游客仍有不少。

延邊大學對面網紅墻下拍照小攤也有不少。
2023年春節時延吉一下火了起來。吉林當地媒體多篇分析延吉為何爆火的文章中,都提到和旅拍博主分享在延吉旅游、網紅墻前打卡的經歷相關。
參與此次“幸福就在這里”主題參訪活動的“大V”關之檀就是延吉人,一直以來都非常關注延吉。在他印象中,自2020年起旅行博主就已開始陸續發布到延吉旅游的相關視頻,視頻發布后流量不錯,也就帶動了更多旅行博主到延吉來體驗。幾年下來流量疊加,終于在2023年春節時,延吉迎來了一次爆火。
去年春節時的延吉有多火呢?官方數據顯示,2023年春節假期延邊州全州接待游客140.55萬人次,同比增長562.97%,實現旅游收入19.31億元,同比增長875.25%。2023年春節期間,延吉機場完成旅客吞吐量16842人次,同比增長107.95%。
不過也有網友表示,游客不遠千里趕赴延吉,絕不是只為和網紅墻合影留念:一方面延吉距離長白山天池景區200余公里路程,吸引了不少目的地本是長白山天池的游客;另外延吉的朝鮮族美食、文化和旅游品質,則是流量得以持續的決定性因素。
關之檀還提到,據他觀察,延吉也是全國餐飲業最內卷的城市之一,不論菜品質量、裝修環境、服務水平等都很卷,而石鍋拌飯、烤串等從延吉走出去的相關餐飲連鎖品牌也為數不少。
澎湃新聞了解到,旅游旺季時,距離延吉市100余公里的琿春市的一家餐廳,石鍋拌飯一天能賣100鍋,而延吉市區內幾家有名的石鍋拌飯餐館里,旺季則是一位難求。
網紅墻引發的延吉旅游熱度幾乎持續了一整年。2023年,延吉全年接待國內外游客877.90萬人次,比上年增長37.0%。全年實現旅游總收入140.40億元,增長81.0%。
“延吉公主”隨街各種拍
11月25日,盡管天色已經完全暗了下來,中國朝鮮族民俗園(以下簡稱“民俗園”)內,依舊有不少身著朝鮮族服飾的“延吉公主”們在拍照、選片。
延吉火了,帶火的不僅有朝鮮族美食,還有扮演“延吉公主”的朝鮮族服飾旅拍項目。據民俗園一位工作人員介紹,今年上半年,民俗園已累計接待游客164萬人次,2023年全年這一數據為317萬人次。而到民俗園的游客絕大部分都要體驗朝鮮族服飾旅拍項目。

民俗園內的“延吉公主”們挑選、分享好照片。

民俗園內體驗旅拍的游客。
崔勛是民俗園內一家旅拍店的老板,他的母親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朝鮮族服飾的傳承人俞玉蘭。2019年,崔勛在民俗園內開了一家朝鮮族服飾體驗館,租賃朝鮮族服飾,也兼有化妝、拍照項目。
崔勛告訴澎湃新聞,當時他們做的就是現在非常流行的旅拍,但因為那時延吉市做朝鮮族服飾旅拍生意的門店并不多,因此店里生意很好,趕上旺季一天最多能接500單。而隨著延吉越來越火,當地的旅拍門店也也越來越多,崔勛店里現在最多一天能接100單旅拍生意。
澎湃新聞日前在民俗園附近走訪發現,民俗園周邊的街道上,旅拍店幾乎一家挨著一家。而通過“天眼查”檢索關鍵詞“延吉”“旅拍”顯示,三年內延吉市新增旅拍相關小微企業等有270家。

民俗園內的“延吉公主”們挑選照片。
在崔勛看來,當下的旅拍市場上朝鮮族服飾的變化也很大,朝鮮族服飾以白色為主,呈現出素凈淡雅的風格,朝鮮族因此有“白衣民族”之稱,但是游客更喜歡復雜的花樣、頭飾,這樣在體驗旅拍的過程中,“游客會感覺更值”。崔勛說,面對市場競爭,他們也必須要迎合市場,迎合游客的喜好做出改變。他也在考慮,時間久了,朝鮮族服飾本來的一些特色如何保留。
不過對于朝鮮族服飾的傳承、發展,崔勛也很有信心,他告訴澎湃新聞,他和妻子都會制作朝鮮族服飾。而他家里做朝鮮族服飾生意已有40余年,母親培養的學員也有兩三百人,朝鮮族服飾非遺傳承后繼有人。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